愛因斯坦說過:“復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跡”。復利,簡單說就是利滾利、錢滾錢,公式:本利和=本金×(1 年報酬率%)的n次方,其中n為設定之投資年數。
復利教父胡益三說:賭博是“快速自殺”,儲蓄是被通貨膨脹“慢性他殺”,炒這炒那容易被危機災難“快速他殺”,只有中高級復利是人生和投資理財大方向,也許復利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復利是萬萬不能的。
紐約市立大學有一對教授夫妻,他們在42年前出了二本書,得到5萬美元的稿酬。教授夫妻的生活樸素簡單,沒有任何奢侈的嗜好。他們平時的工資過日子已足夠有余,對于手中的這筆錢,他們不知該怎么用。一天,教授夫妻向他們的朋友——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提及此事。巴菲特對他們說:“這樣吧,你要是信得過我,就先投入我的公司,我來幫你們管著,好嗎?”那時巴菲特已經小有名氣,他們異口同聲道:“當然好啊!”
于是教授夫妻將這筆錢投入了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公司。之后,他們從不過問。到后來幾乎都將這件事情給忘了。30年后,教授先生去世了,巴菲特參加了葬禮。在葬禮上巴菲特對那位太太說,你們放在我那兒的錢現在已經漲到6千多萬了。教授太太大吃一驚!不會吧?
巴菲特向教授太太解釋了復利的奇特效應。這是現代理財一個重要概念,由此產生的財富增長,稱作“復利效應”,對于財富可以帶來深遠的影響。假設每年投資的回報率是20%,本金10萬,如果按照普通利息來計算,每年回報只有2萬元,10年后連本帶息漲到30萬元,整體財富增長只是2倍;但按照復利方法來計算,亦即指10萬元的本金,10年后會變成62萬元,比30萬多了一倍還多!
話說教授太太在先生去世時,立下遺囑,決定將這筆錢等她去世后全部捐給慈善機構。又過了幾年,到她去世時這筆錢漲到了一億二千多萬!
不過,在人類歷史上,除了巴菲特,能長期保持每年20%以上回報的投資者幾乎絕無僅有。對于普通人來說,長線來說,每年能保持10%的回報就相當不錯了。
談到復利,在華爾街還有一個人們常津津樂道引用的例子:1626年,美國的土著印第安人,以24美元出售了今日曼哈頓的土地。聽上去太賤賣了吧,現在24美元連吃頓像樣的晚餐都不夠。不過,假設當年土著人將24美元放進銀行,按每年6%的復利記息的話,到2010年,他們將可獲得一千二百五十多億美元,比目前曼哈頓五條大街的房地產的總市值還要高!
顯然,巴菲特的投資秘訣就是“復利效應”——堅持不懈、長線投資,不斷獲得穩定的回報。而這點小到個人的職業成長、中到對公司做大做強,大到國家健康的穩定發展,都是可以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