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明代移民中關于"大槐樹與小云南"之說的史料摘錄

? ? 元朝末年,戰爭連綿不斷,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到了明朝初年,我國許多地方,特別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區呈現著民多逃亡、城廓為墟、田地荒蕪的冷落、凄涼景象。山東、河南、蘇北一帶受戰爭破壞最為嚴重,曾出現千里無人煙 的悲涼場面。

? ? 到了永樂初年,情況仍未好轉。戰爭的創傷尚未愈合,緊接著又出現了較大的天災。永樂元年(1403年)甲午,直隸、北京、山東、河南饑。庚寅,山東蝗。丁酉,河南蝗。永樂二年八月,淫雨毀北京城5000余丈。10月,黃河決口,沖毀開封城。

面對這種社會經濟異常凋敝的情況,朱元璋和朱棣意識到,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轉,對于新生的明王朝是十分不利的。于是,明立國之初,朱元璋就決定實行“移民屯田,開墾荒地”的政策。當時,就北方來說,山西受戰爭破壞較小,四境安寧,而且多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特別是汾河沿岸廣大地區,地沃水足,人煙尤為稠密。于是,明洪武、永樂年間,政府便大量從山西南部遷民。

從現有史料來看,明初從山西遷民共有6次,這些移民,不僅被遷送到山東、河南、河北、北京,還有的遷送到了遙遠的淮河以南。

? 據史載,明初從山西遷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縣,都要先集中到洪洞縣去。洪洞縣賈村,當時有一古剎名叫廣濟寺。寺旁有一棵大槐樹。明政府在廣濟寺為移民登記,“發給憑照、川資”,爾后再由此處編隊遷送。老百姓在離開洪洞時,人人悲傷,個個哭泣。他們拖兒帶女,扶老攜幼,肩挑籮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洪洞縣的一股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有的藏幾片槐樹葉,三步一回頭,五步一轉身,狀極可憫。當廣濟寺在視線中漸漸消失時,人們總想在最后一瞥中尋找個有紀念意義的東西,作為今后懷念故鄉的標記。此時,恰好能看見聳立在廣濟寺旁的那株古槐。那槐樹蒼老挺拔,枝繁葉茂,高聳入云,在秋陽的照射下,閃著翠綠色的光亮。樹上還有烏鴉窩,高筑枝頭。于是,這株古槐上老鴰窩的形象便牢牢印在所有遷民們的心中。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父傳子,子傳孫,“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鴰窩。”便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問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鸛窩。

山西“洪洞”縣對于中國百姓來說,可謂家喻戶曉,在中原和北方更可謂婦孺皆知。一個小小的縣名,何以有這么高的知名度?這大概是因為:一是洪洞隨“蘇三起解”的傳唱而揚名。二是隨明初洪洞移民而被廣泛記憶。

? ? 在長江以北的地方,特別是山東、河南、江蘇、河北、安徽等省的大部分老百姓都把洪洞做為祖居地,在這些地方以外的地方,也因這些省人口的外遷而也把洪洞作為尋跟問祖之地,如東北三省、臺灣。洪洞大槐樹對于這些地區的百姓來說,已經不是單純對祖居地的一個記憶,而且把這種記憶演化成對故鄉和祖先的懷念情節,緊緊縈繞在腦間心中,為中華民族心中留下了悲歡離合的一段記憶,常使人感慨系之。?

? ? 洪洞大槐樹移民分布晉、冀、魯、豫、陜、甘、皖、蘇、鄂、蒙等地,甚至廣西、廣東、海南也有部分移民,南寧市盧家翎曾說:“《盧氏族譜》載:盧伯莊、平陽府榕木社人,郡在山西省洪洞縣,清弘治年間舉人,任廣西北流知縣,落業北流民安沖頭村,生三子。至今子孫已有四萬余人,遍及廣西、廣東、海南三省七縣。”從明初至現在,在各個歷史時期,昔日由洪洞遷出的移民,又轉遷到云南、四川、貴州、新疆、東北等地區。例如明末吳三桂降清后,被封平西王,他率軍轉戰陜西、四川、云南、貴州(《清史稿·吳三桂傳》),部下士卒大多是冀、豫、魯健兒,他們大多是古槐移民后裔,多不愿附逆而散居各地。清軍入關后,旗民多編入軍籍,關外空虛,土地荒蕪,為了恢復生產,清政府獎勵由關內向關外移民,“順治十年議準遼東招民開墾,有能招至一百名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招民數多者,每百名加一級”。(《古今圖書集成·賦役考》)這項政策,一直貫徹了幾十年,從古大槐樹遷出的人民,有相當部分再轉遷到東北地區。還有一例,在國民黨退居臺灣時,有相當部分移民后裔移民臺灣,臺灣《東方雜志》復刊第十五卷第七期載:高陽齊如山先生寫道:“吾族乃于明永樂二年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去的,清朝末年,有許多河北省的軍官重到山西,又尋到大槐樹之所在……足見中國人念舊不忘本的心情之濃厚。”陳紀瀅先生也寫道:“北方多少代以來,一貫證明成祖燕王掃北后,把山西省迤西居民,遷徙至中原,以洪洞縣為移民轉運站這件事,互相轉述,至今不衰,認為這是歷史上北方居民的一次空前大遷徙。”

? ? “誰是古槐遷來人,脫鞋小趾驗甲形”。河南、山東、河北、陜西、皖北、蘇北等地普遍傳說,凡是從洪洞遷來之民,腳小趾甲中有一裂縫,好像是兩個指甲,不是古槐遷者,均無此特征,時至今日仍為復形指甲,這一問題還待民俗學者、遺傳學者深入研究。據說還有有些移民是被綁押解遷出的,路上如果需要大小便,必須讓領隊解開繩索,故至今這些地區上廁所仍說成“解手”。

