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鐵上讀完《雪國》最后一章,從地下走出到地面上時,下午明晃晃的太陽正照耀著地鐵站前的小型廣場,斜挎包的小男孩剛剛停好一輛單車,而不遠處的寫字樓,明亮玻璃窗反射陽光,發出刺眼的光芒。
一時間,我被小說和現實的巨大差異所擊倒,行尸走肉一般,身體是知道要做些什么的,按部就班地坐起站立,洗手吃飯,但魂兒還游離在上空...直到天黑以后,還未從這不可名狀的迷失中抽身。
我和他說,我需要走回世俗生活,需要吸收一些人間煙火,趕緊看個娛樂節目,不然我坐立不安。今天看了一部小說,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國》,直到現在意猶未盡。
他說,這種感覺很好啊。
我說,可之前這種感覺從未持續這樣長久,像是喝醉了一般,控制肢體和理性的神經是清醒的,但意識仿佛已經抽離身體存在,我知道它就在旁邊,但它不受控制,像個氫氣球一樣飄向雪國的世界。
他問,那究竟是個怎樣的故事。
靈與肉 | 虛無主義
這是一個劇情簡單的故事。來自東京的紈绔男子,島村,幾番乘坐火車去雪國看望有感情瓜葛的藝伎駒子,期間又邂逅了少女葉子,與二人經歷過夢幻般的相處后,最終一切都被冰封。
島村是個虛無主義著,坐擁遺產,不愁吃穿,也有妻兒陪伴,他卻對生命感到百無聊賴,認為生存本身就是毫無意義的。來到雪國,他想要尋找到活著的真實感受,但無論是一時興起的登山之旅,還是碰到的熱情的對他充滿愛慕之情的駒子,都仍舊讓他"對生命是心不在焉的",而愛情也是徒勞的,在他眼中,"人的感情連最易損的縐綢都不如。因為那些綢緞至少可保存50年,而人的依戀之情遠比此短。"
但駒子是截然相反的。她熱情,大方,對都市,對未來充滿美好憧憬,對島村有著真摯的愛戀,期待島村會帶她離開雪國。為了報恩師傅,給師傅的兒子籌集醫療費走上了藝伎之路,她同時也是高尚美好的。
但在島村眼中,駒子的奉獻與付出,是無意義的,她的憧憬,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她所做的與命運的這些抗爭--堅持在空山里日復一日練琴,讀書并且做筆記寫日記,通通都是徒勞的,最終都只會是一場空。
而葉子之于島村又是另一種存在。如果說駒子是種感官上的,肉體上的美好存在,那么葉子則是種精神上的,詩意上的卻不可得的美好。在一定意義上,葉子也是駒子,是島村理想化的駒子,最純潔的存在。
而小說最終隨著葉子的逝去,駒子也崩潰了,站在一旁的島村見證了靈與肉的毀滅,一切都如他堅信的那樣,走向徒勞。
唯美主義
小說中對駒子的描寫,是直接的,正面去描繪她容貌肉體上的美麗,毫不隱藏對她的贊美:
女子懊惱地低下頭,和服后領敞開,可以望到脊背也變得紅殷殷的,宛如坦露著水靈靈的裸體。
而對葉子的描繪則是晦澀的,在第一章引出葉子出場時,運用了大量鏡像、虛實結合的手法,她更像是夢幻般的存在:
燈火就這樣從她的臉上閃過,但并沒有把她的臉照亮。這是一束從遠方投來的寒光,模模糊糊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圍。她的眼睛同燈火重疊的那一瞬間,就像在夕陽的余暉里飛舞的妖艷而美麗的夜光蟲。
對雪國景色的描寫,更是將唯美主義用到了極致。它是這樣一個空靈的存在,與世隔絕的世界,這也是讓我為之沉迷之處。它喚起我腦海深處,幼年時在北疆生活的遙遠記憶,可我卻走失在記憶迷宮里,想不起任何一個片段。只記得那北國的冬天,也是這樣一個冰封的世界,時間仿佛可以停止,一切陷入沉寂:
這是一幅嚴寒的夜景,仿佛可以聽到整個冰封雪凍的地殼深處響起冰裂聲。沒有月亮,抬頭仰望,滿天星斗,多得令人難以置信。星辰閃閃競耀,好像以虛幻的速度慢慢墜落下來似的。繁星移近眼前,把夜空越推越遠,夜色也越來越深沉了??h界的山巒已經層次不清,顯得更加黑蒼蒼的,沉重地垂在星空的邊際。這是一片清寒、靜謐的和諧氣氛。
跟隨著作者,一步步踏入了雪國的世界,跟著島村的視角流連于雪國,可直到小說戛然而止時,卻發現,已經深深陷入了作者營造的夢幻純潔的世界。
徒勞的愛
島村是這樣一個悲觀主義的人,他有能夠接受美好的能力,卻沒有心力去交換,在他眼中,愛本是就是件徒勞的事情,他深知自己沒有能力去長久得付出和承擔另一個人的愛慕,他只愿用短暫的時間去經歷一樣東西,再迅速遺忘。他對于自己的人生,也是同樣無力。沒有人能夠拯救他。
而駒子的悲劇在于,她把希望和寄托放在了這樣一個人的身上,毫不懷疑,對未來充滿信心,沒有人為她揭穿殘酷現實,她活在妄想的幸福之中。除了葉子,背著她去求島村,救救駒子,帶她走,不要讓駒子失望,可悲觀的島村又能做什么呢,直到親眼看到葉子逝去,他反而覺得醒悟葉子失去生命是種自由。
有時候,覺得駒子是幸福的,因為每一天于她都是充滿希望的,隨著自己的心去愛,仿佛沒有結束的一天;但另一方面,在當時的環境下,她的人生也是絕望的,沒有人能夠拯救她的命運,她的掙扎,努力,最終都會是徒勞,直到葉子死去,她才知道一切都結束了。
《雪國》是一部值得讀第二次的小說。第一遍,可能只是讀懂故事,第二遍,揣摩那些細節部分,才發現無處不顯露出作者的用心,不論是景物的描寫,或者主人公的心理,都指向了一個必然的故事結果,而在此之前的種種,都值得讀者去體味作者的唯美主義寫法,以及貫穿其中的虛無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