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 ? ? ? ---明·思想家·陳獻章---
愚昧之巔,絕望之谷,成長之坡,開悟之境
?????????⌒????????????⌒???????????????????
??今天是學習【李松蔚博士《心理學通識》】224課之第169“認知曲線:如何做好改變的準備?”討論作業:
問:今天的課程學習中,讓你最有收獲的幾個點是什么? 今天的思考題是:你現在有沒有希望完成的改變?你覺得你處在哪一個認知階段呢?
【原文摘錄】:印象最深??最有收獲
①盡管自我改變是一件困難的事,但我們也學到了,人在某些關鍵節點上,遠擁有選擇的可能。
心理咨詢的核心價值就是促成來訪者的改變。
②如何做好改變的準備:
問題出在我身上首先, 改變需要當事人對自己有所了解,至少愿意承認:一部分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愿意承認“問題出在自己身上”,這已經是一種了不起的自我認知。因為一個事實是:只有把著力點放在自己身上,才有改變的空間。
③"游客"問:“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有哪些方法?”或者“你怎么做,也許對方就會不一樣?”如果他覺得“我做得都挺好了”,很可惜,什么都變不了……
④“鄧寧-克魯格曲線”:人的認知進步過程是曲折的,往往先要經歷一個“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階段,才會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提升。
人在學習一個新領域時,有兩種不同維度的學習,一是“對技能本身的掌握”,二是“我能否判斷自己是掌握了還是沒掌握、行還是不行”,后者就是元認知,也就是對認知過程的認知。鄧寧和克魯格發現,當我們對一個領域認知水平低的時候,往往是兩方面能力都低。
“愚昧之巔”“鄧寧-克魯格曲線”第二個階段,意思就是,在缺乏自我認知能力的時候,一個人對自己的信心在一個很高的水平上,就像在一座山的頂峰,看不到提升改進的空間。他們往往會看到問題都是別人帶來的,至于結果不好,跟我能有什么關系呢?他們對自己在其中的作用缺乏元認知。
自我認知是一個需要學習的過程。當一個人拒絕承認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時,很可能只是他對“改變”這件事的覺察還太淺,缺乏足夠的知識去認知自己在 哪些環節做得怎么樣。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會陷入一邊有困惑,一邊又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的困境。
⑤絕望之谷“鄧寧-克魯格曲線”第二個階段。意思是,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積累足夠多的經驗之后,元認知能力增長了,能看到自己的問題出在哪里了。不過,如果你到了這個階段的時候,并不會有成就感,反而會變得更沮喪。這種沮喪其實是一種積極的狀態。這意味著你已經有了足夠高的眼界,已經能看出門道在哪里,只是自己的能力達不到,“眼高手低”。
??在心理咨詢師看來,如果來訪者正好在“絕望之谷”,看似沮喪,焦慮,對自己沒有信心。但這些信號反倒意味著他們有可能進步得更快。他們能看到自己的問題,改變就更有方向。
從愚昧之巔到絕望之谷,最大的轉變,其實是把“我”從一個情緒加工的主體,變成一個被加工的對象。
⑥準備隨時推翻認知
如果你準備改變,就要準備好接受一些顛覆性。改變不可能完全符合你此刻的認知,因為你要改變的就是此刻的自己。當然了,接受新經驗的過程總是讓人困惑,甚至還會帶來痛苦。我們要對這些負面體驗做好心理準備,遇到痛苦時愿意適度地堅持。這時候,我們才算真正為改變做好了準備。
【概念轉述】:幾乎所有人都會幻想,生活能自發地出現改善,比如“我會賺更多錢”“別人都喜歡我“考到全校第一”
??我就會讓他們進一步地設想:你要做些什么,這些變化才有可能發生?
一個考到全校第一的人,在哪些方面表現跟現在的你不一樣呢? 他就會想到:我每天要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
??但是怎么堅持呢?這就是問題。
?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問題在哪兒,你才能從絕望之谷開始往上爬。
【總結】?認知曲線讓我們看到,改變是一段充滿不確定的旅程。自己要不要改變不確定,在哪些方面改變不確定,應該怎樣改變也不確定。唯一確定的是,“不確定”是有意義的。我們每多承認一點不確定,就是在改變的路上前進了一步。
【個人體驗】:這個時代變化太快,導致為順應變化而不得不去。改變,但是在改變的時候,我們常常又會太幻想,一切都會自發的變得更好、達到自己的預期……而不細致去想:我到底還要再做些什么,才能使這些變化能夠達到好的效果……
【行動指引】:所以當想做出“改變”...的時候,要看到各種的“不確定”,切實謀劃出對應的幾組“進行改變”方案..……下一步:對比、擇優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