? ? 古大槐樹處遷民之后裔經過幾代、十幾代,大都不知道被遷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樹是故鄉”,這一點至今誰也沒能忘卻。移民在離開大槐樹時戀戀不舍,到達新的定居地點后,他們大多栽種了槐樹,借以寄托自己對家鄉的懷念。河北省河間縣申魯村高氏在自己家門口栽了一棵槐樹;保定府西關謝德先開了名叫“老槐茂”的醬菜鋪。河南確山縣有槐樹廟村、大槐樹村、槐樹莊村。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廟祠堂的楹額上銘記了紀念的文字,以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山東菏澤固堆袁家祠堂墻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題望槐思鄉詩:“昔日從戎驅韃虜,今朝屯田太行東。洪洞分支老門第,曹州安居舊家鳳。

? ? 移民們遷往各地,因一村不準兩一姓,所以兄弟之間為了相互照應,有一姓分為幾個姓者,至今仍有山東某地仍有“回、翟、常,一個娘”、“魏、梁、陳、一家人”、“崇、劉、顧,是一戶”、“山東無二郭”等說法。

元末明初,山東地區人口與山西地區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積卻比山西大多了,由于元末戰亂及災荒,再加上朱元璋北伐,“靖難之役”的兩次戰爭,靖難之役,山東軍民抵抗燕軍最為頑強,山東參政鐵弦數敗燕軍于山東境內,民眾也多自發抵抗燕軍,南軍李景隆在德州、濟南地區與燕軍反復拉鋸作戰,燕王勝后,對這些地區的民眾進行了殘酷的屠殺,造成山東地區“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所以山東地區是移民的重點地區,往山東的移民洪武、永樂朝較多。

  在《明史》、《明實錄》記載的18次移民中,往山東地區的移民記載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年十二月兩次,永樂元年八月,永樂五年五月兩次,共四次大批移民。但大量的家譜、碑文及地方志記載永樂朝為多。主要遷往東昌府、濟南府、兗州府、菜州府、德州府的最多。據葉濤《移民·山東人·山東民俗》調查,在魯西南一帶,大約半數以上的村莊是明代建立的。

  《滕縣縣志資料》記載:滕縣人民政府地名辦公室于1980年對全縣1801個自然村作了全面的普查和考證,1983年11月東部山區8個公社劃出后,滕縣今存的1223個自然村地名檔案材料中,通過核計其立村年代為戰國以前的34個,漢代18個,隋代4上,唐代27個,宋代45個,元代45個,明代687個,清代365個,民國10個,建國后26個,無考據的4個。共1261條,其中明初立村較為集中,數量較歷代為多。以現存戶藏的425份族譜和碑文中,115份記載為明初遷入滕籍,225份明確記載為明洪武、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也有記載為平陽、臨汾的。按:明初平陽府治臨汾,轄洪洞,為同一地區)遷發來滕者,占明代遷滕立村的50%。今全縣22個鄉鎮,經核查均有山西洪洞移民后裔之村莊,最少的1村(黨山鄉),最多的25村(級索鎮),一般鄉鎮約為10個村莊左右。從今滕縣自然村1223條檔案中,有碑譜確證為山西洪洞籍的225條,滕縣民間廣傳為“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這種說法雖不盡然,亦有它的來歷。以光緒三十三年《滕縣鄉土志·氏族》記載的滕縣門戶較大的望族十二姓,其中黃、張、王、侯、楊氏五族祖籍系山西洪洞縣,黃氏族譜具體到喜鵲村,遷滕紀年系明初洪武間,即說明這一點,同時也說明洪洞遷民來滕后發展的大戶族系所占的比重是相當可觀的。

  滕縣史志辦徐文潮同志對滕縣碑、譜記載洪洞遷民的情況進行了統計,其中級索鎮劉溝村《劉氏族譜》,沒有記載遷滕年代;永豐鄉《劉氏族譜》,明初遷;泉上村《劉氏族譜》,明朝遷;前趙莊《趙氏族譜》,洪武二年遷;彭莊《趙氏族譜》,洪武年遷;韓莊,韓氏族譜》,洪武年遷;后楊崗《楊氏族譜》,洪武年遷;北楊樓《楊氏族譜》,洪武年遷;道溝《徐氏族譜》,洪武年遷;王波《王氏家譜》,洪武二年遷;子崖《王氏家譜》洪武年遷;郝屯《王氏家譜》,洪武年間遷;董莊《王氏家譜》,洪武年間遷;千佛閣《王氏家譜》,洪武年間遷;羊二莊《滿氏家譜》,明初遷;前潘樓《牛王廟碑銘》,明初遷;時莊《泰山廟碑記》,洪武年間遷;翟莊《翟氏族譜》,洪武年間遷;西宗莊《宗氏族譜》,明朝遷;前楊崗《馬氏家譜》,洪武年間遷;牛集《牛氏家譜》,洪武年間遷;姚莊《周氏家譜》,洪武年間遷。望冢鄉小劉莊《劉氏族譜》,明初遷;邱村《邱氏族譜》,明初遷;馬村《馬氏家譜》,洪武年間遷;刁村《刁氏祖碑》,明初遷;西謝莊《謝氏家譜》,洪武年間遷。姜屯鎮劉樓《劉氏家譜》,洪武二年遷;侯顏莊《侯氏族譜》,洪武年間遷;孫村《孫氏族譜》,洪武年間遷;大彥《孫氏家譜》,洪武年間遷;解莊《解氏祖碑》,洪武年間遷;滿園《滿氏族譜》,明初遷;戚莊《戚氏族譜》,元初遷;西馬場《馬氏族譜》洪武二年遷。大塢鎮吳樓《吳氏族譜》,洪武年間遷;戰河《戰氏族譜》,洪武元年遷。西崗鎮東莊《王氏家譜》,清康熙年間遷;杜莊《杜氏族譜》,正統五年遷;兩河岔《滿氏祖墓表》,永樂年間遷;費莊《費氏家譜》,洪武年間遷;卓樓《卓氏墓表》,洪武年間遷。

