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國心理學家庫爾發現:每個人在面對問題和挑戰時,大體上會有兩種不同的應對策略。
①行動導向:這個問題不好辦,我要趕緊行動起來,改變它,讓自己擺脫困境;
②狀態導向:這個問題不好辦,我要調整自己的狀態,等到狀態更好時,再一口氣把它解決掉。
2.行動導向和狀態導向最核心的區別是信念不同。前者認為要跳出困境,只能通過行動。因此,要快速行動,通過行動來減少不確定性,減少對未來的擔憂和焦慮,降低負面情緒感受。后者則認為要跳出困境,只能通過“良好的表現”。但良好的表現又需要良好的狀態,所以應該等到狀態更好時,再去做出“良好的表現”。
3.行動導向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需要“自主地”做出決定。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建立起一種強大的自我效能感,即我是能夠獨立自主地做出決定,來應對這個威脅的。這種自我效能感,會驅使他們在面對挑戰時,能夠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內心,更習慣于考慮“我要什么”“我想做什么”“我認為該怎么做”。
但狀態導向的人,在遇到問題時則更容易傾向于考慮“在這種情況下,別人會怎么做?”從而不斷讓自己停留在猶豫、徘徊之中,難以邁出步子。
4.你必須非常清楚,自己遇到了什么問題,產生了什么需求,在這個基礎上需要補充什么、攝入什么,再有意識地主動攝取和整合,以自己的實踐為導向,最終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才是行之有效的學習之道。
5.我們總希望閱讀和學習能夠更輕松、更省力一點。但事實上,我們學習的效果和省力的程度基本是成反比的。
讀書的關鍵永遠不在于“讀”,而是在于“想”。也就是說:你花費多少腦力,能夠獲得和鞏固的知識就有多少。費盡心思去省時間、省腦力,結果就是,節省了多少腦力,收獲也就減少了多少。
6.線索回憶:依據脈絡圖,把其余部分補充完整。
自由回憶:不依靠任何信息,回憶“我看到了什么?”。
7.我們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取決于大腦認為“它是否重要”。如何才能讓大腦覺得一個知識重要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去“思考”,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思考”。
8.記憶是思考的痕跡。我們不是因為強行讓自己去記住一個知識點而把它記住,而是因為對它進行了思考,通過這種思考的過程,才能夠真正把它牢牢記在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