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作者遇到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寫故事的時候,字數很容易一下子飆到7~8千。而且情節進入緩慢,比如辛苦打了幾千個字,可能有很多字是無意義的。
又問了些老作者,我分析的結論是:1.文章不重要的人物筆墨過多。2.細節描寫過多,在遣詞用句上不夠精煉。
但最近看了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二十年后》,發現了更重要的一點——對文章的構思。比如表達什么主題,用什么方式去表達什么情節。而且,構思會直接關系到文章字數。
一個故事有千百種表達方式,可以用幾句話概括,也可以用一、兩百字來表達,再延伸一下可能就是二、三千字,還有的人可能會因為這個故事的靈感,把他擴展成一個長篇。
以《二十年后》為例,全文不到2000字,但卻很完整地講好了這一個故事。如果用一句話來表達,就是“二十年后,吉米·威爾斯把最好的朋友吉米逮捕了。”
再擴展一下成一、兩百字,比如介紹兩人的關系,以及二十年的約定由來,二十年后雙方發展的結果以及最后結局。
比如,“鮑勃和吉米·威爾斯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當鮑勃要到西部去創業時,他們相約20年后在紐約大喬勃拉地飯館相會,然而當在西部闖蕩了20年并且正受芝加哥警方輯捕的鮑勃趕到紐約來踐約時,在紐約已當了巡警的吉米以出人意料的手段逮捕了鮑勃的故事。”
但如果要把故事表達成一篇吸引人的小說呢?
關于構思
首先,有一個故事結構。
短篇小說的一般結構:開頭、引出矛盾、解決矛盾、最后收尾。
其次,豐富血肉。
就是在一、兩百字基礎上,添加“描寫”——場景、環境,人物(心理、動作),對話等描寫手法來引出情節。
那么歐·亨利如何用一千多字就把這個故事構思成小說呢?
第一重構思:故事結構
第一,前情——二十年的約定以及兩人關系,鮑勃和吉米·威爾斯兩人是用對話的形式來交代,如此推動情節發展,省去很多麻煩的描寫。
第二,引出矛盾——鮑勃被一個自稱吉米的人帶走。過了會,鮑勃終于認出對方不是吉米。
第三,解決矛盾——鮑勃被捕,原來這個人是便衣警察。
第四,最后收尾——其實最先和鮑勃說話的那個警察,就是他最好的朋友,吉米。
第二重構思:細節描寫
結構確定了,但怎么恰當豐富這個結構,以符合文章主題呢?
所以第二重,用細節描寫來豐富結構。但要寫出能體現構思并且內容延伸句子之外的細節。細節不單單只是細節,要是能推動情節發展的有作用的細節。
歐·亨利的細節-構思表達方式
開頭一句話。
“紐約的一條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著。一陣冷颼颼的風向他迎面吹來。已近夜間10點,街上的行人寥寥無幾了。”
場景:沒什么行人的街上,一個警察正在值勤(其實就是吉米)。為何這么寫?
①沒什么行人,讓吉米更容易發現鮑勃。
②正在值勤,說明還在工作,當時吉米可能還在一家一戶地查看是否都關好了窗戶,或者偶爾還擺弄下手里的警棍。本該認真赴好朋友的約定,卻又如此狀態,那么可以想象吉米其實對這個約定并不是太在意。
第二段。
“在一家小店鋪的門口,昏暗的燈光下站著一個男子。他的嘴里叼著一支沒有點燃的雪茄煙。警察放慢了腳步,認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個男子走了過去。”
場景:昏暗的燈光下面站著一個男子,他的嘴里叼著一支沒有點燃的雪茄煙。為何這么寫?
①昏暗的燈光,氣氛渲染和推動情節發展。
②叼著沒有點燃的雪茄煙,這是一個很悠閑的狀態,那么他來的時候可能不是急急忙忙趕來,說明他對友誼的重視。
③警察很認真的地看了他一眼。為什么很認真地看?是否此時已經認出對方就是自己的好朋友鮑勃?
中間一段。
“男子又在這店鋪的門前等了大約二十分鐘的光景,這時候,一 個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徑直走來。他穿著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領向上翻著,蓋住了耳朵。”
場景:昏暗燈光下,一個人急忙趕過來靠近鮑勃,他穿著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領向上翻著,蓋住了耳朵。
衣領上翻,蓋住耳朵。很像便衣警察的描寫,或許是某些心理作用,擔心對方認出自己身份,于是用上翻的衣領掩蓋了下半個臉的長相。
最后收尾。
當鮑勃被便衣警察抓了之后,他的朋友吉米留了張紙條給鮑勃。
“鮑勃接過便條。讀著讀著,他微微地顫抖起來。便條上寫著:
鮑勃:剛才我準時趕到了我們的約會地點。當你劃著火柴點煙時,我發現你正是那個芝加哥警方所通緝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親自逮捕你,只得找了個便衣警察來做這件事。"
①鮑勃的手微微顫抖。
雖然沒有寫此時鮑勃的心情(不寫之寫),但是從一雙微微顫抖的手,這個細節,聯系上下文,我們就產生很多想象。也許此時他是憤怒的、傷感的、難過的、后悔的......
②剛才我準時趕到了我們的約會地點。
真的是準時的嗎?正在紐約執勤的警察或許只是剛好想起這個約定,路過約定的地點,經過認真辨認,才發現這是他朋友。既然發現了,為什么不一開始就相認呢。
③在劃火柴點煙時,就發現是被通緝的人。
認出了是罪犯后,作為最好的朋友,吉米此時必然心情復雜。
但接下來與鮑勃聊天中,吉米還是沒有與鮑勃相認,也沒有表現出對朋友勸告,而是就這樣離去了。
吉米既沒有讓鮑勃去自首的想法,也不忍心親手逮捕好朋友,因此最后找了一個便衣警察來做這事。
是否這是作者最終想表達的一種主題:體現于某一時代背景下的人物,對友誼、人性的矛盾與掙扎?
不過文章中最特色的一點,可能是用客觀的、不含褒貶的語言,來體現人物面臨困難選擇的矛盾掙扎。在作品之外,留下了很多豐富、廣闊的空間來思考社會或人性。
如何練習細節-構思的表達方式
作者想了幾點,和大家討論下。
一、檢測-判斷
看自己寫的細節句子是否體現了構思,服務了主題;是否對情節推進有作用;是否經得起推敲,是否可以產生細節外的延伸。
二、縮略-修改
用縮略法,就像小時候做句子縮寫題一樣,盡可能把句子簡潔化。
修改,圍繞“能體現文章構思的句子”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