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在不停地尋找改變,但是為什么,有的人實現了改變,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人生,而有的人,卻一直在尋找,卻一直不變。
當今社會,隨著網絡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可以在各種電腦網站和手機app上獲取到眾多信息,這些信息能夠讓我們了解怎么做是正確的事情。
但是明白怎么做正確,跟愿意去這么做,一直堅持這么做的結果是相差千里的。我們常常是在喝了幾篇勵志雞湯之后,突然心血來潮報了一門課,或者買了一門書。最終課沒聽幾節不聽了,書沒翻幾頁不翻了。
長此以往,周而復始。我們在想改變和不改變狀態輪回。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想大多數人的原因就是,缺乏開始改變的原動力。
那怎么找到改變的原動力呢?有一本書,推薦你認真的讀一下,讀完一定能讓你找到答案。
讀到這里,你是不是對這本書有了一絲興趣,那我就不再繼續賣關子了,它就是周嶺的《認知覺醒》。
01
一個人的認知越清晰,行動就越堅定。
這本書解答了很多問題:
為什么我們做事總是急于求成、避難趨易?
所謂耐心,就是要“咬牙堅持、死磕到底”嗎?
如何徹底告別用“三分鐘熱情”和“打雞血”的方式做事?
如何保持極度專注?如何消除焦慮?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曾經的周嶺跟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在很長的時間里像一個沒有睡醒的人,對自己不了解,對生活沒有主張,對命運沒選擇。雖然對本職工作很盡職盡責,但業余時間也是在游戲、看視頻,讀八卦;或者找朋友聚會,喝的爛醉;實在沒事做,也會裹著被子睡大覺……總覺得這種無憂無慮的生活會一直繼續下去。
他的轉變來自于兩個好友發生的意外,導致了好友的生命軌跡發生了巨變。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也不能保證現狀不變,想想如果朋友的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做什么呢?突然感覺如果沒有現在的一切,自己幾乎什么都不會,他開始焦慮起來,意識到自己需要保持清醒,主動去掌握更多的技能,要去創造成就,不再被動承受現狀……
于是在自己36歲的時候,他開始進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覺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覺醒,真正的覺醒是發自內心的渴望,立足長遠,保持耐心,運用認知的力量和時間做朋友。
周嶺說: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的清晰。
他通過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及其他學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可能性,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知道了如何激發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
02
他在這本書里面分享他成長的方法,探索的過程。對于我們常常焦慮,他告訴我們要焦慮的根源其實是:想同時做好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成效。引導我們要學會拆解目標,在舒適邊緣區學習,要有耐心。
特別喜歡他在里面對于建立個人認知體系那塊內容觀點,在個人的成長領域,沒有最優、最確定、最權威的認知體系,只有最適合我們當前狀態的認知體系。我們讀一本書,不需要學會全部,而是尋找最觸動自己的點,去跟它建立鏈接,從而構建自我的認知體系。
他說讀書的權重來說應該是閱讀量<思考量<行動量<改變量。我們追求的不應該是讀完,而是讀后給我們多大改變。就像我們學習不能只是學過,而是能夠熟練應用。
他在書中金句頗多,諸如下圖這些,每一段話,都能發人深思。
03
這本書分為上下兩篇,由內到外,上篇從大腦、潛意識、元認知,帶我們內觀自己,擺脫焦慮,下片外觀世界,借力前行,帶領你養成自控力、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以及“早冥讀寫跑”的習慣。
在豆瓣的對本書的介紹:這是一部可以穿透時間的個人成長方法論。通過“大腦構造、潛意識、元認知”等思維規律,你將真正看清自己;通過“深度學習、關聯、反饋”事物規律,你將洞悉如何真正成事!
周嶺說,這本書更多的時候你要把他當成一本工具書,時長回顧,思考和實踐,直到自己發生真正的變化,而不是一讀了之,過“腦癮”。
某一天晚上,無意中看到這本書,本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在微信讀書開始閱讀此書,當晚就被書中的觀點和方法征服,決定一定要好好研讀此書,后來越讀越覺得是本值得反復閱讀的好書,所以立馬下單買了它。
如果你和我一樣,在找尋開啟改變的原動力,請不要錯過此書,相信我,按照書中的方法執行,讓我們一起實現認知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