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親子關系是一切的基礎,但是孩子出生不帶說明書,安安越大,我的育兒挫敗感也越強。
明明看了那么多育兒書,也盡量耐心跟她溝通了,還是沒有效果呢?相比她爸爸,我陪伴多得多,安安怎么就更愿意聽她爸爸的話,而對我講的就很抵觸?為什么自己很多道理都懂,可是臨到頭了,還是會忍不住發脾氣,口出惡語,說出讓自己后悔的話?
現在小朋友有9歲了,我遇到的育兒困擾其實不少。跟先生復盤過,他的理解是父母兩個人在孩子心目中的角色定義不一樣,所以安安對我們的心理期望也是不一樣的,這里有一部分的安慰成分在。
仔細觀察和自省下來,我發現安安的很多言行,其實也是我跟她爸爸的行為投射。
我性子比較急,在外面還稍微收斂一點,在家里處理安安的一些事情上,就容易氣急敗壞,表現比較明顯。周末跟安安聊,遇到不投機朋友的事情,她跟我提到在學校里也遇到一個不對付的同學,兩個人見面就掐,各種被懟,很影響情緒。很難得的是,她覺察到是因為兩個人都很有主見,比較強勢,還有自己有時候講話有點刻薄,會讓人不舒服。一個9歲孩子的覺察,也是讓我很吃了一驚。
跟巧巧聊到這一點,她提醒我重看一下《非暴力溝通》這本書。
重讀的過程中,溫習育兒中的四大暴力溝通名場景,發現育兒實踐中自己還是在常常踩雷。
“你怎么又在看電視?” “你怎么今天又忘記英語作業了?”“今天怎么又這么晚睡?”。。。
“你看看思思就知道先把作業做完了再出去,你怎么每次都要媽媽提醒?”。。。
“你以為我吃飽了撐的,很想一遍遍提醒你,還不是你總是做不好?”。。。
“隨你吧,反正都是你的事情,聽不聽隨你,以后不要再問我英語作業”。。。。
就真的很汗顏,知易行難,老祖宗誠不欺我。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是教我們用客觀事實來表達感受,提出具體要求,而不是主觀臆斷的發泄情緒。它的結構看起來比較簡單,就是四步,講事實,講感受,講原因,提要求。但在我的育兒實操中,仍然有很多時候,還是被暴力溝通的情緒所掌控。
首先就是道德評判。我們需要分辨評判和事實。“總是”、“從不”等詞是評判,而用具體的時間和次數是觀察。真正的觀察是無選擇、無偏見的,觀察者和被觀察對象沒有界限。
克里希那穆提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這句話說得很高級。其實我自己就很討厭聽到別人給我說,你又。。。。幾年前,還年輕氣盛的因為這個字眼,跟人小吵了一架的。對于陌生人,更容易上價值觀評判。最近因為李老板賣港口的事情,還在網絡上用道德評斷懟人。罪過,罪過┭┮﹏┭┮。這點真的要特別引起警惕。
其次是比較。你看別人是怎么做的,你為什么就做不到呢?這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這一點雖然很注意了,可能有時候言辭里還是會有一些,導致小朋友有一段時間比較敏感,她自己也會不自覺的會跟別人比較。
第三個回避責任,就是我們喜歡說的不得不。作者在書里說,一旦我們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就容易成為危險人物。因為你不聽話,所以我得時刻說教;因為你做不到,所以我得時刻盯著你;因為說了你兩句,你就發脾氣,我才不得不打你。。。真的是不得不嗎?責任都在她人嗎?當我們有“不得不”的情緒時,我們會沒有心理壓力的傷害別人。這是很恐怖的。
如果做一件事情,只有一種選擇,這可能是我們的能力不夠。通過溝通,學習,是可以尋求更多更好的解決方案的。如果孩子的習慣養成,學習成長,都是靠盯出來的,說出來的,也不是一種持續性的解決方案。這個世界變化如此之快,讓孩子學會怎么解決問題,才是更好的生存之道。
第四個強人所難。什么意思呢?威脅。你要是不聽我的,媽媽以后就都不管你了。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大的威脅。安安就非常討厭我這樣說,每次的反彈都很劇烈。
如果我跟安安說,你這次數學考得這么差,爸爸肯定很丟臉。這句話暴力嗎?我之前覺得這不暴力呀,還挺溫柔的呢。不,這就是一句暴力溝通的話。
為什么呢?安安數學考得差,跟她爸爸丟臉之間,有啥必然的聯系嗎?這完全是她爸爸自己的主觀性,陳老板就完全不在意咘咘考試成績怎么樣,如果咘咘考得不好,陳老板就一定不會覺得丟臉。這只是作為家長的一種心理需求,孩子沒有義務必須滿足家長的心理需求。當你這樣說的時候,就是把這個責任,完全推給了孩子。
所以回過頭來,育兒的過程,也是養育自己的過程。我們要做的,是要找回自己的主體性,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對自己的需求負責。也尊重別人的生命主體性,尊重他/她們的不同選擇和感受。
還是那句老話,一個成年人最大的自討沒趣,就是會相信自己能影響改變其他人。放下“為了你好”的圣母心,渡人之心。放過孩子,讓她做她,也放過自己,做好自己,持續做能讓自己開心愉悅的事情。
很多的煩擾在于,你既沒做好自己,還想干涉控制別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