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小朋友和麻吉星魔法課堂一起成長的一學年很快就過去了,我們一起解鎖了許多有意思的用法,如隨機挑組來PK等等,但“評價”我們卻沒有嘗試過。
為什么要開展“評價”學習活動?我們知道布魯姆在認知領域把教育目標分為識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評價作為高階目標,指的是作價值判斷的能力。我們希望學生在“評價”的學習活動中經歷評價過程,掌握科學有效的評價方法,同時進一步加深對其他較低階層級的促進,真正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那么一年級小朋友能不能有效開展“評價”學習活動呢?此前,我認為一年級開展“評價”學習活動難度太大。因為前兩年,我在執教三四年級時沒有嘗試開展評價,直到自己執教一年級,在代課五年級才和學生們一起體驗了一把“評價”的學習活動,雖然開展的較為有序,但這可是自己培養了兩年的高年級學生呢!一年級我自己沒有什么信心,所以一直以來也就沒有設計和開展“評價”的學習活動。
一、“契機”和“嘗試”
6月14日,王緒溢博士看了我的教學體檢報告,評價和分數挑人為0,王博士鼓勵我試著做做“評價”。
評價對于低年級難度會不會太大?小朋友們能不能理解評價標準,理解活動要求,通過應用評價標準真正促進自己的學習呢?我把我的擔心告訴王博士,王博士耐心地指導我說:“難度可以通過活動設計盡量消除,初期評價標準必須夠清晰,可以從三項標準開始,每一項1分,可以從單一(作品)評價,再到兩個(作品)評價,逐漸增加。”
是呀,一開始一年級在我們的印象中很難開展信息技術融合課,我也曾擔心學生不理解規則,也曾擔心小組活動開展不起來,但通過這一學年的嘗試、調整與思考,一年級學生給我帶來了很多“出乎意料”的驚喜:獨立思考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小組合作有序開展、上臺自信大方匯報、提想法說建議等等,但想來只要我們不給學生設限,給他們合適的腳手架,這些其實都是學生“意料之中”的成長。
馬上就要結束一年級課程了,現在就是嘗試開展“評價”的最好時機,也能檢驗我們這一學年訓練的成果,如果不嘗試,一年級能否開展評價,我也就無從得知,有了動力,6月14日晚,我便開始教學設計,準備在6月15日的課堂上試一試。
二、“設計”和“調整”
6月14日,我執教了《找規律》第一課時,學生們找生活中的規律,如顏色、形狀、大小。課后我布置了體驗性作業:按自己喜歡的規律畫一畫。
找規律第二課時是從具體的規律向數字排列的抽象規律轉化,如何在這樣的基礎上開展學習活動呢?我設計了兩個評價活動“小小設計家”和“數字排列規律”,活動一是對上節課的一個反饋以及提供評價腳手架,活動二則是通過應用評價促進學習。
有效開展“評價”學習活動的前提是確定評價標準。
活動一:首先我請學生拿出課前完成的作品,想一想:作品是否有規律;是否能讓別人一眼看出你畫的規律?(上節課學的圈出一組);是否不止一種規律。“一眼看出規律”這個標準存在模糊空間,但因為我在之前的課堂上有這樣表述過,因此我的學生們能理解含義。在小組活動后開展評價時我設置總分為4分,3分是對作品進行評價,1分是對匯報過程進行評價。
活動二:數字排列規律。首先通過圖形和數字對應,幫助學生感受抽象的數字排列規律,接著學生排列數字讓它有規律,同伴進行評價。
先來看看原來我設計的評價標準:
大家可以看到,我將“一眼看出規律”賦分2分,目的在于希望學生看到賦分分值大,努力想出畫箭頭等方式清晰表示自己的規律,(活動一圈出1組是腳手架)。同時這樣總分4分與活動一一致,避免干擾學生。
王博士的指導過程特別有意思,是一個啟發我不斷深度思考的過程。
他問了我這么一個問題:“這個2分學生能知道什么樣的情況只給1分,什么樣的情況給2分嗎?”我一開始并沒有想到這個問題,我簡單的想如果表示出來就直接得2分,沒有表示就得0分。王博士繼續問“那學生如果給出1分會怎么樣呢?”我帶著我的偏見說“學生應該區分不出1分和2分的區別,比如畫出箭頭是1分,畫出箭頭+寫出數字的2分,我想學生只能大概判斷,有方法得2分,無方法得0分”。王博士建議:“對這么小的孩子來說,1分1分區分開,簡單清晰反而是最好的,不過你可以先試試看,看看小朋友的反應”。
到這我并沒有想出如何區分出1分1分,但心里已經有了方向,王博士啟發我的過程,讓我自己去思考了1分和2分的區別,有了這個基礎,我才能去確定出合適的評價標準,于是,我做了這樣的調整:
“一眼看出規律”賦分仍然是2分,但做了細化,有方法得1分,方法完整再得1分,方法可改進不得分。經過調整后的評價標準清晰明了許多,學生就能在這個過程中習得如何快速發現規律,如何清晰表示表達出規律等能力。
是的,確定評價標準就是從學生應該學會的角度去思考去制定,讓學生從判斷開始,逐漸內化為自己的本領。
三、“開展”與“反思”
6月15日的課堂上,學生們把自己在家完成的作品根據活動一的評價標準調整后,通過小組推選作品,隨機挑兩組進行PK,小組獲得積分,獲勝的小組額外積分。? ? ? ? ? ? ? ? ?
我們來看看隨機挑到的兩組小朋友們推選的作品:
作品2美觀且充滿童趣,但評價標準里沒有這項,學生們會因為美觀而打高分嗎?學生能做到按照評價標準科學進行評價嗎?
匯報過程中,兩名學生均能清晰響亮地按照評價標準一項項進行說明,原來,評價標準也是小朋友的匯報語言腳手架呢!
從最后的分值來看,我們看到學生的評價較為科學,通過分數挑人,我聽到了學生的想法,作品1 通過圈一眼看出規律,顏色有規律,形狀也有規律;作品2用標數字的方法一眼看出規律,但只有1種規律,第3項不能得分。瞧,這里不是用典型的圈的方法一眼看出規律,學生也能發現和判斷出來,正好為活動二做了一個鋪墊和遷移。
是的,看來精心設計學習活動,把每個環節落實到位,一年級學生也可以做好評價,并通過評價,有效促進自我的學習。
在活動二“數字排列規律” 中,學生們積極投入,通過評價標準,有效遷移。
學生出現了這樣的3種情況,數字排列不能一眼看出規律;通過畫線和標數字幫助我們看出規律,但沒有標注箭頭方向,從左往右看依次減2;清晰完整表示數字排列的規律。
不足之處在于時間不夠一些,沒有來得及將3種情況全部進行評價和交流,對于時間安排上來說,活動一還是有些不夠放心,評價標準解釋了兩遍。 另外因為是前一天晚上備的課,第二天第一節的課,如果能提前將評價標準打印下發,供學生勾選判斷,也能節約一些時間,那么就在下一次的評價活動中再改進吧!
那么這節課我又收獲到學生怎樣的評價呢?我想結束下課時,學生朝我大喊:“老師,不要下課,我們繼續評價吧!太好玩啦!數學課能不能上到放學!”好的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課堂。
四、結語
通過這次評價學習活動的設計、實踐與反思,我和我的學生們是十分幸福的。我因為有了王緒溢博士這樣高階的指導,讓我把課堂的學習活動中的每一步盡量想到位做到位,我的一年級學生們才有機會進行“評價”這樣高階目標能力達成的鍛煉,我也在這樣的課堂中不斷獲得自我效能感,學生和我都有各種各樣美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