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教育家與教育家精神
1. 什么是教育?
“我們經常講教育,教師們天天搞教育,但到底什么是教育?我們根據什么將教育與推殘、奴役、愚弄、欺騙、蒙蔽、操縱、控制、禁錮、貶抑、束縛、蠱惑、教唆、誤導等等區別開來?顯然,這個問題不搞清楚,就很容易導致教育的異化。”
錢理群老師老年時曾在一本書中寫道〝也許真是因為人老了心也變得軟弱起來,我只是讀了 《愛你準備好了嗎?》的一部分,就止不住流了好幾次眼淚。明知道這本書不是給我看,而是讓孩子們讀的,我卻依然讀得如此投入……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反問自己:盡管忝身于老教授、老教育工作者、老語文教師隊伍之列,但我真的懂得了 ‘教育的真諦’了嗎?”
顧明遠:與反教育行為做斗爭
在2011年發表的 《要與反教育行為作斗爭》一文中,顧明遠先生列舉5種反教育行為。
1)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特別歧視所謂 〝差生”“后進生”;
2)用暴力對待 “后進生”;
3)用非人性的標語口號來督促學生們拼命學習;
4)在學生之間片面提倡競爭,鼓勵相互保密,相互歧視;
5)揠苗助長,對學生實施過度的教育。
西方學者的代表性觀點
1)柏拉圖(公元 前427年一公元前347年):教育即促使人的心靈發生轉向的力。
2)夸美紐斯 (1592-1670):“只有受過恰當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為一個人。”(教育即“成人”)
3)裴斯泰洛齊 (1746-1827):
“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進自然天性邊儲它固有的方式發展的藝術。”(教育即“發展”)
4)杜威(1859--1952):“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或改造”。
5)巴格萊 (1874-1946):“在最廣泛的意義上講,教育則是傳遞這些(人類)知識的過程,或者說教育是傳遞人類積累的知識中具有永久不朽價值的那部分的過程。”
6)雅斯貝爾斯 (1883-1969):“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交給年青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
中國學者的代表性觀點
1)《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育即“修道” 和“復性”)
2)《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教育之道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3)梁啟超 (1873-1929)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學做人一學做‘現代的’人。身體壞了,人便活不成或活得無趣,所以要給他種種體育。沒有幾樣看家本事,就不能養活自己,所以要給他種種智育。其他一切教育事項雖然很復雜,目的總是歸到學做人這一點。”(教育即“學做人”)
4)陶行知 (1891-1946):“生活即教育”,“教育是通過生活,為了生活和在生活之中進行的。”(“生活”即教育)
5) 孫喜亭(1930—2018):“教育是對人的發展的價值限定。”
6)顧明遠 (1929一):“我認為,如果從生命發展的視角來說,教育的本質可以概括為:提高生命的質量和提升生命的價值。”
“教育” 的本質特征
“教育”的定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想求得一個普遍贊同的 “教育” 定義是勉為其難。
?“教育是什么”的基本共識:教育的核心任務就是立德樹人,通過人類文化的傳承引導個體不斷超越自我,重構自我,最終融入到社會與歷史的文化大潮之中。
教育是一項具有人文性、歷史性、文化性和超越性的事業,在具體的時代和社會制度背景下,教育具有時代性和社會性,在階級社會里,教育還具有階級性。
教育的精神
?“教育” 的基本精神或一般精神,那就是“人文主義精神”,即對人的存在的積極關注,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引導和對人性或人格境界提升的不懈追求。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確實應是“以人為本”的,從事教育工作就是在從事一項高尚的人文主義事業。
·從這個意義上說,從事教育工作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的知識、技能或能力,更需要一種歷史意識、文化情懷、對學生的愛、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感以及對人的有價值發展和理想社會的熱切期盼。
2.何謂教育家?
