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念伊伊
以前我都是在電視劇看到清朝相關的故事,一直以為清朝皇帝中雍正才是最勤于政務但也是最嚴苛刻薄的帝王,誰知在看過張宏杰老師的《饑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書后,我才知道自己對歷史知之甚少,很多事情并非和我想像中一樣。
乾隆皇帝這位清代的皇帝讓我大開眼界,他刷新了我的認知,正是通過這本饑餓的盛世為我打開清代乾隆時期這扇厚重的歷史之門,將整個乾隆王朝徐徐呈現在我面前,讓我窺得全局,仿如活在了清代,甚是愉悅。
讀完此書后仍余味無窮,這書寫得很棒。
張宏杰老師用簡潔通俗的文字寫出可讀性極強的書,雖然作者是位歷史學博士,但他能把內容嚴謹的歷史寫得讓我們普通人都看得通透明白,還覺得有趣,有料,這文字把控力超贊。
那么,乾隆爺所創造的清朝盛世,真有這么完美嗎?我們還是跟著著作者,一步步來了解真正的乾隆時期全貌吧!我試著把書中所寫精彩內容重新梳理了一遍,簡單說說乾隆在位時所發生的事,以便大家讀過之后有所收獲。
01.幸運的皇位繼承人
康熙皇帝的孫子眾多,一共有97名,而政務纏身的老皇帝只見過一小半。在四阿哥胤禛(雍正)的特意推薦下,老皇帝見到了胤禛年幼的兒子弘歷,聰慧的弘歷讓康熙皇帝異常喜愛,幾天后康熙決定:將弘歷帶回宮中養育。
幼年的弘歷聰慧過人,少年老成,十分懂事,深得康熙皇帝的寵愛。而且乾隆的八字,貴不可言,據傳是一個極其有福之人。康熙老皇帝還特意傳看過乾隆的生母面相,并對出身卑微的鈕祜祿氏說是有福之人。這是篤信八字和面相的康熙老皇帝,將皇位傳于胤禛和乾隆的原故。老皇帝傳位于胤禛,并指定了讓乾隆做胤禛的太子。
后來,雍正病故后,乾隆在雍于留下的傳位密詔后四平八穩地登上帝王寶座,沒有絲毫懸念,亦無骨肉相殘。比起他父親繼位的刀光劍影,不得不說乾隆是位很幸運的帝位繼承者。
02.盛世的保障——集權
中國式皇權,就是剝削天下的權力,所以有能力的人無不對這一權力垂涎不已,乾隆爺為維護他的皇位穩固而打壓和消滅一切反對勢力和權力覬覦者,這些人里甚至包括他的生母鈕祜祿氏和親兄弟。
乾隆對太后極其孝順,但有一點,就是絕不許太后碰觸他的權柄。飽讀史書的乾隆對太后呂雉到乾隆皇帝的祖奶奶孝莊皇后干政之事猶為大忌,且歷史上太后專權和外戚亂政之事幾乎每代都有。專制政治的第一條便是“大權獨攬”,為了做到大權獨攬,乾隆采取了所有能夠采取的措施。
除了他母親和外戚,皇族也是皇帝必須防范的重點。乾隆兄弟十人,到他登基時,大部分已早逝,只剩下弘晝和弘瞻兩個弟弟。這兩個弟弟中,弘瞻因給太后請安跪錯了地方,被乾隆嚴厲處罰,革去親王,并解去一切差事,永遠停俸,這弘瞻受此挫辱后不久便病逝,年僅三十二歲。
弘晝也被乾隆處罰過,并終身過著富貴王爺的花天酒地生活,他對政治視為猛虎,從不敢逾越。弘晝常玩一種自己死了的游戲,以至打發無聊的生活,一直玩到六十多歲老死,也算是善終。
在中國歷史上,乾隆也是防太監干政最成功的皇帝之一。對太監干政的苗頭,乾隆打擊起來絕不手軟,由于時刻提防,堅持不懈,所以乾隆朝六十年,太監年始終沒有對皇權構成干擾和威脅。
03.統治風格巨變——孝賢皇后之殤
乾隆的結發妻子孝賢皇后出身名門,富察氏只比乾隆小一歲,雖是大家閨秀,卻從不愛脂粉珠翠,她母儀天下十三載,平居恭儉,不過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
