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點解決團隊高級五期 講師第13期? 賀變麗 堅持分享第1428天 2022—5—13
一、前言:問題外化
1.分享你對問題外化的理解。
? ? ? 人不是被問題困住的奴隸,而是主宰問題的主人,有更好的方法面對遇見的問題。
2.外化與內化、解構之間的關聯?
? ? ? ? ? 問題內化,比如來訪者說:我是一個沒有用的人,沒有任何價值;我是個抑郁癥患者,我的心情不可能好。問題內化后會讓人困在問題里,卡在那里出不來,所有對自己的理解都是問題的癥狀,是一種自我否定,看不到自身價值,是一種病理化的現象。是一種問題的自我認同。
外化:我的確有抑郁情緒,但不是抑郁的人,我有情緒低落的情況,需要我好好面對,需要想辦法和它相處。
? ? ? ? “我是……”是問題的內化,“我有”是問題的外化,“這個問題……”也是問題的外化。
? ? ? 拉開一個距離看問題是怎么運行的,什么時候它和你的距離是你最想要的,做些什么能夠讓問題幫助我們,問題的到來是在幫助我們增長智慧。困局與社會的那些社會主流價值有關系,這個困局怎么幫助我們與它好好對話。比如:考上北大清華才是優秀的。解構:不念北大清華也可以成為優秀的人。
3.外化的對話要如何施展?可以怎么運用?
? ? ? 舉例一:狡猾的便便
? ? ? 第一次見面:充滿問題的故事
? ? ? ? 蘇和龍帶六歲的尼克來見我,尼克有長期的大便失禁病史。經過各種嘗試,包括正式的治療都校正不過來,他沒有一天沒有意外或狀況。
? ? ? 更糟的是,他和自己的便便成了朋友,便便成了他的玩伴。他會把便便擦在墻壁上,抹在抽屜里,揉成球狀丟在櫥子后面,涂在飯桌底下。除此之外,蘇和龍還常常在屋子的角落發現沾了大便的衣服或是丟在那里的大便,浴室或梳理臺的排水管也會被大便塞住。尼克已經習慣在浴室中以大便為伴。
? 第一次見面:了解問題對人的影響力
1)大便失禁使尼克在小朋友當中很孤立,干擾了學校的生活,使生活亂七八糟。
2)蘇的情況也很慘。她不由得懷疑起自己有沒有能力做個好母親,有沒有能力做人。
3)隆覺得非常困窘。這種困窘使他開始和親友疏遠,他沒辦法輕松自在地和同事討論這種問題。
4)這件事已經多方面影響到家人之間的關系。例如,尼克和母親的關系開始有壓力,和父親的關系也很惡劣。父母對尼克的挫折感很大,所以他們兩人之間的關系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很難再相互關注。
? ? ? 第一次見面:了解人對問題的影響力(獨特的例外經驗)
1)狡猾的便便常常想拐騙尼克和它一起玩,但是尼克記得有幾次不讓它「騙過」自己。(獨特意義經驗)
2)最近有一次,狡猾的便便差一點又使蘇陷入悲慘的境地,但是她拒絕了,她打開收音機聽音樂。另外,這一次她也不再質疑自己做父母的能力。
3)隆認清了狡猾的便便對他的要求,便開始對「反抗這種要求」的想法產生興趣。
4)經過討論以后,蘇發現自己還是很喜歡與尼克關系的某一面;隆發現自己還是很努力維持與尼克的關系;尼克也認為狡滑的便便并沒有完全毀掉自己與父母關系中的愛。
? ? ? 看見人對問題的影響力,找到獨特的例外經驗,人是可以掌控自己問題的,這是外化重要的面向。
? ? 第一次見面:改寫故事
? ? ? 1)尼克認為自己已經準備好不再被狡猾的便便所騙,決心以后不再中計去當他的玩伴。
? ? ? ? 2)蘇想到了一些不再因狡猾的便便而使自己陷入困境的方法。
? ? ? ? 3)隆認為自己愿意冒險,告訴同事自己和狡猾的便便對抗的事情。
? ? ? 敘事就是讓你看見你對問題是有影響的。
第二次見面:尋找獨特意義經驗
? ? ? 二星期后
? ? ? 狡猾的便便經過了九天企圖打敗他,他告訴我他怎樣拒絕再度中計,因而不再和狡猾的便便玩在一起。狡猾的便便真的很狡猾,但是尼克已經開始過自己的生活,現在的他很快樂,愛講話,很強壯,很好動。
? ? ? 蘇開始「善待自己」,尤其在狡猾的便便使她很難過的時候更是如此。她已經「站住了腳」,狡猾的便便不再輕易影響她。
? ? ? 隆做了一次冒險,開始反抗狡猾的便便使自己孤立的過程。他和幾位同事談到這個問題,得到了很好的回饋與支持。
? ? ? 如今,尼克的生活不再被狡猾的便便籠罩后,隆發現「尼克其實很可以談話」。
? ? ? ? 第二次見面,擬定計劃
? ? ? 我鼓勵他們三個人思考這樣的成功,碰觸到了他們本人的什么性質和家人關系的什么特性。
? ? ? ? 我也鼓勵他們重新檢視這些事實對他們現在與狡猾的便便的關系具有什么意義。
? ? ? 在這種討論中,他們一家人找到了一些拒絕支持狡猾的便便的方法。
? ? ? 問題外化可以讓我們與全家人合力,一起合作去面對問題的挑戰。
? ? ? ? 第三次見面:進步證明
? ? ? 三周以后
? ? ? ? 每一個人都采取了進一步反抗狡猾的便便的步驟,要它安于自己本來的位置。
? ? ? ? 尼克交了幾個新朋友,學校的功課也趕上了,家里開始有親友來過夜。
? ? ? ? 蘇開始消除內疚,因為她和龍現在比較可以和別家父母談到這一場試煉與考驗。
? ? ? ? 他們發現自己并不特別,其他為人父母者也會懷疑自己是否懂得教養孩子的技巧。
? ? ? 第四次見面:追蹤與結案
? ? ? ? 一個月以后
? ? ? ? 防衛狡猾的便便反撲,我們做了一些未雨綢繆的計劃。
? ? ? ? 經過六個月的追蹤,尼克做的很好,只有一兩次拉在褲子上。
? ? ? 他現在對自己很有信心,和朋友相處更融洽,在學校表現也更好了,每個人都為他的進步高興。
? ? ? ? 掙脫狡猾的便便證書
? ? ? ? 玆證明_________的生活己經脫離狡猾的便便的掌握。現在是狡滑的便便在_________的掌提中。他可以把較猾的便便放在它所屬之處。? ? ? ? ? 以前,較猾的便便使_________生活混亂不堪,到處亂跑,甚至想欺騙_________是它的玩伴,使他曾經有一段艱巨的時光。
? ? ? ? 但是現在_________的生活不再混亂。狡滑的便便不再能為他制造艱巨的時光,也不再能夠欺騙他。若是有人想知道_________怎樣脫離狡猾的便便的掌握,可以問他一些同題。
? ? ? ? 恭喜_________!
