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教育首先是一種感性的滲透,是通過觸摸、觀察、體驗和感受事物來進行慢養,在量的積累中等待質的變化。
閑暇教育之:“玩”
一、孩子需要玩角色扮演。
當孩子開始把自己與父母分開時,需要在自己心里建立起一個“我是誰”的形象。他們不斷嘗試扮演各種動物、人物、卡通形象,來尋找自我的定位。而且,他們扮演的角色越多、越豐富,情感體驗也就越多、越豐滿。在扮演角色時,孩子還會模仿各種語言,與玩偶或小伙伴溝通,能夠在增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還可以鍛煉孩子的情感表達能力。
二、角色扮演的教育意義。
第一,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與孩子一起玩各種角色扮演得游戲,可以在重拾童心的同時,學習如何有趣味地以孩子的心態來陪伴他。
第二,孩子渴望父母與他一起玩,是因為想得到父母對他的認同。當孩子和父母一起玩的精彩,孩子才會從心中感受到被父母接受和深愛。
第三,孩子需要學習與他人溝通的方式。通過角色扮演,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學習用比較正式得需要說出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包括讓他快樂、悲傷或憤怒的原因。
第四,孩子在進入真正的社交場合前,需要預習生活。
閑暇教育之:“苦”
一、讓孩子學會吃苦的前提是孩子是幸福的。
這里所說的幸福并不是指物質層面的舒適和享受給孩子帶來的幸福感,而是作為父母的我們,需要巧用周圍的人、事、物,為孩子建立起三個快樂成長支撐點:正面的情緒(快樂感)、穩定的性情(安全感)和平衡的性格(平衡感)。有了這三個快樂成長支撐點,孩子無論吃多少苦,也會覺得很幸福。相反,當孩子的情緒、性情和性格出現負面問題時,再多的物質幸福也會讓他們覺得苦不堪言。
因此,父母如果想讓孩子自覺自愿地吃苦,就必須先從他們的情緒、性情和性格著手。只有這三者呈現出快樂、安心和平衡時,孩子才會擁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吃苦耐勞也才會真正實現。
二、讓孩子感受悲傷之苦。
悲傷是有用處的,可以讓你周圍的人了解你的困難,然后來幫助你。更重要的是,如果失去了悲傷的能力,那么快樂也就沒有感知了。我們的孩子在需要快樂的同時,還需要悲傷,這樣才能平衡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
悲傷不是單一的,只要有快樂就會有悲傷,我們別太擔心孩子是否會吃苦。只要他們去經歷快樂,悲傷就會來到他們身邊,只要他們有足夠的快樂儲備,他們就有足夠的能量來走出悲傷。
三、讓孩子體會運動之“苦”。
運動不僅能讓孩子長高、長好,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在運動中習得各種人生品格,如堅忍、堅定和堅持,協作、共情力和領導力,忍耐、自控力和自制力等。通過體育鍛煉,也能夠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心,和你敢于去嘗試新的事物。
四、讓孩子親身體驗民生之苦。
利用暑假陪孩子一起參加公益旅行,讓孩子親身體會世界上還有很多人處在貧苦之中,讓孩子學會感恩現在擁有的,讓孩子明白“身在福中要知福”。
總而言之,從游戲、閱讀、電影、榜樣人物、夏令營和公益旅行著手,讓每個假期為孩子們帶來精神和心靈上的震撼、感動和蛻變,讓每次蛻變推動孩子向著更高的人生境界攀爬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