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頁三
選自《第2章 你還能變聰明嗎?》P33
信念如何塑造成就
對自身優劣勢的信念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你制定的目標。如果我相信自己的數學和自然科學學得不錯,那么下決心成為一名工程師便是有道理的。如果我相信自己四肢不協調、動作緩慢,那么試圖加入大學運動隊可能就不太說得通。我們對自身能力的信念影響著我們對事物可能性的認知—甚至還影響到我們的實際成就。
有趣的是,這不僅僅在于你是否認為自己已經擁有某種能力,而實際上最重要的是你是否覺得自己可以獲得這個能力,也就是說,你認為某種智力(或個性、體魄)是既定的還是可塑的?一個人是固定在某種聰明程度上,還是能變得更聰明?心理學家把這些信念稱作“間接理論”—也就是關于智力(或個性、道德觀以及其他特征和品質)的個人信念。
什么使人聰明?如果你相信聰明度是天生的、遺傳的,或是在幼年發育形成的,但成人后就差不多不變了,那么你是一個關于智力的“實體論”者。智力的“實體論”簡單地說就是相信一個人的智力空間有限,沒什么方式可以改變它(換言之,智力是個不變的實體)你或者聰明,或者不聰明。
反之,如果你相信聰明程度可以通過時間從經驗和學習中得來,并且投入便能獲得更多的話,你是個“漸進論”者。智力的“漸進論”是相信聰明度為可塑質量的理論——人們在任何人生時期都能變得更聰明。
毫不奇怪,實體論者會特別為證實自己的智力而做決定、選目標。通常他們都會避免太有挑戰性的目標而選擇安全選項。關于這點我可以根據切身經驗發言—我直到讀研究生以前一直是個頑固的實體論者。像很多人一樣,我相信一個人在某些學科上很拿手是基因所致。也像大多數美國人一樣,我相信如果你需要在一件事上特別努力則說明你并不擅長此事,心理學家稱之為“逆努力規則”——勤能補拙嘛。因此我曾經只會選擇對我來說容易的課程——使我看上去并自我感覺聰明。
漸進論者不容易犯這樣的錯誤。當你相信自己的能力——任何能力——是可以增長和發展的,你便不會把注意力過多集中于證明自己聰明上,反而會更注重培養自己的智力。挑戰并不可怕——它是獲取新技能的機會。犯錯誤不代表你笨,而是提供了更多幫助你學習的信息。我常常對我母親成年后學會的諸多技能感到驚嘆——那都是她小時候沒有學過或沒有被正規訓練過的技能。我的母親自學炭筆素描會縫制圖案復雜而精致的被面,自己設計并制作服飾,還是個園藝大師。她自己給家具整修表面。她在自家外圍建了一圈巖墻——用的都自己從房圍中挖出的巖石。
「I,重述知識」(必選)
什么是實體論者?什么是漸進論者?兩者在選擇目標時有什么差異?
實體論者,是認為智力、能力是固定不變,或者智力先天決定的人,他們選擇目標也選擇相對容易的來做,刻意回避,不喜歡挑戰。對原來自己不擅長的東西,不會想如何做的更好,而是想如何避免犯錯誤,別貼上笨蛋傻瓜的標簽。實體論者的特點有點類似于固定式思維。
漸進論者,認為智力是可以改變的,可以通過學習、努力、練習后天獲得。他們不怕挑戰,不怕困難,認為自己的能力、智力可以隨著努力實踐增長。漸進論者類似于成長型思維。
「A1,激活經驗」 (必選)
1)搜索你身邊的實體論者和漸進論者,請用實例佐證。
2)請描述你自己的一次實體論者經歷,和一次漸進論者經歷。然后請思考,你大多數時候屬于哪一種?在什么時候會出現實體論者的選擇?
我麻麻是實體論者。她認為我不如表弟聰明,所以考不上好大學,口頭禪是,你得有那個腦殼(智商)。她認為人聰明是先天注定的。
我身邊的漸進論者,不是很明顯,可能我自己部分算是吧,總覺得自己有很多可能,只要嘗試就有機會,事實上我也通過努力拿到了很多我之前不敢想的機會。
實體論者的經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