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教十四年,我看到過不同的校容校貌,感受過每個學校不一樣的學風校風,同時也體會到不同的生活環境下同齡孩子之間的差異。一路走來,我一直思考著讓學生如何樂學善思,卻未曾像今天這般,站在塑膠操場中間認真思考:何以為師?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我們推崇了兩千多年的教育家對“師”的詮釋。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边@是唐朝文學家對“師”的定位。幾千年后,教育在歷經無數次變革后越來越人文化,越來越大眾化。今天的教師,處在一個人人能對教育指手畫腳的時代,從表面看,似乎人人都懂教育,人人都能做好教育。然而事實證明:隔行如隔山。要教育好一個孩子,不是靠讀一本《父母規》就能搞定的,也不是靠放手就能成功的。教育信息的量化并沒有帶來教育質量的優化,反而為家長抉擇教育方式帶來了更多困惑,同時也成為某些家校矛盾的源頭。就這樣,教育陷入惡性循環—“家長不信任教師,教師開始自保,學生任性生長”。與此同時,網絡上出現了新名詞—“佛系教師”。我不禁想:教師可以佛系嗎?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教師的佛系是正確的,因為它體現了這位老師尊重學生、能包容學生的一切。但是從教育教學效果及育人目標層面來看,教師佛系之后,真正的受害者便是學生,試想一下:一個連課堂紀律都不愿遵守的學生,一個隨心所欲的孩子,他愿意遵守社會規則嗎,他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嗎?如果真的讓孩子在玩耍與學習之間做選擇,我想90%的孩子會選擇玩耍。所以,我們一定不能做那個所謂的“佛系教師”。
古人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碑斘覀冨e過了那個可塑性極強的童年時,怎敢奢望他們的未來可期?當我們的教師開始佛系,當我們的學校開啟自保模式,我們的教育到底會錯過什么?不可否認,安全是所有行動的前提,但是當家長將所有的安全問題都歸咎于學校時,學校找誰接盤?我曾經在家長會上對家長說:“如果真要追責,您家孩子不聽學校勸阻,在課間追逐打鬧本身就有錯。學校應該問責于您,而不是您問責于學校。但事實往往是孩子在學校出現安全問題,不論大小,家長一律甩鍋給學校。沒有人覺得這種行為是錯的,只因為這種行為給大多數人帶來了利益。”因此,處在快餐文化時代的我們,面對玻璃心的孩子,一定要記住以下幾點:
一、尊重孩子之間的差異,用平常心對待教育,不要將教育功利化。
還記得一位家長給我私信說:“實在抱歉,孩子成績差,拖了您的后腿,后半學期我一定嚴加管教,爭取讓他進步?!笨赐晷畔ⅲ耶敃r就笑了,然后給他回復:“您言重了,我帶的是一個班,所以不存在您家孩子拖我后腿這個說法?!闭鐩]有哪位老師不渴望優秀一樣,沒有哪個學生不渴望自己優秀。因此,做教師,我們一定不能為了那個優秀而歧視某個孩子,一定不能將教育功利化。
二、學會保護自己,但不做佛系教師。
復雜的社會環境造就了復雜的人心,所以,做老師,一定要學會自保。畢竟這是我們在這個社會上賴以生存的唯一資本。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做佛系教師,要去縱容那些犯錯的孩子,而是要時刻告訴自己:遇到問題,多思考,選擇恰當的方式去處理。遇到特殊事件,記得拍照錄音保留證據,以免不時之需。
三、嚴于律己,以身作則。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行動的力量的偉大的。我們一定要以身作則,用行動去告訴孩子,不該做什么,應該做什么。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讓他們有清晰的是非觀,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同時,我們還應該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他們在點滴中明白約束自己的重要性。
四、先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再談學習。
比起身體健康,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重要,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隨時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動。在批評教育孩子之前一定要和孩子講清楚原因。讓他自己認識到自己錯了,而不是被教師認定為“你錯了”。同時告知孩子正確的行為方式。
總之,任何形式的教育,其本質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我覺得做老師,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孩子健康成長,這個健康,不僅僅是身體健康,更多的是心理健康。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培養孩子的耐挫力、毅力,力爭使他們形成樂觀自信的性格。這便是我們老師所傳之“道”。
何以為師?傳孔孟之德以修身,集萬家之長以得道;周而不比以慰三尺講臺,寵榮不驚以換一顆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