  棗莊城區記載洪洞遷民的族譜統計:南石鄉南石村《田氏族譜》,洪武年間遷;高樓《高氏族譜》,洪武年間遷;西石溝《陳氏族譜》,洪武二年遷;石溝管《袁氏族譜》,洪武年間遷;陶管鎮石廟《石氏家譜》,洪武年間遷;袁莊《袁氏家譜》,永樂初遷;張范鄉湯莊《湯氏墓碑》明末遷;朱莊《朱氏族譜》,明代遷。興仁鄉西谷山《楊氏族譜》,洪武二年遷;東谷山《張氏族譜》,洪武年間遷。山東地區建村、家譜資料的調查統計,充分說明了洪洞大槐樹移民在山東地區所占的比重是較大的,分布是較廣的。

  據定陶縣地名辦公室調查:定陶縣有村莊1050個,其中有386個村莊的居民祖先是明朝時由洪洞遷移來的,另18個是元清時期由洪洞縣遷來的,最多是明洪武時來陶241戶,當時移民每戶一般為一至三人,個別有四至五人,按此推測明朝時從洪洞縣移民來定陶縣約396戶計800余人。其情況如下:元朝末期14戶,明朝洪武時期241戶,其中洪武初年為130戶,明朝建文年間2戶,明朝永樂年間100戶,明朝洪熙年間1戶,明朝宣德年間4戶,明朝正統年間2戶,明朝景泰年間7戶,明朝成化年間11戶,明朝弘治年間3戶,明朝正德年間1戶,明朝嘉靖年間3戶,明朝萬歷年間9戶,明朝崇禎年間9戶,共有移民398戶,800余人。曹縣地名辦郝秀玉同志《明初晉民東遷與曹縣移民建村考》中說:“據地名普查資料統計,曹縣共有自然村2776個,系明代移民建村者竟達1606個,占總數的57.9%;現行的31個鄉鎮駐地,明代移民建村的即有18個,占鄉鎮總數的57%;資料同時表明,移民時期在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移民大多來自山西洪洞。”

  據《鄆城縣地名志》統計:鄆城縣共有自然村1388個,其中明朝建村966個,有279個直接遷自山西洪洞縣。據潘永修先生調查:鄆城縣有楊氏、高氏、魏氏、侯氏、寧氏、徐氏、司氏、王氏、劉氏、郁氏、何氏、張氏家乘均記載是山西洪洞移民,有不少寫的非常具體,侯集李莊遷自洪洞縣雙龍街,賈樓遷自東門里,黃堆集的文橋集遷自洪洞縣雙獅子胡同,梳洗樓的牛莊遷自洪洞大椿樹胡同;有的把洪洞縣的村莊名字也帶來,如陳坡的康莊遷自洪洞縣北六里老康莊,張集的藺屯遷自洪洞縣藺村,侯集的秦集遷自洪洞縣城南秦家堡,蘇閣的楊莊遷自洪洞縣城北楊六莊,侯集的棗杭遷自洪洞縣棗園村。還有的提到洪洞縣的廣勝集、老關溝、魏石溝、舌關村、大柳莊、霍山、玄帝廟等。嘉祥縣地名辦公室調查,全縣70%的自然村均為明洪武、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的。

  民國版《重修莒志·氏族》載:洪洞馬氏,明洪武遷至弧山莊;洪洞縣潦洼村高氏,明洪武遷至石嶺子;洪洞縣孝義村郝氏,元末遷至城西粟園;洪洞縣萬氏,明初遷至萬象山;洪洞縣趙氏明初遷至山東益都縣,永樂間遷莒北門;洪洞縣趙氏,明洪武初遷至棋山鄉趙家莊子;洪洞縣徐氏,洪武二年遷至棋山鄉水溝;山西段氏,洪武初遷至棋山威服村;洪洞縣孫氏,遷至棋山鄉褚家坡;洪洞縣韓氏遷至棋山鄉長寧村;洪洞縣林氏,遷至棋山鄉大林茂;洪洞縣潦洼村高氏,洪武遷至招賢鄉高家橋;山西省祁縣,明遷至徙阿莊。這些姓氏除家譜傳說外其中孫氏1958年尚存有當時遷民執照,惜無保存下來。巨野縣扶集村讓德成函告其讓氏為洪洞移民。這些對山東洪洞大槐樹移民分布村莊戶數的抽樣調查統計,洪洞大槐樹移民在山東的所居村占到一半以上。

  著名作家李存葆采風調查說:“在中國兩千多個縣份中,知名度最高的恐要數山西洪洞了。……我乃山東五蓮人氏。兒時,卻不知有五蓮而先知洪洞。……年長后,我曾多次問父親老家究竟在哪里,父親總是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說,老家就在洪洞縣的老槐樹下,是洪武年間遷來的。投鋤從軍后,烹文煮字的生涯使我有了遍游魯豫燕趙的機會。不論是在宋江的家鄉鄆城、墨子的故里騰州,還是在沂蒙大山皺褶里的小村落、中原腹地里的開封府,談及先祖何處,不管耄耋老叟、垂髫年少,還是田夫村姑、文人雅士,大都說他們的先祖也在洪洞。前些年,我瀏覽過不少魯北豫東農村的族譜、碑文、墓銘,大多記載其先祖是明初從洪洞大槐樹下遷來的。”(李存葆《祖槐》