皇后為人大度,處事公平公正,辦事有條有理,諾大的后宮,被她管理得井然有序,上上下下的嬪妃對她心悅誠服。對皇帝的起居生活,皇后更是關懷備至,事必躬親。皇后對出身卑賤的皇太后,也照顧得無微不至,遇到太后生病,她能徹夜不眠,在太后哏前伺候。太后更是喜歡這個兒媳,一日也離不了她,婆媳關系異常好。
正是富察氏的能干和賢惠,讓乾隆精力充沛處理國事,把大清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好景不長,1738年九歲的嫡子永璉竟病發而死,讓乾隆和富察氏悲痛欲絕。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皇后再次生下一個兒子永琮,乾隆對此子愛如珍寶,皇后把全部心血都放在這個兒子身上,寸步不離。
然乾隆十二年(1747年)除夕,年僅兩歲的永琮又因天花而亡。此后,富察氏雖未大病一場卻小病不斷,最終皇后病逝于永琮去世兩個月后,在陪著乾隆第一次東巡的路上。皇后的病逝令乾隆悲痛欲絕。
乾隆十三年,喪偶悲痛中的乾隆對皇后葬事在官場之中引發了災難,不但處罰了從學士,總督、尚書、巡撫到基層官司員不下百名,連一些皇子也被乾隆斥責處罰。乾隆的暴怒令朝野內外一片驚恐,全國官員驚恐不安。
從皇后之喪風波之事,官員們對皇帝有了新的認識,乾隆并不是一個溫和儒雅、寬厚仁慈、自制力極強的皇帝,他依然有血有肉且喜怒無常,也有他殘酷冷漠的另一面。身為雍正皇帝的兒子乾隆,當然也繼承了雍正的酷烈與無情。這也沒什么意外,只是他性格的另一面并不為世人知曉罷了。
皇后逝世后,乾隆朝的君臣關系,從此變成了刁鉆刻薄主子與奴才之間的關系。
04.權臣的結局
雍正皇帝留給乾隆最重要的政治遺產就是兩位重量級的人物:鄂爾泰和張延玉。這兩位大臣,都是位高權重,才干過人。鄂爾泰,滿州鑲藍旗人,雍正后期的內閣首輔,是雍正最信任的滿族大臣。張延玉則是雍正最信任的漢族大臣,任文淵大學士,軍國大事,多與參與,被雍正稱:“第一宣力大臣。”
乾隆登基后,在沒有形成自己的班子前,他只能沿用雍正遺留下來的官僚機構。為了使這個寵大的國家機器維持正常運轉,他小心翼翼地維護兩黨間的平衡,并在用人行政上,特別注意對鄂,張兩人一視同仁,絕不偏倚。
乾隆五年,乾隆出色地完成了皇位實習期,他對鄂爾泰和張延玉不再那么須臾不離了。此后不久,鄂爾泰因乾隆出巡之機,想拉政治對手黃延貴下馬,卻不料被乾隆嚴歷處罰,使鄂爾泰黨朋不敢再有任何舉動。好在鄂爾泰是個有福之人,于乾隆十年(1945年)“幸運地”病死,算是保住了名節,成為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得了善終的名臣。
而另一重臣張延玉就沒這么幸運了。張延玉是三朝元老級大臣,在康熙時期,他便初展才華,在雍正時期他更是如日中天。雍正七年,成立軍機處,任命張廷玉為首席軍機大臣,至此,張廷玉達到漢族大臣所能提升的最高位置。張延玉為人謹小慎微,不事張揚,被雍正皇帝視為不可多得的賢臣外,還被皇帝以朋友相稱,圣寵不斷。
然而,在乾隆時期,年逾古稀的張廷玉的固執和好激動,使他與乾隆帝之間漸生嫌隙,不但剝去張廷玉的伯爵,還罷免了張延玉死后配享太廟的優尊。這位權傾朝野的三代權臣張延玉,在乾降爺打壓下最終凄涼歸鄉,因憂慮過度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歲。
由此可見,乾隆帝馭臣之術的狠厲,真應了那句伴君如伴虎古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