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認知發展》
第一節--發展的概念
發展這一術語,在心理學中通常是指人類(或動物)從受精卵開始直至死亡這一過程發生的變化。人類的發展可以分為:生理發展、個性發展、社會性發展、認知發展。
一、 發展理論所關注的問題
(一) 發展的源泉:先天與后天;現今的觀點強調先天和后天之間存在復雜的協同作用。
(二) 發展的軌跡:連續性與非連續性;認知發展觀則更強調漸進、連續性的、數量上的變化。(三) 發展的時機:關鍵期與敏感期
如今,絕大多數心理學家將發展、學習、動機看成是一系列交互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個體內在的心理結構和過程以及許多外在的因素都會影響個體的發展。
二、 發展的一般規律
(一) 發展速度因人而異
(二) 發展是相對有序的
(三) 發展是逐步發生的
第二節《腦與認知發展》
一、 神經元的發展
二、 大腦皮層的發展
三、 青少年的發展與大腦
四、 整合的觀點:大腦是如何工作的?大腦是在不斷變化的,被個體的活動、文化和環境所塑造著。
五、 神經科學、學習與教學;
(一) 教學與大腦的發展
(二) 大腦與閱讀習得
(三) 情緒、學習與大腦
六、 腦研究對教師的啟示
1. 大腦若在神經通路或結構上出現異常,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個體的學習。
2. 不同認知功能之間存在的差異,他們分別與特定腦區相關。
3. 大腦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因此豐富、活躍的環境以及靈活的教學策略能很好地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和成人的學習效果。
4. 某些學習困難有其神經生理學的基礎,因此神經測驗有助于這些學習困難的診斷和矯治,以及評估不同矯治方案的效果。
5. 大腦會發生改變,但這一歷程需要時間。教師必須要有恒心、耐心和熱情,嘗試多種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和重復教學。
6. 從真實的日常生活的問題和具體經驗中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建構知識,也能為他們提供多種途徑進行學習和提供相關信息。
7. 大腦會尋找意義模式,并與已有網絡進行聯系。
8. 學習和鞏固知識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
9. 與細小的、具體的事實相比,教師應當強調大的、一般性的概念。
10. 教學可以借助故事這一形式。
第三節---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
一、影響認知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基于這樣一種假設:個體總是試圖理解外界,并在對物體、人和觀念的直接經驗中主動創造知識。成熟、活動、社會傳遞、平衡都會影響思維過程和知識的發展。作為對這些影響因素的回應,思維過程和知識通過思維組織的變化(圖式的發展)和適應而發展---其中適應包括同化(納入已有圖式)和順應(改變先前已有的圖式)這兩個互補的過程。
二、什么是圖式?
圖式是思維大廈的基石,這些組織化的動作和思維系統使我們得以在頭腦中表征或思考世界中的物體和事件。圖式可能很小,很專業化(抓、辯認正方形),也可以很大、很一般化(在一個陌生的城市使用地圖)。個體就是通過不斷增加和組織自身的圖式來適應環境的。
三、兒童從感知運動階段到形式運算階段過程中發生了哪些主要的變化?
皮亞杰認為兒童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動階段。在感知運動階段,嬰兒通過直接感知和動作來探索世界,掌握課題永久性和目的性動作;在前運算階段,兒童開始符號思維和邏輯運算;具體運算階段,兒童能對具體情境進行邏輯思考,獲得守恒、逆向思維、分類和排序的能力;運用假設--演繹推理,協調一系列變量以及想象其他世界,則是形式運算階段的標志性進步。
四、新皮亞杰理論和信息加工觀點如何解釋兒童隨時間而發生的思維變化?
信息加工理論主要關注注意、記憶容量、學習策略以及其他加工技能等方面,并以此來解釋兒童為了理解世界和解決問題是如何發展出規則和策略的。新皮亞杰觀也關注注意、記憶和策略,以及思維在不同維度(如數字或空間關系)是如何發展的。神經科學的研究表明,當兒童在學習一門新的技能時,會先后經歷三個不同的階段:感知動作、表征和抽象。而在每一個階段中,技能的發展都遵循著相同的發展模式:期初是完成單一動作;然后是對應---將兩個動作協調起來,如在數學中同時使用加法和乘法;最后是建立起一個整合的意義“系統”。
五、皮亞杰理論的局限?皮亞杰理論受到批評的原因在于兒童和成人經常變現出與所處認知發展階段不符的思維方式。另外,皮亞杰明顯低估了兒童的認知能力,他認為兒童只能依靠自身獲得發展,不可能通過教學獲得下一階段的運算能力。相對地,其他認知發展理論則不僅關注學生信息加工技能的發展,還特別關注對這一發展過程的促進作用。此外,皮亞杰的理論忽視了文化因素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
第四節--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觀
一、根據維果斯基的觀點,影響認知發展的三個主要因素是什么?維果斯基認為必須將人類活動置于其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他認為,我們特有的心理結構和思維過程來自于我們與他人的社會互動,文化工具尤其是語言個體發展的關鍵因素,最近發展區是使學習和發展成為可能的一個區域。
二、什么是心理工具?為什么心理工具很重要?
心理工具是指符號和象征系統,如數字和數學系統、代碼和語言,它們在認知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國際法和塑造思維來改變思維過程。許多心理工具都是成人通過正規和非正規的互動和教學活動傳遞給兒童的。
三、解釋人際心理發展如何轉變成內在心理發展。高級心理過程首先出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協助活動中,是在活動中共同建構的。所謂共同建構,指的是當兒童與成人或有能力的同伴共同參與活動時,彼此間交流想法以及思考或表征概念的方式。這些在活動中共同建構的想法最終被兒童內化。這樣,兒童的知識、思想、態度和價值觀就通過吸取社會文化及群體成員所提供的行為和思維方式而得以發展。
四、什么是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不論出于那個發展區,總有一些問題是兒童有可能解決的,還有一些問題是超出兒童能力范圍的。最近發展區就是兒童不能獨立解決問題,但在成人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的指導或幫助下能成功解決的這樣一個區域。
五、維果斯基理論的兩大局限是什么?維果斯基可能太過于強調社會交往在認知發展中的作用了,其實兒童依靠自身就可以發展出不少能力。另外,由于維果斯基英年早逝,未能有足夠的時間對其理論做進一步的拓展與完善。所幸的是,此后,維果斯基的學生和其他學者繼承了他的思想,并進行了相關研究。
第五節--皮亞杰和維果斯基的理論對教師的啟示
一、hunt的“匹配問題”是指什么?
匹配問題是指學生會因為學的東西太容易產生厭倦,也會因為教師教的東西太難理解而放棄。Hunt認為,失衡狀態必須是恰到好處的才能促進發展。創設一些容易犯錯的情景,有助于建立合適的失衡狀態。
二、[endif]什么是主動學習?主動學習為什么符合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杰的基本觀點是個體在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習是一個建構的過程。無論在那個認知發展水平上,學生都必須能把信息納入他們自己的圖式中去。要做到這一點,他們必須以某種方式對信息進行加工。這種主動的活動體驗,即使在入學的最初階段,也應該包括對物體的物理操作和對概念的智力操作。一般而言,學生應該動手操作、仔細觀察,然后說出或寫出自己體會到的。
三、什么是輔助學習?支架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輔助學習或有指導的參與需要支架在適當的時候提供信息、提示、會議線索、鼓勵,然后逐漸讓學生獨立去做。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輔助學生進行學習,如根據學生的水平調整材料或問題,示范結題技巧或思維過程,帶領學生一步步地解決復雜問題,完成一部分任務,給予詳細的反饋并允許修改,通過集中學生注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