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初中學歷史的時候就很崇拜朱元璋,但是直到二十多年過去了,今天我才找到真正的原因。
一、軍事斗爭思想
群盜縱橫半九州,干戈滿目幾時休。官曹各有營身計,將帥何曾為國謀。猛虎封狼安薦食,農夫田父困誅求。抑強扶弱須天討,可慚無人借箸籌?!獎⒒稇n懷》
朱元璋出身于大亂之世,崛起于群雄之間,從白手起家到天下至尊,歷史上最為華麗的逆襲莫過于此,說起“得國最正”,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長河中,朱元璋最為當之無愧。少年時期的我,多少次夢想自己金戈鐵馬氣吞萬里,麾千軍征戰天下,撫一方黎民安居,神馳之余,還是要面對繁重的學業,還是要掙扎在工作的漩渦,所謂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這或許是一個男孩都曾經有過的英雄夢吧。
我從去年12月底從區里的圖書館借出一本吳晗先生的《朱元璋傳》(1964年版),計劃于1月份讀完,說起來慚愧,我雖然經常自詡為歷史的愛好者,但是對歷史知識的掌握非常貧乏,吳先生的此著對我來說來是有些專業性的,我對歷史事件的興趣遠遠大于對經濟政治制度的興趣,因此看過遍也只能說是浮于皮毛、過于淺濕了,掩卷而思,只好以“但當涉獵,見往事耳”來安慰一下自己。
元末明初是中國古代史上的一大亂世,或許是吳《傳》里對農民起義斗爭的描述和分析,采用了當時比較流行的階級斗爭方法,致使我總是想到我們的紅軍前輩們的革命斗爭——恰好元末的起義軍也稱為紅軍,推翻元朝封建統治的戰爭與我們推翻“三座大山”的斗爭有諸多相似之處,所以在字里行間我的眼前總是能浮現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影子。退役前我總是喜歡和同事們說“我不喜歡軍事”,但其實我是不喜歡現代軍事,我對古代的冷兵器戰爭很感興趣,其中的古典氣質更能夠使我陶醉其中。朱元璋的帳下聚集著當時軍事素質最高的將領集團,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朱文正等一批名將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均稱得上具有世界一流的水平,朱元璋本人的軍事才能也足以凌駕手下諸將之上,其軍事思想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這是朱元璋在殘酷的軍事斗爭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以我的理解,大體上有這么幾個特點:
慎戰而不怯戰,重戰而不唯戰;
放權而不松權,集權而不專權;
治軍而不束軍,養軍而不嬌軍。
如果說再找出一個人與其軍事思想最為接近的話,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毛澤東,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重在殺傷敵有生力量而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等等諸如此類,如果仔細去研究兩人的軍事思想,或許能夠發現更多的相通之處,只可惜那已經并非我力所能及的了。
從戰略高度上講,他的兒子朱棣的軍事水平遠遠無法與他的老子相比。
二、政治經濟能力
除了單純的軍事斗爭水平之外,其政治斗爭水平在他那個時代也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所謂“政治能力”絕對是一個綜合性指標最高的能力,甚至連上面說到的軍事能力也是服從于政治能力之下的,正所謂“軍事是政治的延續”。作為一個最有權威的皇帝,如果說朱元璋的軍事能力對于我們來說有可借鑒學習之處,那么我認為其政治能力是不可復制的,他的政治斗爭手段部分來源于其地位——皇帝,部分來源于個人能力——勞模,部分來源于特殊經歷——起于最低成于最高。
政治斗爭說到底是權力的斗爭,我認為朱元璋對權力的掌握欲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其對官僚系統的不信任,即便現在的官僚系統是為他本人服務的,從內心深處講他肯定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整個官僚系統,這能很好地解釋他屠殺功臣、設立錦衣衛、分化軍權等行為。
但同時,偉大的朱元璋也并不是沒有缺點,心狠手黑就不說了,單從政治斗爭的角度來看,他所設立的制度有其先天的缺憾,太過理想化的設計在實際施行的過程中趨于僵化,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當時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無法支撐計劃經濟式的制度,二是制度的固化無法泯滅個性的發展,群眾的創造力是任何制度都無法限制的,群眾的力量也是制度所無法阻攔的。只有采取有利于當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制度,才是合適的制度。朱元璋的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個制度領先于生產力的時代。
這讓我想起現今的社會,經濟力量的日益壯大并沒能很好地帶動制度的完善、文化的繁榮和人民整體思想水平的提升,當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若再不加以控制,必然會引起足以動搖社會根本的巨變,所以我們深化改革、嚴懲貪腐、加強法治、重視文化等等一系列舉措,不能不說是有一定歷史經驗和歷史教訓的。
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朱元璋的軟肋。
出身的貧寒使朱元璋比一般人更加重視自己的親戚宗族,建國后給他們分封了很高的俸祿和很高的爵位,使他們不用勞動就能享受到衣食無憂的美好生活,真正做到了“茍富貴,無相忘”,但是到了明晚期,朱氏子孫已經繁衍到一個龐大的數目,成為了朝廷最為沉重的負擔。對親情的過分重視也蒙蔽了他政治上的敏銳,他最為中意的皇太子朱標死后,他將諸子分封到各地為王,并賦予戰時軍隊指揮權,用以鞏衛邊疆和鎮壓農民起義,緊急時期甚至可以帶兵入京勤王,皇太孫朱允炆曾經問他:“有敵人來了叔叔們可以對抗,但是叔叔們有異心了,我該怎么辦呢?”
