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十句話講清楚一本書?
1. 人類飲食行為,不單純是為了吃而吃,也不是簡單地以腸胃來進食,而是在吃的時候,還伴隨著大腦的認知活動,被賦予多種的社會文化屬性。
2. 本書是關于食物與大腦的認知過程、人類演化史的關系的書,試圖從生物與文化兩方面來討論人類為什么這么喜歡吃?我們如何用大腦來“思考”有關食物的問題?
3. 立足于神經認知科學、生物學、人類學及美食學等多學科相關研究,從食物與人類進化、食物與感官、食物與人類大腦、食物與記憶、食物與分類系統、食物與創造力幾方面來討論食物與人類演化、認知過程的關系。
4. 人類飲食和飲食習慣一方面受制于經長期演化形成的大腦神經網絡,另一方面又為我們所生長的社會文化、生態環境所塑造,是人類神經認知基礎、演化史和文化史相互交織的結果。
5. 比如酥脆,針對人類為什么這么喜歡酥脆食物這樣有趣的問題,作者認為,一方面,在人類演化史上,酥脆的昆蟲、生蔬菜成為人類飲食的選擇是人類面對生存環境時的一種適應性策略,同時,烹飪的出現,推動了人類演化,也使得創造出的酥脆食物具有了某種天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對酥脆食物的偏好,還因為酥脆食物帶給了大腦以感官刺激,激活大腦特定區域,獲得快感。
6. 作者認為,“飲食的藝術與樂趣屬于每一個人,不論老少。這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數百萬演化史和數萬年文化史的必然結果。” (約翰·艾倫,2013:289)
7. 本書跳脫出了長久以來飲食研究的社會文化范式,把食物、飲食行為置于人類漫長的演化史上以及人類大腦的認知過程中來思考食物與人的關系,看到了飲食行為的生物和文化交織過程。
8. 但作者的論述給人以一種西方中心主義的感覺,把西方社會對酥脆食物、甜食的喜愛看作是人類天性,可問題是東方文化里是否也存在著這樣的食物偏好?
9. 我在想,若是喜歡吃是人類的天性,愛好酥脆、糖也是人類的天性,那么,對于對吃沒有多大的欲望的我來說,對酥脆食物和糖沒有作者所說的偏愛,不能從食物得到樂趣,有時候反而是煎熬,于是,我開始懷疑人生了,懷疑我自己到底還是不是人類?
10. 食物不單純是反映社會文化的窗口,更與人、社會、生態交織成整體,由此展現出的是食物生產、消費、烹飪、想象、感知、食用與人類思維、進化和生態的整合。
參考文獻
【美】約翰·艾倫 2013 《腸子,腦子,廚子: 人類與食物的演化關系》,陶凌寅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