  由以上地名辦調查及家乘資料可以看到,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魯西北一帶,這主要乃元末明初山東的戰亂和黃河泛濫都在魯西北、魯南蘇北地區,但經過明初的再遷移,就分布到山東的大部分地區了。據筆者對山東地區的家譜、碑文、地方志和收集的信函資料不完全統計,山東地區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主要分布有92個縣(市):濟南、歷城、章丘、長清、青島、膠南、膠縣、即墨、淄博、棗莊、滕縣、德州、寧津、商河、濟陽、禹城、夏津、陵縣、齊河、武城、廣饒、濱縣、墾利、陽信、沾化、利津、孽興、惠民、濰坊、濰縣、諸城、郯城、安丘、臨朐、壽光、高密、益都、煙臺、牟平、文登、萊陽、棲霞,掖縣、榮城、菜西、招遠、黃縣、臨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縣、莒南、費縣、泰安、新太,萊芫、新汶、肥城、平陰、寧陽、東平、濟寧、兗州、魚臺、嘉祥、汶上、曲阜、鄒縣、菏澤、鄆城、巨野、單縣、曹縣、鄄城、梁山、定陶、東明、聊城、東阿、臨清、莘縣、金鄉、微山、陽谷、冠縣、高唐、鄒平、無棣、威海、蓬萊。

有關“小云南”移民的文章

1986年,一個東北漢子風塵仆仆來到山東蓬萊縣縣志辦公室。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個:追尋“闖關東”的山東人記憶中的老家——“小云南”

? ? 那么,東北移民口中所說"小云南”究竟在何處?“小云南”移民的傳說廣泛流行于膠東半島。這個傳說又與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糾纏在一起。實際上,所謂的“小云南”移民是明朝初年從云南或越南遷入山東的。

一、“小云南”:東北人尋找的山東老家

? ? ? 1.膠東半島:“小云南”移民區

? ? ? 在族譜、墓碑、方志及口承史料中,很多“闖關東”的山東人把祖籍追溯至“小云南”。遼寧本溪滿族自治縣南甸鎮馬城子村《 張氏譜冊?序 》云:

吾張氏當聞之先祖,本貫在小云南,住址無可詳考。兄弟四人,蓋因洪武年間荒歲頻仍,流寇侵攝,天人交迫,存濟維難,不得已宗長常山、宗次雙山、宗三三山、宗四單山兄弟四人,同心往山東路過長江,失去單山無所尋找。三人至山東登洲(州)府蓬萊縣城內七甲八社九蘭鄉住。清朝受天命,子惠萬民,受田人冊。我支系三山支是也,后隨漢軍正紅旗,在禮親王府充當第一佐領(即一云沙爾太牛錄)。后升充當撥什庫(京牛錄)。

? ? ? “小云南”或作“山東小云南”。如遼寧本溪《 屈氏家譜 》說他們祖籍“山東小云南”,順治八年(1651年)遷居本溪。遼寧岫巖《 王氏譜書 》說他們祖籍“山東小云南大榆樹村”,順治八年遷居岫巖。而遼寧本溪《 賀氏家譜 》則說,他們祖籍“小云南登州府萊陽縣”,如此說來,登州只是“小云南”的一個府而已。“小云南”又作“云南”。如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 黃氏族譜 》記載:

? ? ? 祖籍云南,復姓白王甫氏,名璜。因事將名改為姓,稱“黃氏”。以后遷居山東萊州濰縣。順治年間撥民到興京,入漢軍正黃旗。

? ? ? 遼寧遼陽縣《 高氏宗親譜冊 》也說他們是從云南遷山東,再遷遼寧:

始祖原居云南,耕讀為業。崇禎十五年,云南戰亂不止,乃遷居山東省登州府蓬萊縣高家莊。順治年間,高氏不堪忍受豪強掠奪,二世祖率祖侄,越海到盛京。一支高文捷、高文增率子居住遼陽高家嶺等地方;一支高文顯率子居住在海城高湛屯等地方。

? ? ? “小云南”或“云南”移民的傳說在遼寧南部最盛,越此而北,至吉林、黑龍江逐漸減少。他們大多是早期“闖關東”的那些山東人的后裔,在他們的族譜及口承史料中,往往把“闖關東”的時間定為順治八年(1651年)。檢索文獻典籍,我們發現這個年份有特殊意義。是年,清廷發布招墾令:

? ? ? 八年,令民愿出關墾地者,山海道造冊報部,分地居住。

? ? ? 人們口耳相傳,“闖關東”是從順治八年開始的。遼寧遼陽人、我國東北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金毓黻先生說:

? ? ? 吾鄉故老相傳有順治八年移民之說,謂吾漢軍旗人諸族悉自關內移來,《通志》所記,即此說之本也。

? ? ? 這個年份對“闖關東”之人來說,最為刻骨銘心。那些若干年以后才走進這片白山黑水者,傳至三五代以后,出關年月模糊不清,也往往追溯至順治八年。于是乎,在族譜及口承史料中,我們屢見“順治八年”這個“闖關東”的年份。如遼寧本溪滿族自治縣下馬塘鎮《 張氏族譜引 》記載:

? ? ? 祖籍山東登州府萊陽縣。一世祖張成功仍居山東故土,二世祖張有才于清順治八年奉詔撥民,投奔遼寧,遷至本溪縣分水嶺居住,投旗入籍。

? ? ? 遼寧遼陽市《王氏宗族譜書》記載:

? ? ? 王氏原籍山東省青州諸城縣大王莊,系民籍,于清朝順治八年始祖王秉忠遷至遼寧省海城縣白云寨,康熙年間遷居遼陽南亮甲山落戶,入漢軍正白旗第三佐領喜純牛錄為丁。⑤

? ? ? 遼寧大學歷史系李林教授長期致力于滿族宗譜的收集、整理與研究,他的《 滿族宗譜研究 》一書收集了170個滿族宗譜①,其中62個宗譜是“闖關東”的山東人;在62個“闖關東”的山東人宗譜中,順治八年“闖關東”者達23個。

? ? ? 來自“小云南”的山東移民還有一個地緣特征:他們大多是從膠東半島——他們俗稱的“海南”——走出來的。

? ? ? 因此,他們記憶中的“小云南”在膠東半島一帶。至于具體在什么地方,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說為山東蓬萊,或云乃明清時期的登州府。

? ? ? 然而,膠東半島一帶的民人也大多傳說他們是從“小云南”或“云南”遷來的。

? ? ? 山東省地名辦公室根據各市縣地名普查成果,編輯出版了《山東省地名志》行政區劃、居民地卷②。從該書中,我們檢索出101個村落、55姓來自“小云南”。::

