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緣起
如果你愛我
請你愛我之前先愛你自己
愛我的同時也愛著你自己
你若不愛你自己
你便無法來愛我。
這是愛的法則
因為
你不可能給出
你沒有的東西
你的愛
只能經由你而流向我
若你是干涸的
我便不能被你滋養
7月8號,我在朋友圈看到了朋友轉的一段關于維吉尼亞·薩提亞的文字,僅讀了前兩段,就覺得非常好,于是也發在自己的朋友圈了。那時,我還并不知道薩提亞是何人,為何寫出這么有洞見的文字。機緣就是這么巧合,小花姐姐在這條微信下面留言了,說她剛好在看薩提亞的書,內容是關于原生家庭問題的透徹分析、關于自我療愈方面的。這方面的書也是我平時比較關注的,所以立即就下單買了她同一系列的三本書。《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是其中的一本。
關于原生家庭的影響,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各個家庭可能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但有的癥狀輕點,有的癥狀嚴重。而這些癥狀對個體的影響又因為每個個體承受能力的不同而不同。我有一個朋友,小時候非常乖巧可愛又懂事,他的親生母親卻因為嫁到他家后對各種狀況不滿意,情緒發作起來就會打他,甚至用針扎過他。后來又跟他父親離了婚。然而成年后的他卻成長得樸實憨厚平和,只有對童年時的自己的悲憫卻并無怨恨,對老婆和女兒更是充滿了愛心,家庭有愛和諧。
我的原生家庭對我的成長影響比較大,因為我父親脾氣暴躁又冷漠,難得流露溫情,導致我在很多時候也容易情緒失控,而且我也很冷漠,不容易感受到和接受別人給予我的愛心。有了牽牽之后,我在原生家庭受到的影響又會變成原生家庭的缺陷之一,繼續對她造成影響。而我父親的家庭狀態是,他很早就成了孤兒,他出生后家庭就沒落了,在他5歲時,我奶奶因為痛失一對在他之上的雙胞胎哥哥而精神失常在家里自殺,12歲時,我爺爺又因為地主成分坐牢含冤而死。成為孤兒后的他,在那個人人難以自保的年代里,受盡冷落,茍且偷生。后來雖然靠了一些人幫助他才勉強存活,但他人生的基調是冷的。所以他人生的字典里,是沒有愛的,沒有人向他輸入愛,他也不會向誰輸出愛,即使輸出,也是變了相的愛。所以我來自原生家庭里的愛的輸入也是很少的,童年時記得媽媽的溫柔和關心,以及外公的疼愛,但他們在家庭里是處于弱勢,所以我又是完全沒有安全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