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不好理解建立在“玄學”上的中醫。因為中醫沒有生物學的基礎,無法(用科學的方式)解釋生命活動、疾病的生成、藥物的作用等,所以疫情期間有人抵制中藥,網上也有無數的中醫黑。但現代中醫學科已經使用了更規范的定義,更清晰的辯證方法,拋棄了很多糟粕。一個理論能夠解釋現象并可以指導解決問題,就值得尊重和研究。
哲學基礎
談到陰陽五行,不少人嗤之以鼻,認為這是樸素唯物主義,在自然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陰陽五行是錯誤的。誠然陰陽五行有難以歸納的概念,但僅以膚淺的“樸素”來否定五行學說,是武斷的(我不認為其是樸素的)。
陰陽五行傳承千年,但在現代教育體系中不見其蹤影,以至于學醫前先學陰陽五行。殊不知國人千年以來的思維原本就是這樣的呢?
氣
傳統哲學把宇宙本原定義為氣,中醫也沿用了這個概念,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用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氣”沒有被描述任何物理屬性(質量、電量等),是很虛很玄的物質,它是分子級的糖、水、氧,還是更小的原子,還是更小的夸克,還是將來某種更小的基本粒子?然而中醫研究的是氣的轉換、運行和陰陽平衡,并不關心具體物理性質,所以現代科學在中醫里好像“失效”了。
但任何理論都是圍繞客觀實在展開的,中醫也不可能憑想象存在,不能因為沒有物理描述便否認其客觀性。以類取象的思想與現代科學相比確實更樸素更抽象,但這不影響中醫在理論和實踐中對“氣”的研究與運用。“氣”不應該是神秘的,強行將氣歸于現代物理不完善的領域(如量子、暗物質)以證明氣的客觀存在,是對傳統哲學的誤解,也是對中醫理論的不自信。
“氣”包含物質與功能兩種內涵。如在“后天之氣”一詞中,氣指的是五谷精微等營養,是物質;在“腎氣虛”一詞中,氣指的是腎功能虛弱,是功能。不比現代科學的“胰島素”“血液循環”等術語富有差異性,中醫的“氣”字充斥在各種概念中,看著有些眼花,但概念都是明確的。放棄糾結“氣”的物理性質,是理解中醫思維的第一步。
陰陽
陰陽是一個事物的兩面,這與矛盾分析法是異曲同工的。陰陽交感相錯、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的特點,與矛盾的“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如出一轍。“盛極必衰”“孤陰不長獨陽不生”等富含哲理的成語都來自于陰陽消長的思考。
身體狀態是陰陽關系決定的。陰陽是動態變化的,平衡時人體健康,一旦平衡打破,人就會處于病態,并且失衡的陰陽會進一步發展。如初始陽虛,有可能由于陽不能生陰導致陰陽兩虛,也有可能陽不能制陰導致陰盛陽衰。中醫治病的思路也是圍繞陰陽辯證展開,如治療陰虛,有的需要滋陰,有的需要抑陽,也有的需要陰陽雙補。無論外界環境怎樣變化,人體內的陰陽失衡才會導致病態。如一個新冠無癥狀患者,他處于陰陽平衡的狀態,從中醫角度來看他是健康的;從西醫角度來看雖然他也是健康的,但有發病的可能以及感染他人的能力,所以仍然需要隔離。
五行
事物間的聯系可以抽象為相互滋長(相生)、相互制約(相克)。從任意事物視角出發,萬物可分為五類:同類、生我之、我生之、克我之、我克之。一個完整的系統,正好包含五個相生相克的維度:升發生長(木)、溫熱上升(火)、受納生化(土)、沉降清潔(金)、向下閉藏(水),即為五行。五行間生克引起運動變化,導致了事物的發展。生克的功能不足/過強時,如克之不過反被侮,系統就會出現問題。
中醫為了研究氣的運行規律,引入了五行學說。如腎屬水,心屬火,正常情況下心火下降于腎使腎水不寒,腎水上炎于心使心火不亢,水火相濟達到一種相互制約的狀態。如果心腎因為某種原因不能相交,就會出現咽干口燥、腰膝酸軟等臨床癥狀。又如肝氣乘肺,臨床主要是喘,標在肺但本在肝,疏肝才是根治的方法。這些充分體現了五行學說在中醫理論的運用。
小結(上)
先這么多,后續可能會寫下中醫的生理、病理、藥理,現代化的探索。
中醫像是一個黑盒系統,位于理論核心的氣及其運行規律,都是邏輯的產物。幸運的是這套邏輯是自洽的有用的,它能夠解釋人體現象,并且解決臨床問題;危險的是這套邏輯再難有其他的落地(如算命)。不同于現代醫學有堅實的根基(物理化學等),中醫問題只能在人體研究,很難設計實驗快速、反復驗證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