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閱讀,是一件極其簡單卻又特別復雜的一件事情。簡單的是,只要你認字,你就能閱讀。那怎么又說復雜呢?這是因為當所有你認識的字串聯在一起后,你得經過大腦的加工,理解文字所表達的內在含義。換句話說,你認識一句話里的所有的字,但是卻不一定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我們閱讀一本書,是否真的有收獲,還要看我們對該書是否達到一定的理解程度。很多飽讀書籍的朋友們,都會遭遇這樣一個情況:書讀過了,就忘了。當跟別人聊到一本以前看過的書時,我們會說,“這本書我讀過,挺好看的。”然后,再沒有然后了。
你讀過的書,最終沒能成為你的氣質和修養,而只是從你的記憶中輕輕飄過,沒留下一片云彩。依靠閱讀改變命運的人始終沒能輪到自己,自己的人生濤聲依舊,讀書僅僅是自己打發無聊時光的一種方式而已。
說什么“你讀過的書,最后都會成為你的氣質和修養”,可是讀了就忘,真的有變成我們的內在嗎?這是不是自我安慰呢?年紀越大,書讀得越多,感覺閱讀改變命運的人都是別人,跟自己卻半毛錢關系都沒有。
那么我們不禁要發出一個疑問:一本書到底如何讀才算是真正讀過呢?
02.
作者齊藤孝在《閱讀的力量》中給出了答案。《閱讀的力量》提出,判斷一本書讀過還是沒讀過的標準,那就是:讀過一本書,首先必須做到能歸納該書的要點。
也就是說,你能夠從一本厚厚的書中歸納出書中的要點,是你真正閱讀這本書的第一步。
通常情況下,你讀一半的書,大概能夠說出這本書的核心要點了。一本書看完或是只看了大部分后,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舉出具體的事例并歸納出該書的要點,這本書就可以算讀過了。是的,你不用懷疑,不要抱著非要把一本書從頭到尾看過才算是讀過一本書的錯誤觀念。
那么,為什么我們讀過的書在記憶的天空劃過一道痕跡后,便消逝在天際?我們問下自己,一本書讀后讀完一本書后,是不是能夠說出書中的概要?是不是能歸納出要點呢?如果我們看書時,能夠隨時問自己書中的要點時,你會發現自己成了一個有自我要求的讀者。
我為了不再出現“書讀了就忘”的情況,就算別人不問我“這本書寫了什么”,我也會主動去告訴別人,向別人簡要地說下書中的主要內容。這樣在與別人分享的同時,也讓自己的閱讀進行了輸出。一個人坐下來時,便拿來一張紙,把書中的要點進行歸納和整理。這樣一來,有輸入,也有輸出,讓書中的知識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閱讀應該是一個系統的過程,一遍下來,書中的內容可能還是分散在我們大腦的各處,那在閱讀之后,對書中要點進行歸納、概括,便可以將零散的記憶碎片連成線、結成網,讓書中的內容系統化、結構化、規律化。
03
要知道,記憶力再好的人遺忘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你不要過分自信,覺得自己剛看完,對書中內容印象很清晰,就不需要去做歸納。
根據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后慢,特別是記憶后的48小時之內,遺忘率高達到72%。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人說自己會書讀了就忘的原因。書看了會忘,這是正常的,這是常態,沒有什么好過分擔憂的。所以,那么多人會有書會看了就忘的趕緊,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及時歸納書中要點才算是真正讀過一本書的原因。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若是等看完書很久之后,才去歸納,那時你對書中的內容已經忘得差不多了,就不得不重新閱讀才能回憶起書中的內容了。這是對我們有限時間和精力的消耗。
反之,若是我們在看完一本書后,趁熱打鐵,及時去歸納書中要點。你便能加深和鞏固了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大量的實踐證明,理解后的知識是易記難忘的。要知道,我們的大腦對于理解后的內容、對于結構化和系統化的內容往往印象深刻。
那么,當我們重溫自己歸納的書中要點時,原來模糊的記憶會在你看到之前所歸納的要點后被找回,這本書中的主要內容也會被很快地回憶起來。
比如,時下流行的思維導圖,是一種圖形化的思維記憶方法,就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歸納能力的方法。我們在看過一本書之后,要經過自己的提煉加工,將書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歸納,然后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出來。過段時間,當你重新看思維導圖時,書中的脈絡就像地圖一樣,可以幫助你從書中快速找到你需要的內容。
04
眾所周知,要想真正改變和不斷成長就必須讀書。讀書,是我們用最低的成本,全面提升自己的最佳途徑。別讓讀書成為一種形式,要真正讀有所獲,真正讀以致用。
要想自己讀完一本書后是真正算是讀過一本書,就趕緊去歸納書中的要點吧!不要懷疑讀書的好處,讀完一本書,及時歸納這本書的要點是對一本書最大的敬意,也是對自己閱讀這本書所花的時間和精力的最大尊重,更是你真正讀過這本書的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