? ? ? 在族譜、墓碑、方志及口承史料中,山東省“小云南”移民村落遠遠多于《山東省地名志》中收錄的數量。

? ? ? 茲舉山東省膠州市為例。

? ? ? 膠州市原名膠縣。1984年,膠縣地名委員會編輯了《山東省膠縣地名志》一書,收錄地名2088條,其中自然村落名稱803個。803個自然村絕大多數始建于明代,而且大多由移民建立。這說明該地區在明代特別是明初有一場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其中,“小云南”移民村落183個,占總數的22.8%。

 “小云南”移民“闖關東”,把“小云南”移民的傳說也帶了過去。根據族譜、墓碑、方志及口承史料,“小云南”移民在山東生活的時間大致與明朝相始終——明初遷入山東,清初“闖關東”。他們在山東期間有具體的居住地,但是那個“第二故鄉”逐漸從他們的記憶中淡出,而“小云南”卻自始至終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海中。時間一長,數典忘祖,把“小云南”視為山東某個地方了。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屈氏家譜》記載:

? ? ? 屈氏系山東小云南人,順治八年由小云南遷至草河城落戶,入盛京鑲藍旗。①

? ? ? 但是,查遍山東地名,他們又找不到“小云南”這個地方。

? ? ? 在膠東半島一帶,部分村民說他們的祖先來自“云南”。

? ? ? 最早記載“云南”移民的文獻,是民國二十四年版《萊陽縣志》。該志卷末《 附記?雜述 》云:“居民傳說其先世率于明洪武二年遷自云南。”民國二十五年《 牟平縣志 》卷十《 雜志 》亦云:“本縣戶籍,多稱系明初遷民時,自云南遷來者。”

山東何以會有云南移民?

? ? ? 民間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山東一帶發生特大水災。這場洪水究竟有多大?兩目山是個見證。兩目山在今山東平度北部,海拔二三百米。這山原叫“兩沒山”,在那場洪水中,該山一天被淹沒了兩次,故名。滔滔洪水過后,滿目荒涼,官府從云南強徙大批百姓來開荒。他們被反綁著雙手,走啊,走啊,整整走了三年,才來到山東。他們及其后裔走路喜歡背抄手,便是雙手被反綁了三載,日久成習。

? ? ? 迄今為止,棲息在膠萊平原上的民人壽終正寢,家人還要舉行一種送魂回云南老家的儀式,名曰“送盤纏”。其儀是:死后第二天黃昏,子女拖著“哭喪棍”,親朋抬著紙扎的一輛車、一匹馬、一個童子,攜帶著大量紙錢,一路哭著來到村東的“土地廟”前,長子(或長孫)拿一根高粱秸,頂端夾一張紙錢,手握另一端繞“土地廟”拖著走,謂之“拖魂”。待覺得高粱秸沉重時,便是拖著“魂”了,把高粱秸(即“魂”)背在身上,放在一把椅子上,椅子前面有一張供桌,上面擺著祭品——這是請“魂”用餐,好上路。一會兒,估計“魂”用完餐了,就把它請上紙扎的車,駕好馬,那童子便是車夫。家人訓誡童子:“吃飯別離車中間,宿店別等黑了天”云云。然后,把車、馬、童子燒掉,并焚燒大量的紙錢——這是送給“魂”的盤纏。火光中,長子站在凳子上頓腳哭喊:“爹,爹(母死喊‘娘’),放光大路向西南,千慎萬慎苦處花錢!”連喊三遍,謂之“指路”——指明回云南老家之路也①。

? ? ? 但是,宣稱來自“云南”的移民僅是少數,絕大多數稱老家在“小云南”。

? ? ? 那么,“云南”與“小云南”又有什么區別?長期致力于滿族宗譜研究的李林先生認為“小云南”與“云南”是兩個地方:

? ? ? 由山東遷居關外的漢人,在籍貫上有兩種,一種是山東小云南,一種是原籍云南,又遷到山東。小云南究竟在何處? 岫巖《王氏譜書》記載:順治八年(1651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從山東小云南大榆樹前來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來判斷,所謂的“小云南”乃泛指山東登州、青州一帶的地方,并非現在云南省地方。①

? ? ? 實際上,在山東一帶,“小云南”與“云南”皆指云南省。

2.洪洞大槐樹:口述史中的老家

? ? ? 與“小云南”移民傳說局限于膠東半島一隅相比,“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的范圍就大得多了,廣泛流傳在黃淮一帶,尤以河北、河南、山東最甚。

? ? ? 那棵大槐樹巍然挺立在今山西洪洞縣城北約一公里處,滔滔汾河的東岸,相傳始植于漢代,故名“漢槐”。唐太宗李世民坐天下第三年上,在距大槐樹不遠處修建了一所廣濟寺,殿宇巍峨,僧人濟濟,香火很盛。有一種鳥,名叫“鸛”,形似鶴亦像鷺,覓食魚蚌,夜棲河邊樹。大槐樹遂成為汾河灘上鸛鳥的天然良居,紛紛搶占樹杈,構巢壘窩。

? ? ? 洪洞大槐樹怎會成為老家?

? ? ? 請教鄉老,他們就會給你講一個“胡大海復仇”的故事:

? ? ? 且說元朝末年的一天,河南地區來了一個乞丐,身材高大,衣衫不整,右手拄著一根打狗棍,左胳膊挎著一個討飯的籃子,挨門乞討。人們看他這般壯實,不去干活謀生,卻要討飯糊口,辱罵他一通,轟了出去。乞丐饑餓難忍,又遭羞辱,暗自發誓:有朝一日定要報此奇恥大辱!?

