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與小人
[摘自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第三卷]
君子與小人,也來自宗法和封建。
依照宗法制,貴族的次子和庶子,也可以“開宗立派”,只不過嫡長子立的叫“大宗”,次子和庶子的叫“小宗”。但依照封建制,天子的小宗卻是諸侯,那可是國族的大宗。同理,大夫是國族的小宗,同時是氏族的大宗;士是氏族的小宗,同時是宗族的大宗。所以士可以“一妻一妾”。甚至士人的族如果龐大,他的次子和庶子,還能成為家族的族長。
但只要算一筆賬,誰都清楚這世界上是大宗多還是小宗多。而且,只要貴族們的世代足夠長久,族就會裂變,小宗的人數也會越來越多。這就形成了一個人數眾多的特殊階層——小人。
小人,就是“小宗之人”。
相反,嫡長子則總是貴族。諸侯的嫡長子是國君,大夫的嫡長子是家君。那好,周王的兒子是“王子”,公侯的兒子是“公子”,家君的兒子就是“君子”。這,倒是不論嫡庶的。甚至宗族的族長,由于“儼然君主”,他的兒子也可以叫“君子”,至少嫡長子可以。
君子,就是“君主之子”。(參見此圖表)
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本義——大宗之子和小宗之人。這時,作為貴族,小宗之人也是“人”,地位至少比“民”高。民,是平民和奴隸。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天長日久,子子孫孫,貴族們那些庶子的庶子的庶子,就不但只能是小宗的小宗的小宗,甚至不再是“人”。低級貴族之小宗,更是如此。
這就產生了第二種含義:君子是貴族,小人是平民。
貴族與平民,是“階級”,也是“等級”。由于是等級,后來又指“品級”,也就是君子高貴、高尚、高雅,小人粗俗、低俗、庸俗。原因也很簡單:文化資源和教育資源不一樣。君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當然“三高”;小人甚至無法接受正規教育,當然“三俗”。
再后來,階級的意義沒有了,品級的意義也淡化了,變成了“品類”:君子是好人,小人是壞人。或者說,君子道德高尚,小人品質惡劣。階級講身份,等級講地位,品級講品位,品類講品質,都是君子高,小人低。
這是君子和小人的第三種含義。
毫無疑問,這里面有歧視,卻不等于沒意義。意義是對士的。因為王之子是王子,公之子是公子。所謂“君子”,主要指大夫的兒子,即“家君之子”,也就是“士”。士,可是在貴族和平民之間蕩秋千的。你自強不息,就仍是君子;你自甘墮落,就淪為小人。因此,必須樹立君子之德,弘揚君子之風。盡管那最后的結果,不過是成為“精神貴族”。
然而這很重要。
事實上,有“精神貴族”,才有“貴族精神”。貴族精神不是擺譜、撒嬌、端架子,而是高貴、自律、守底線,獨立、自由、有尊嚴。為此,他們倒驢不倒架,可殺不可辱,寧肯殺身成仁,不肯茍且偷生。
這樣的精神,是我們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因此,正如不能沒有中產階級,一個社會也不能沒有精神貴族。然而縱觀中國歷史,從先秦到唐宋,雖無中產階級,卻有精神貴族。但到明清以后,專制日盛,斯文掃地,精神貴族和貴族精神都日見稀缺,甚至被趕盡殺絕。中華文明的精神,可謂命懸一線!
但這是后話,現在還看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