朱元璋對此啞口無言。
以他的政治能力和斗爭經驗,他會想不到這種事的發生嗎?我看未必。或許從心底里他不敢相信兒子們會起兵造孫子的反,或許他不敢去想像那樣殘酷的場景。最后朱元璋帶著放心或不放心解脫了,皇太孫朱允炆戰戰兢兢地坐上了皇位,四年的時間他在戰爭或者說戰敗中度過,直到他的叔叔朱棣將他趕下了皇位,下落不明,至今都是歷史上最大的懸案之一。
經歷了長期的戰亂,生產遭到巨大的破壞,王朝建立初期最為首要的任務肯定是使農民回到土地,與民休息恢復生產,在這一點上朱元璋做的還是合格的,他統計了全國人口和土地,建立了戶籍和稅收制度,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有力推動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創立了歷史上別具一格的“洪武模式”,在當時的社會歷史下,是有利于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在他的治理下大明王朝漸漸走上興旺發達的大道,也為朱棣日后征戰漠北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但是這套模式死板而缺乏彈性,尤其是對工商業的繁榮和興起造成了很大的阻礙,后來明朝的統治者只有一步步扔掉朱元璋的模式,才更進一步地發展起了經濟。
由于自己出身的原因,朱元璋對農民有很深的感情,制定了很多有利于農民反映自身問題的措施,比如發行《大誥》,允許甚至鼓勵農民進京告御狀——此時的朱元璋還兼任國家信訪辦的主任;同時為加強自身統治,維持國家和社會穩定,他還采取了一視同仁的開明民族政策。與此相對的,洪武一朝對官員的要求很高,甚至于苛刻殘酷,分權不夠,監察不夠,還要設立特務組織監視他們的一言一行。整個國家仿佛是一個聽話的提線木偶,千絲萬縷的控制最后都集中到朱元璋這個操縱木偶的人手里。
木偶最后會脫離操縱者的控制,估計是他所料未及的吧。
三、人才組織利用
朱元璋的麾下聚集著當時第一流的人才,——實話說我對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朱文正、馮勝、傅友德、藍玉等名將的興趣,更早于朱元璋,如果說從純粹的軍事角度出發,我可能還更加喜歡這些人一些,這起源于我對武俠小說的喜愛,《倚天屠龍記》讓我第一次知道了徐達和常遇春,《倚》書中說徐達用兵如神來源于張無忌傳授的《武穆遺書》,常遇春不到四十歲而亡是因為胡青牛不給他治病而小張無忌醫術有限的原因,后來看到歷史正文,再與小說對照,感覺別有一番趣味。
在戰爭年代,朱元璋率領眾軍逐鹿天下的征程讓人熱血澎湃,但問題是,可以馬上取天下,而不可馬上治天下,事實證明,在治理教化萬民方面,文臣——或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就是儒生,具有更好的專業素養,所以朱元璋從一開始就重視對儒生的籠絡利用,從朱升李善長,到劉基胡惟庸,從宋濂到汪廣洋,這些文臣雖然說經歷、結局各不相同,但都是朱元璋治理天下的主要力量。
讓合適的人干合適的事,這就是會用人。
至于悲催的胡丞相,被朱元璋養肥后殺雞儆猴,更是可笑而可悲了。
四、精神思想價值
我從初中學歷史的時候就很崇拜朱元璋,但是直到二十多年過去了,今天我才找到真正的原因。朱元璋的成功史雖然說是不可復制的,但是極具勵志意義的,每當我感覺自己快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想想朱元璋,——勸慰自己至少還沒有慘到他老人家年輕時候那個地步,有先輩的榜樣作用,自己眼下這點事仿佛根本不值一提了。朱元璋進過寺廟,后來加入過明教,但是他的宗教信仰是什么呢?我們不可能去找他本人詢問一下,填個登記表,但我推測,他既不信佛教,也不信明教。
他信什么?他只信他自己。
宗教只是一個外在的表現形式。他進入寺廟并不是尋求精神上的寄托和解脫,而是因為他實在活不下去了,不進寺廟就沒有飯吃得餓死,他加入明教是因為明教宣傳的教義是契合他當時的愿望和訴求的,但是當他拜佛拜明尊的時候,是在真心地乞求救贖嗎?不是的,他心中的佛也好、明尊也好,都是他自己,從表觀上來看,他可能應該歸入于客觀唯心主義,但從本質上講,他一定是不折不扣的主觀唯心主義,他相信自己能推翻一切,他相信自己能建立一切,他相信自己能主宰一切。
他相信不管多么困難,不管那個對手有多么可怕,通過自身的努力奮斗,都一定可以戰勝他。他一直堅信著這一點。
所以他是我的偶像。
所以他也應該是天下所有奮斗者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