? ? ? 這個落魄的乞丐便是胡大海。

? ? ? 不久,紅巾軍揭竿而起,樹起反元大旗。胡大海投靠到朱元璋麾下,當兵吃糧。他臂力過人,打仗勇猛,積功升到大將軍。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設宴大賞功臣,各位開國元勛都領了賞,謝了恩,一個個退朝。唯那胡大海特別,不論皇上賞賜什么,都搖頭不語。朱元璋覺得奇怪,問他想要什么,胡大海就把他從前在河南的遭遇說了,乞請皇上開恩,允他去報仇雪恨,別的賞賜都不要了。朱元璋犯難了,準他吧,他沒準兒會把河南人殺光;欲待不允,他是開國元勛,面子上又過不去,躊躇再三,最后說:“這樣吧,朕允了你,但只準一箭之地。”吩咐侍衛給他御箭一支,胡大海接了,謝恩退下。

? ? ? 報仇心切的胡大海帶著手下人馬,殺氣騰騰直奔河南而去。

? ? ? 剛到河南地界,恰逢一行大雁飛來,胡大海大喜,拉開雕弓似滿月,飛箭離弦如流星,正中最后一只雁的后尾,那只中箭的雁折頭向北飛去,胡大海麾兵一路殺去,只殺得天昏地暗,尸積如山。那只受傷的大雁帶著箭飛過河南,又飛向山東,胡大海也一路殺到山東。

? ? ? 待朱元璋知道事情真相,一切都晚了。河南、山東一帶,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朱元璋只得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來一批又一批人。

? ? 胡大海確有其人,他的傳記就在《明史》卷一三三。但是,這個傳說卻是鄉老們的口頭創作,不曾真有那么回事。從他的畫像來看,長得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但《明史?胡大海傳》說胡大海勇武過人,卻又是一位仁義之人,常對人講,他是一介武夫,不懂得書本上的大道理,只知道三件事而已:不亂殺人,不搶掠婦女,不燒房屋。不知為何,到了鄉老那兒,竟成了了個睚眥必報的屠夫。

? ? ? 那么,歷史的真相又如何?

? ? ? 事情得從元朝末年說起。

? ? ? 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愚賢。哀哉可憐!

? ? ? 這曲《 醉太平小令 》說的是元末官逼民反。最后,游方僧出身的“紅軍大帥”朱元璋逐滅群雄,南面稱帝,建立了大明皇朝。大明接過來的是一個飽受兵燹之害的破爛攤子,黃淮一帶破壞尤烈,赤地千里。為恢復發展生產計,朱元璋君臣決定從山西移民黃淮一帶。朱元璋派欽差去廣濟寺設局駐足,張榜文,貼告示,曉諭移民集中于大槐樹下登記造冊,發給“川資”(路費)、“憑照”(通行證),督促他們上路。

? ? ? 動身一般是在秋收后。颯颯秋風之中,樹葉凋落,一個個老鸛窩更加醒目。一批批男女老幼被反綁著雙手,在官兵的押解下上路了。故土難舍,忍不住頻頻回首。路遠了,村舍看不見了,映入眼簾的唯有那棵巍峨的大槐樹和錯落其上的老鸛窩。于是,這大槐樹和老鸛窩便成為故鄉的標志了。需要大小便,就沖著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開手,俺要撒尿。”時間一長,懶得多費口舌,只喊一聲:“解手。”從此,大小便又多了一個代名詞。

? ? ? 民間傳說,從洪洞大槐樹來的移民有兩個特征:“走起路來背抄手,小拇趾甲是兩個。”背抄手走路,那是因為兩手被成年累月反綁,遂成習慣。小拇趾是兩個,說的是腳的小拇趾甲蓋兒上有一道豎紋,乍一看像是兩個趾甲。“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唯洪洞移民有此特征。何以如此?傳說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讓他們脫掉鞋子,在每人的小拇趾上砍一刀,作為記號云云。

在很長一個時期,“洪洞大槐樹”移民只是一個民間話題,并沒有引起學術界的注意。清朝末年,有個叫景大啟的為官曹州,當地士民聽說他是洪洞人,像遠嫁的女兒見了娘家人一般,格外親熱,有些人還翻出族譜給他看,說祖上本也是洪洞人。景大啟很受感動,就和另一個在山東做官的洪洞人劉子林相商,募資修復古大槐樹遺址。此議得到了若干洪洞人的支持。于是,在大槐樹旁建起了碑亭,還有牌坊。景大啟等人還編輯了一本《 山西洪洞古大槐樹志 》。但是,“洪洞大槐樹”移民仍未引起人們的重視。例如,1957年,哥倫比亞大學史學博士何炳棣完成《 1368—1953年中國人口研究 》一書,此書被譽為“海外漢學研究的經典之作”,迄今仍備受中國學者推崇。何先生此書單列一章論述明清時期省際人口的遷徙,對“洪洞大槐樹”移民卻一筆帶過①。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海內外“尋根熱”的出現,“洪洞大槐樹”移民才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熱點。

? ? ? 關于山東“洪洞大槐樹”移民,明朝文獻中有明確的記載。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戶部郎中劉九皋建議移民屯墾,朱元璋采納了劉九皋的這一建議,明廷立即著手對山西平民實施了一次向外移民行動,臨清是這次移民的目的地之一②。 臨清,轄丘縣、館陶兩縣,隸屬東昌府。實際上,明政府劃定的山東移民區不只是臨清一州,而是整個東昌府。洪武二十二年 (1389年)八月,后軍都督朱榮的奏章就講到了這一點③。今山東聊城市之臨清、高唐、東昌、茌平、東阿、莘縣、冠縣及德州市之平原一帶“洪洞大槐樹”移民村落分布非常密集,印證了文獻記載。

? ? ? 文獻記載的“洪洞大槐樹”移民共計18次,自洪武六年(1373年)起,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止④,遷民總數約六七十萬人⑤。文獻明確記載的山東“洪洞大槐樹”移民僅兩次,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采納了劉九皋建議,遷民于臨清等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一月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朱元璋命后軍都督僉事李恪招募山西貧民遷往臨清、東昌一帶。不過,從其他一些史料來分析,“洪洞大槐樹”移民不止這兩次。如洪武三十年(1397年)五月戶部尚書郁新在奏折中就提到有一批移民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遷入高唐一帶⑥。