陶行知:我們常見的教育家有三種:一種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會運動,把持,說官話;一種是書生的教育家,他只會讀書,教書,做文章;一種是經驗的教育家,他只會盲行,盲動,悶起頭來,辦??辦……辦。第一種不必說了,第二第三種也都不是最高尚的,依我看來,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兩種要素當中得了一種,方才可以算為第一流的人物。
陶行知:第一流的教育家
一是敢探未發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開化的邊疆。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即是創造精神,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即是開辟精神。創造時,目光要深;開辟時,目光要遠。總起來說,創造開辟都要有膽量。在教育界有膽量創造的人即是創造的教育家,有膽量開辟的人即是開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顧明遠對“教育家”的理解
一、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熱愛教育,熱愛孩子,一生獻身于教育事業的教師;
二、在工作中肯于鉆研,敢于創新,有自己的理論見解和思想體系,
三、工作出色,經驗豐富,有自己的教育風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響,被廣大教師所公認。
3.何謂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種職業精神,如同 “醫學職業精神”、“企業家精神”、“科學家精神”等職業精神一樣;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職業活動中所體現、所秉持和所追求的理想信念、道德原則、專業能力和職業情操的綜合體現;
?教育家精神反映了教育工作的本質特征和根本要求,是教育精神在特定時代和社會的教育工作者身上的體現;
?教育家精神最集中地體現在那些優秀的教師和舉世公認的教育家身上,教育家是教育家精神的詮釋者、弘揚者和守護者。
“師道”傳統——教育家精神的歷史溯源
?對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在不同社會歷史時期和不同社會制度下存在本質性不同。
?沒有抽象的、普遍的和永恒的教育家精神,有的只是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制度下具體的、體現文化特征和時代要求的教育家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師道” 傳統反映了傳統中國社會中對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和追求。
“師道”的一般內涵
?“師道”是教師哲學的一個范疇,它表達著教師的根本理念,回答“何以為師”的根本問題。
?從內涵上說,“師道” 既是教師之為教師的根本規定性,又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不可違背的基本價值原則,同時也是教師一生應當孜孜追求的價值理想。
“師道”是“教師之所是”和“教師所應是”的統一,兼具事實性與價值性;
?從“教師之所是”來說,“師道” 具有普遍性;從“教師所應是” 來說,“師道” 又具有“特殊性”(社會性、文化性)。“師道”是“普遍性”和“特殊性” 的統一。
孔子的,“師道”(論述、自述和來自學生的評論)
?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歷史意識
?或謂孔子日:“子奚不為政?”子日:“《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政?”(《論語?為政》)——政治擔當
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 ?公冶長》)一—熱愛學習
?子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一啟發誘導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景,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一價值原則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 述而》)一—學無常師
?子曰:“有教無類。”(《論語 ?衛靈公》)——教育公平
?朱熹:“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論語集注》序)——因材施教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略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文化理想
《學記》中的“師道”論述: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把握教育規律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掌握教育藝術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藏,譬而喻,可謂繼志矣。”—傳播文化理想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師嚴尊道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禮記.學記》)-超越知識
《學記》中的“師道”論述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把握教育規律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掌握教育藝術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傳播文化理想
?-凡學之道:嚴市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師嚴尊道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星舍之可也。”(《禮記?學記》)—一超越知識
韓愈(768—824)論“師道”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道的三個內容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道即“師”與“道”的結合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道失傳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弟子、教師與道之問的關系(《師說》)
陶行知 (1891—1946)的師道觀
我們深信教育是國家萬年根本大計。
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我們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也就是教育的出發點。
我們深信教育應當把環境的阻力化為助力。
我們深信教師應當培植生活力,使學生向上長。
我們深信教法學法做法合一。
我們深信教師應當以身作則。
我們深信師生共生活、共甘苦,為最好的教育。
我們深信教師必須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
?我們深信鄉村教師必須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改造社會的精神。
?我們深信鄉村教師應當用科學的方法去征服自然,用美術的觀念去改造社會。
?我們深信鄉村教師要用最少的經費辦理最好的教育。
?我們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無價之寶,非金錢所能買得來,不必靠金錢而后振作,切不可因錢少而推諉。
?我們深信教師應當運用因難,以發展思想及奮斗精神。
?我們深信教師應當做人民的朋友。
?我們深信鄉村學校應當做改造鄉村生活的中心。
?我們深信鄉村教師應當做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
我們深信如果全國教師對手兒童教有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己” 的決心,必能為我們民族創造一個偉大的新生命。(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 ,1996: 73.)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干教萬教教人求真,干學萬學學做真人。”
毛澤東的師道觀:人民性
1950年11月,毛澤東應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長周世釗之請,為第一師范題寫了“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 的校訓。”
三、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論述
1.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
2.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
