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國境之南
圖/來自網絡
在昨天的共讀中,我們了解了生活在城市另一個角落的戰后軍人塞普提默斯,在參戰前的生活與過往。可知戰后他已然變了個人,而這種改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戰爭,以及戰爭對信念的摧毀。
信念是我們活下去的勇氣,一旦喪失,就會變得麻木不仁。
痛苦和絕望的處境終究都會改變,堅持心中所想,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救贖。
那么在這之后,塞普提默斯又發生了什么?達洛維夫人的派對進行到哪一步了呢?
讓我們一起加入今天的共讀,也許你會找到答案。
1.
哈利街的時鐘在一點點地蠶食著這一天,它給大家準確地提供時間信息,這很容易讓大家想起那個帶給他們這項福利的人——休,也就是那個達洛維夫人幾十年的好朋友。
休是一個好人,認識的人無不這么稱贊他,他已經為英國上流社會服務了五十五個年頭,還認識好幾位首相,并且和他們交情不淺。
休雖然從未身居要職,但生活中對人們大有益處的改革還是顯而易見的。
他總是匿名寫信給《泰晤士報》,要求人們捐款、保護環境、保護動物,這讓當地的人對他更加敬重。
他的人格無懈可擊,生活富裕充實,為人處世拘泥細節,更顯風度翩翩。
即便和布魯頓女士交往將近二十年,但每次見面也不會忘記帶上一束康乃馨,這種紳士行為讓布魯頓女士甘之如飴。
相比之下,布魯頓女士的秘書布拉希小姐就沒有那么喜歡他了。
說不出是什么原因,總覺得這樣的休過于殷勤,讓人反感,盡管布拉希小姐本身并沒有多少魅力可言。
這些人身處上流社會,頗懂社交,休精于世故,懂得周旋,于是和達洛維夫婦以及其他名流之間都能相處友好,口碑頗好。
達洛維夫人總感覺布魯頓女士不喜歡自己,這是事實。
看得出來,大家都知道布魯頓女士確實對政治比對人更感興趣,她希望同懂得政治的先生們談論當下局勢,這讓不少名流的太太、夫人稍有不快。
閑談之中,休向布魯頓女士說道:“我今天早上在公園里碰到了達洛維夫人。并知道彼德已經回到倫敦。”
此時的布魯頓女士、休還有理查德,都想起了同一件事。
那就是當年的彼德是怎樣深愛著克拉麗莎,然后因為爭吵和克拉麗莎分手,去了印度,又遇上當地的女子戴西的境況。
是的,彼德回來了,經歷了磨難,現在他回到避風的港灣,提起這些會讓大家覺得欣慰。
只是在眾人看來,彼德是性格有缺陷的人,這種缺陷會讓他往后的生活陷入困窘。
受同情心的驅使,布魯頓女士率先表示一定要幫助彼德渡過難關,幫他找到一份工作。
最后他們想到最好的辦法便是給《泰晤士報》寫信,推舉這位親愛的朋友彼德。
休與理查德在布魯頓女士的宴會上精心斟酌、遣詞造句,寫了一封大家都還算滿意的推薦信。
2.
離開布魯頓女士的理查德心中無限疲憊,身體有了退潮的感覺,對于當天晚上妻子的晚宴他更是疲于應付。
可既然這是妻子達洛維夫人所鐘愛的事情,就一定要支持,因為理查德愛她。
買一份什么樣的禮物呢?理查德躊躇不定,鮮花?對,鮮花。獻上鮮花,還有說“我愛你”。
理查德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人處世刻板不會逾越,做事更多考慮的是事情本身,而非意義和價值。
剛剛在布魯頓女士宴會上發生的事情,卻讓他有了想要對妻子達洛維好好傾訴的欲望。
坐在客廳的達洛維夫人此時心中無限焦慮,這是不爭的事實,她不愿邀請那個無趣的人亨德森。
比這更讓她抓狂的是她的女兒伊麗莎白,她還是和基爾曼攪和在一起。
想了好久,都覺得沒有比這更讓人惡心的了。
基爾曼雖是仆人,卻有德國血統,戰爭的爆發阻斷了她的求學之路,在一次公誼會上認識了達洛維先生,并獲得一份教他女兒歷史的工作。
為此,更多時候基爾曼感激他的仁慈,也可憐達洛維夫人的空虛。
基爾曼小姐還是來了,站在樓梯口。
她穿了一件不起眼的雨衣,貧窮且自負,她看得出達洛維先生的和氣,也感覺得到達洛維夫人對自己的厭惡。
她鄙視著達洛維夫人的現實與自私,也向往著他們所擁有的財富和地位。
因為愛著伊麗莎白,所以她覺得自己是有資格去享受這種優渥的。
她明白達洛維夫人的苦衷,也因著對伊麗莎白的感情變得有恃無恐。
她希望以此來讓達洛維夫人痛苦,無時無刻不在想,這種征服會不會更有快感?
基爾曼看著伊麗莎白小心翼翼地來到母親的臥室。但最終還是跟著自己走出家門。
這更讓她覺得快樂,因為她感受得到達洛維夫人的挫敗和傷感。
正當基爾曼沉浸在這種歡愉中的時候,卻忽略了身邊的伊麗莎白,她正慢慢發生變化。
基爾曼帶伊麗莎白去肯辛頓的某座教堂,并給伊麗莎白借了許多書。
她深知自己的地位和達洛維夫人的中產階級矛盾無法調和,便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將伊麗莎白引向宗教之路。
只是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似乎并不奏效,因為伊麗莎白是一個獨立的人,她有自己的想法。
面對這種說教會覺得枯燥,更多時候已經成了痛苦。她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追求,任何人都是無法干涉的。
基爾曼的消極、無趣和刻意為之讓伊麗莎白窒息,她想要逃離,一刻也不停歇。
基爾曼對伊麗莎白的占有欲不減反增。只是物極必反,伊麗莎白最終還是逃離了。
基爾曼滿腔怒火,她不甘、不滿,這份搖搖欲墜的感情最后還是走向疏離。
3.
在鄉下療養院的日子并不好過,塞普提默斯每日陷入幻想的時間更長。
機械的霍姆斯大夫和威廉爵士、搬弄是非的菲爾默太太,讓本就恍惚的塞普提默斯更是痛苦,渴望逃離。
因此后來塞普提默斯走向極端,我們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在意料之外,也是在情理之中。
遺憾的是,塞普提默斯最終非但沒能同自己和解,也沒能融入周遭的環境,選擇與這個世界訣別,跳窗自殺。
街道上救護車的聲音此起彼伏,周遭人聲喧囂,此時達洛維夫人的宴會才剛剛開始,這個消息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那個可憐的戰后軍人,他失去了感覺,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的感受,他曾有足夠的理智,也有著熱忱的信仰,可是這一切在戰爭過后煙消云散。
人性是美好的,亦是丑陋的,更是具有毀滅性的。
我們能從中得到救贖,也會在失去信仰的那一刻徹底淪陷。
達洛維夫人的派對就要開始了,她是這個派對的主角,是焦點。
只是突然的一瞬間,她感到無邊無際的寂寞和空虛來襲,這種感覺逼迫她開始重新思考這么多年來自己所做事情的意義。
這樣的定義并非悲觀,若不是經歷了痛苦、瑣碎、絕望和一望無際的黑暗,或許他是沒有資格來這樣判定的。
好了,今天的共讀到這里就結束了。在晚宴上,達洛維夫人又經歷了什么呢?這場晚宴最后成功嗎?塞普提默斯的死亡意味著什么呢?
讓我們一起期待明天的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