明朝官方文獻中提到兗州府也為“洪洞大槐樹”移民區。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關于移民的詔令就提到兗州⑦。今“洪洞大槐樹”移民村落分布較密集的主要是菏澤市,即明代兗州府西部地區。

? ? ? 文獻中載明的山東“洪洞大槐樹”移民地點只有東昌府和兗州府。

? ? ? 山東移民有相當一部分傳說來自河北棗強。從當代村落調查來看,棗強移民分布較密集的地區是今歷城區、章丘市、商河縣、高青縣、墾利縣、利津縣、廣饒縣、博興縣、沾化縣、鄒平縣、惠民縣、壽光市、安丘市、萊城區等地,即明朝濟南府北部地區,以及青州府北部地區。

河北棗強一帶也是元末明初戰亂破壞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當地百姓不可能大量外遷,棗強應是洪洞移民的一個中轉站。棗強東南即為山東德州,德州是南北交通要沖,有“九達通衢”、“京津門戶”之稱。洪洞移民進入濟南府、青州府北部地區,走棗強—德州一線比較方便。一些棗強移民的家譜、族譜說他們本是洪洞人,經棗強遷來,如墾利縣耿家鎮耿家村耿氏先祖耿事修于洪武二年(1369年)自洪洞遷棗強,同年再遷墾利縣耿家鎮耿家村。青州市五里鎮井唐村《吳氏宗譜》說他們的先祖吳氏三兄弟是從冀州府棗強縣馬安場遷來的,而吳氏又傳說他們實際上是洪洞人,先從洪洞遷棗強,又從棗強遷來山東①。

小云南之說

? ? ? “小云南”移民說他們也有獨特的體貌特征:“走起路來背抄手,小拇趾甲是兩個。”這兩個特征與“洪洞大槐樹”移民完全相同。云南移民遷入山東的時間,也與“洪洞大槐樹”移民相同。在云南移民中,有的把故鄉指為“大槐樹”。關于“洪洞大槐樹”移民,《明實錄》等文獻有明確的記載,而明代文獻沒有云南向山東移民的記載。于是,有人說此“云南”非那個因在云嶺(一稱大雪山)以南而得名的云南,而是云中或云州之南。民國二十四年版《萊陽縣志》卷末《 附記?雜述 》:

陰山之南、恒山之北,曰郡曰州曰府曰路,自昔即以云稱,則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岡、云陽、云泉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稱者。自金元以來,用夷變夏,屢經兵禍,民之死以鋒鏑 或擄掠流徙者,當不知凡幾。用是移民來此,其先至者領地開墾,謂之占山戶;后至者購熟地耕種,謂之買山;其土著遺民幸免兵匪驅掠者,謂之漏戶。而遷者不忘舊居,故傳稱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別之為小云南,亦猶東府人僑居關外,概呼登萊為海南耳。

? 民國二十五年《 牟平縣志 》卷十《 雜志 》評論《 萊陽縣志 》之說云:

? ? ? 說雖無據而近理。但本縣間有能舉其自云南某縣某地來者,未必盡系傳聞之誤,或有其事而史未及載,或人民自動遷徙,亦未可知,闋之,以俟來者。

? ? ? 或云“云南”乃“豫南”、“汝南”之訛,這一批人來自河南南部①。

? ? ? 有人從“小云南”入手來尋找答案。歷史上的“小云南”一般指今云南省祥云縣。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在今云南祥云縣設云南縣。1914年,因云南縣與云南省名相重,改云南縣為祥云縣,民間俗稱祥云縣為“小云南”。有人認為云南移民來自祥云縣②。:

? ? ? 但是,迄今為止,仍有人認為“小云南”在山東。如潭雨明先生經過一番考證后說:

? ? ? “小云南”不在山西,也不在云南。“小云南”在山東,其具體地點即指今青島市和即墨市的東部沿海地區,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鰲山衛。③

? ? ? “闖關東”的山東人夢牽魂繞的“小云南”究竟在何處

? ? ? 衛為明朝軍隊最高建制單位,《 明史?兵志二 》:“大率五千六百人為衛,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 衛所士兵屬于屯戍性質:

沿海設立衛所,防御至嚴。守土者皆世襲勛舊軍戶子姓,各于附近州縣荒徼之地,令其圈占屯田養馬,世世捍御,所謂腹內之兵也。是以州縣俱有大界,而衛獨無。①

每軍種田五十畝為一分,或七十畝,或三十畝、二十畝不等。軍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又有二八、四六、九一、中半等例,皆以田土肥瘠、地方沖緩為差。又令少壯者守城,老弱者屯種。余丁多者,亦許其征收則例,或增減殊數,本折互收,皆因時地而異。②

? ? ? 來自烏撒衛的移民應為軍隊官兵及其家屬。如前所述,云南移民主要分布在青島、煙臺、威海一帶。其中,尤以青島即墨為最。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設鰲山衛于即墨,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設立雄崖守御千戶所、浮山前守御千戶所。此外,明朝在膠東半島還設有靈山衛、大嵩衛、靖海衛、成山衛。設立的守御千戶所還有夏河寨前所、海陽所、寧津所、尋山后所、百尺崖所、金山左所、奇山所。這些衛所皆在今青島、煙臺、威海一帶。明朝各衛所之間軍隊經常調整、換防。云南移民來自烏撒衛者,即為衛所之間官兵的調防。即墨辛戈莊村《 張氏族譜 》記載其祖先張徽自烏撒衛調任鰲山衛,其弟張清自烏撒衛調任浮山前所,遂定居于辛戈莊村;即墨營下鎮藍家莊村《 藍氏族譜志 》記載其祖先也為云南移民,也是以軍職調任鰲山衛的③;膠東鎮魏家屯村,周、魏二姓從云南調至靈山衛當兵,在魏家屯屯墾,遂有此村④;苑戈莊鎮丁官村,乃齊姓從云南至此屯戍,遂建此村⑤。