3.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4.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
5.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
6.胸杯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1.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是教育家的政治理想和價值信念,回答“為誰而教”的問題。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最早出自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教授教育人生的評價。
“我們要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學習他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建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人民日報》2017年5月26日)
“心有大我” 中的“大我”指的是“中國共產覺”、“中國人民”、“中國人民”、〝中華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應該包括“全人類”、“大自然” 等。“至誠報國” 中的“至誠”是對中國儒家 “至誠〞思想的當代轉化,既是指一種真心真意、 全心全意報效國家的主觀心理狀況,也是指教師個體成長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有,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 第22頁)
2.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
“言為士則、行為世范” 是教育家的道德操守和社會期許。
“言為士則、行為世范〞源自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中國人民大學時對廣大教師提出的希望與要求。
〝對教師來說,想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老師應該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自覺,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為稱社會學重的楷模,成為世人效法的榜樣。”(新華社2022年4月25日)
?“言為士則、行為世范”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在“‘四有好老師”論述中“有道德情操”的進一步概括。
〝教師的職業特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師首先應該是道德上要合格,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師者,為師亦為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老師是學生道德修養的鏡子。(《人民日報》2014年9月10日)
3.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啟智潤心、因材施教”是教育家的專業責任和教育藝術。
“啟智”即〝啟迪智慧”,“潤心”即〝滋潤心靈〞,包含了道德、情感、價值觀、人格等廣泛的發展領域。“啟智潤心〞 反映了教育的本體價值,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思想。
“因材施教”是中國古老的教育藝術,建立在對學生獨特性的承認和尊重基礎上的個性化教育理念,具有永恒的教育魅力。有人認為,這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思想。
“教師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以人格魅力開啟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人民日報》2014年5月5日)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也多術,就是要求老師具有尊重、理解、寬容的品質。這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力量。”(《人民日報》2014年9月10日)
4.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
“勤學篤行、求是創新”是教育家的知行態度與科學精神。
"勤學篤行、求是創新” 體現了教育家 “學而不厭,知行合一”的學習和行動精神以及“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陶行知先生說‘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這就要求老師始終處于學習狀志,站在知識發展前沿,刻苦鉆研、嚴謹篤學,不斷充實、拓展、提高自己。”(《人民日報》2014年9月10日)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為學術己任,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新華社2022年4月25日)
5.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
?〝樂教愛生、甘于奉獻” 是教育家的專業態度和倫理操守。
?樂教愛生。 體現了孟子 “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三樂也”的“樂教”思想。“甘于奉獻”體現了中國歷史上常常頌揚的 “紅燭精神”、“春蠶精神”、“綠葉精神”、“人梯精神”以及“孺子牛精神”。
? “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好老師應該是仁師,沒有愛心的人不可能成為好老師。……愛心是學生打開知識之門、 啟迪心智的開始,愛心能夠滋潤澆開學生美麗的心靈之花。
老師的愛,既包括愛崗位、愛學生,也包括愛一切美好的事物”。
“好老師要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好老師要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兢兢業業做好工作。做老師,最好的回報是學生成人成才,桃李滿天下。”( 《人民日報》 2014年9月10日)
6.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胸懷天下、以文化人”是教育家的思想視野與文化使命。
?“胸懷天下、以文化人”體現了 《周易?賁》彖辭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的天下觀、文化觀和文明觀。
?“胸懷天下、以文化人” 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就其現代的內涵而言,應當包括了對百年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之間相互關系的把握、對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關懷以及通過教育來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天下為公、擔當道義,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思想為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所尊崇。現在,覺和人民更加需要廣大知識分子發揚這樣的擔當精神”(《人民日報》2016年4月 30日)
教育家精神與習近平總書記其他教師重要論述關系
?“‘四有’好老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北京師范大學,2014.9 )
?“四個引路人”(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八一學校,2016.9)
?“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清華大學,2021.4.)
教育家精神與其他教師重要論述的一致性、相關性和互補性,是對其他教師重要論述的進一步概括和發展。
總體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論述
>是在黨的二十大之后加快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和教育強國背景下對教師隊伍建設做出的新論述。
>是對中國傳統師道的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是對馬克思主義教師觀包括中國共產黨的教師觀的重要發展。
>與習近平總書記其他有關教師地位、作用和素質要求的豐富論述具有內在一致性。
總之,習總書記對教育家精神的論述為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想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