? ? ? ? 日期:_____年____月____日
? ? ? ? 簽名:_________
? ? ? ? 麥克·懷特
? ? ? ? 這張證書對人的影響會是什么?可以用在哪里?(改變的確認,正式結案,有儀式感。這個證書特別適合小朋友)
案例二:協調出獨特且接近真實經驗的問題定義
? ? ? 蘇珊和羅德帶七歲的史賓塞來見我,他們說史賓塞得了「遺屎癥」。問題持續了很久,很多方法都無效。蘇珊和羅德清楚表明他們的沮喪,他們認為史賓塞完全沒有減輕這個問題的熱枕。
? ? ? 我從史賓塞行為舉止感受到他想放棄,因為他自己變成問題并覺得無法改變現況。我問史賓塞對遺屎癥有何理解,他很肯定地說他知道這件事,但很清楚的是這個問題的定義顯得「普遍」,對他來說是「遠離經驗」。我開始探索,希望協助這個家庭以「獨一無二」、接近經驗的方式;將這種現象塑造成某種角色。
對話:
麥克:好,告訴我,你們住在遺屎癥王國感覺如何?
蘇冊:(因察覺這個雙關語而笑)它有時會像頻盆大雨一樣,真的很麻煩。
羅德:(也覺得好玩)有時候我們被弄得很狼狽。它很狡猾,我們有時會四處奔逃。我這樣描述還不錯吧?
蘇珊:嗯,我們的確無法掌控,想讓事情順利真的很困難,對不對,史賓塞?
史賓塞:(看起來比較放松)對。
麥克:你會怎么形容遺屎癥的本質或性格?它沒有受到邀請,卻到處破壞別人的生活。你們想對引起這些錯誤、讓事情無法順利的遺屎癥說些計么?
蘇珊:呃……我會說搞怪的是遺屎癥。
羅德:我也會這么說。
麥克:史賓塞,你會怎么說?
史賓塞:我想想,嗯,我會這么說。
麥克:你會怎么說?
史賓塞:那是搞怪先生
麥克:好,那它就是搞怪先生!能弄清楚這件事真好
史賓塞:的確是。
? ? ? 這段話是協助孩子用他的想象給問題命名,賦予問題更生動的形象。
? ? ? 接下來請斯賓塞和他父母談論他們與搞怪先生相處的經驗,這讓他們能夠為這個問題塑造更生動的形象。例如,搞怪先生做過的哪些破壞別人生活的事,包括他所用的計謀和策略都得以厘清,而搞怪先生打算在史賓塞生活中執行的計劃,也被攤開來檢視。這個問題的定義愈獨特、距離經驗愈近,史賓塞就變得愈有活力,愈聰明。就算他不知如何好好對待遺屎癥,也至少知道如何反將它一軍。有了父母的幫助,史賓塞得以繼續利用這種認知,從搞怪先生那里奪回自己的生活。
? ? ? ? 案例三:關不掉的警報器
二、“生命自由書寫”練習
1.聽音樂,寫出自己的“生命自由書寫”內容。
2.邀請一位伙伴勇敢分享你的生命煩惱故事。
? ? ? 對話練習:
三、問題的外化
1.動畫:抑郁黑狗狗
2.將熟悉的事物陌生化
? ? ? ? 問題是人正在遭逢的挑戰,不能用問題代表這個人。問題是問題,人是人,人不等于問題,人充滿無限可能性。
? ? ? ? 與問題拉出距離,看見生活與思考模式背后潛藏的論述,提醒著人才是主體,人如何面對與處理問題,這其中的用心、努力與堅持、不放棄是值得好好探索的。
? ? ? 外化時加上“這個”,比如:這個問題,這個生氣,這個憤怒。
3.問題外化中的解構
? ? ? 1)覺察困境是有隱形要求而來;
? ? ? 2)了解問題如何影響人;
? ? ? 3)了解問題的影響策略,進而阻斷其對人的影響;
? ? ? 4)意識到地方性知識/獨特意又經驗,發現人們是自己生命里的專家。
? ? ? 情緒比較適合外化:這個不舒服,什么時候出現的?已經幾歲了?這個不舒服怎么影響你和媽媽的關系?和家人的關系?
? ? ? 要引導來訪者進入擬人化的想象:這個懶什么時候容易跑出來?
? ? ? ? 聽音樂寫出自己的煩惱,給煩惱命名就是賦予煩惱以生命。
關于外化的實務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