筆者父輩也曾“闖關東”,祖籍山東平度市蘭底鎮馬家西埠村,也傳說是從“小云南”遷來的,至我這一輩已歷19代,迄今老家還流傳著祖先歷盡艱辛從“小云南”遷來,跑馬圈地、安家建村的傳說。從20世紀90年代起,筆者開始考證“小云南”移民問題,在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 山東人 》那冊小書中,筆者對“小云南”移民給出了一個答案:他們是從烏撒衛遷來的軍戶的后代。在2006年出版的《 解讀山東人 》一書中,筆者作了更為深入的探討①。2006年春,筆者又從青島社會科學院任銀睦先生處得到一本《 山東省膠南縣地名志 》②,此乃膠南縣地名委員會組織人力對全縣地名進行普查,在普查的基礎上,經補查、考證、核實而編輯的內部資料,這冊資料提供了“小云南”移民的新證據。

? ? ? 《 山東省膠南縣地名志 》收錄全縣1057個自然村,其中云南移民村落343個,占總數的32.5%。

? ? ? 表5? 膠南縣“小云南”移民村落分布表

? ? ? 今膠南市靈山衛鎮是明代靈山衛所在地。靈山衛建于洪武五年(1372年),裁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轄3個千戶所①,30座墩臺,12座臨海城堡。

? ? ? 膠南縣“小云南”移民村落分布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小云南”移民村落集中分布在靈山衛周邊鄉鎮;距靈山衛較遠的南部鄉鎮僅有幾處,或一個沒有。而僅有的幾處,又往往是從其他“小云南”移民村落分離出來的。這種分布特點,說明“小云南”移民村落與靈山衛有密切的關系。

? ? ? 靈山衛分設16屯,夏河所7屯,膠州所10屯:

? ? ? 靈山衛十六屯:詹家屯、谷家屯、宗家屯、翟家屯、孟家屯、盍家屯、楊家屯、儀家屯、阮家屯、北柳屯、柳家屯、韓家屯、李家屯、遲家屯、魏家屯、白家屯。原額十六屯,地八百九十六頃。②

? ? ? 夏河所七屯:管家屯、葉家屯、李家屯、姚家屯、施家屯、周家屯、劉家屯。原額七屯,地三百九十二頃。

? ? ? 膠州所十屯:沽河屯、郝伍屯、朱伍屯、黃伍屯、韓伍屯、談伍屯、丁伍屯、張伍屯、吳魏屯、王伍屯。原額十屯,地三百四十六頃五十一畝六分四厘六毫。④

? ? ? 當代部分膠南縣“小云南”移民村落中,還保留著當年屯田的痕跡。如王臺鎮陳鄭屯、宗家屯,紅石崖鎮西屯、東屯,寶山鎮陳朱屯、傅家屯,薛家莊鄉崔家屯、姜家屯,隱珠鄉黃山屯、辛屯,張家樓鄉土山屯,都是屯田戶建立的村落。其中,王臺鎮陳鄭屯、宗家屯,紅石崖鎮西屯、東屯,族譜及口頭傳承等都稱這些村落本是軍屯。

? ? ? 膠南縣王臺鎮宗家屯,本是靈山衛十六屯之一。

? ? ? 膠州迄今猶有黃家屯、前屯、后屯、魏家屯、張家屯等村落名稱。魏家屯系周、魏二姓從云南調至靈山衛當兵,在魏家屯屯墾,遂有此村。

? ? ? 烏撒衛應是“小云南”移民的一個主要遷出地。

? ? ? 明代衛所士兵經常大規模、遠距離調動,甚或有“南人發北,北人戍南”之說,雖然經有關專家考證,這種南北調動僅限于免死充軍人犯,但對一些衛所的個案研究表明,在本籍衛所服役的士兵,僅占該衛所士兵的43%~48%①。

還有一種說法

明明是山東人闖關東,有云南人什么事呢?這細一研究真不得了,關于小云南的傳說還真不少呢!有說來自山西“云中之南”的,有說是“大禹治水云山之南”的,還有說是山西大槐樹下的,更有甚者非說是明朝南征交趾北遷的越南人。這這這,眾說紛紜的到底該聽誰的啊??

小云南正如其名字所言,應該是來源于云貴地區,時間應當是明朝初期衛所初建的時代。大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初定中原,但是元朝在西南地區仍然盤踞有大量的殘余勢力。于是,朱洪武就命令三十萬大軍殺向云南剿滅那里的反抗勢力。戰爭是殘酷的,戰后自然要安排人馬駐守,于是就有不少來自中原的軍戶在云南生根發芽,開枝散葉了。到了建文帝時期,不少軍戶年老思歸,乞求朝廷能安排他們撤回中原。建文帝是出了名的心眼軟,就準奏了,撤掉了烏撒衛等西南衛所,將這里的軍戶及家屬們遷移到山東即墨地區,新組建了“鰲山衛”,繼續當軍戶,但是能回中原腹地了。一聽說能回中原,也別管是不是軍戶了,老少爺們們拖家帶口的就從西南搬出來了,久而久之就在山東形成了一個“小云南”群體。等到了清末闖關東,“小云南”們再次踏上了背井離鄉之路,到東北開辟著屬于自己的土地。“小云南”們和他們的先祖,先是開辟大西南,又墾荒大東北,萬里之遙譜寫著中華民族團結融合的幸福之歌。

“小云南”應當不是地名,而是一種文化的符號,它代表著一種“根”,即使遷徙萬里,也不能忘記自己的“根”。這也是我中華文明最最先進最最吸引人的地方。無論現在家在何處,根不能斷;無論現在人在何方,根不能忘。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748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165評論 3 414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595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633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435評論 6 40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943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035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75評論 0 287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713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99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88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303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034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12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64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408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47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