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古時候叫元日、元旦。元日 (宋 · 王安石)有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此詩描寫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一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
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遇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續至今。
古代風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后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這首詩,正是贊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
今年廣西鐘山縣首次實行禁燃限放煙花爆竹政策,據悉全國各地實行市縣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大,空氣質量問題慢慢提升。春節要到了,重慶市燃放煙花爆竹又有新的規定!2018年12月29日,重慶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重慶市燃放煙花爆竹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為減少大氣、噪聲污染,條例將本市繞城高速公路以內區域(含繞城高速公路)和北碚區、渝西各區等11區的城市建成區作為煙花爆竹禁放區域。
像這樣的政策真的大快人心!除夕到初一,往年震耳久久不已的鞭炮聲煙花呼嘯聲沒有了(周邊農村仍有),嗆鼻的火藥味沒有了,睡覺安心,而且空氣清新、純凈,感覺好多了。
2月5日春節那一天,我先在廣場興致勃勃看了一場新春文藝表演,接著去環球影院看了一場電影,下午在街頭又看了舞獅拜年活動,爽心悅目,真是美好的開局!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有祭灶、 掃塵。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其中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為最重要。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大年初二,天朗氣清,氣溫較高。我想,這么難得的機會不容錯過,于是乘興造訪鐘山近郊的西山嶺,滿眼春色,三個小時的登山活動,圓滿完成了預定目標,滿載美景而歸。上山路上很冷清,孤單寂寥,倘不是大白天和大老爺,是有點后怕的,只是滿眼都是景色,隨時要停步選點拍照,這樣想得多了,也不覺得怎樣了。半山,突遇前方有人下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我恍然有他鄉遇故知般溫暖,互打招呼后,心里坦然多了,怎么樣不只是你一個人吧?再往上走,看到路中一挑擔漢子赤身歇腳,難怪,徒步上來都要出汗、氣喘,何況肩扛幾十斤的擔子?“你不湊幾個伴?那樣有趣一點啊!”聊天中他友善提醒道。他姓董,來自山下的朝陽村,是廣西廣播電視賀州251臺聘請的職工,共兩人,每班守一個星期,來上班就順便挑水、米、菜等生活用品上來。看到他那么辛苦,我空手而行,就不敢怠慢了,告別他繼續向上攀爬。新的一天,有個目標,催你繼續往前奔,幾乎每上10米就要駐足歇歇,從海拔300米始,我先是氣喘,接著寬衣,然后是干脆穿個背心,等到了路標59處,聽到有講話聲,最高點——賀州251基站門口已經有人坐在那里,這是兩個年輕小伙子,我們于是攀談起來。
人生也是登山啊!比如說你要起房子,選址、購料、請工,哪一步都不簡單,而且呈現遞進關系。房子建在哪里,是要講究的,一是環境,二是交通,三是結構,方方面面要和經濟預算打鉤。購買建材東西也是如此,質量關要把好,別讓劣質品模糊了你的眼睛。價格是要看的,但是必須以商品的質量很好為前提。
站在高山之巔,享受著汗水換來的滿足感,躊躇滿志。風很大,光著膀,汗水很快就干了,我敏感地意識到,要穿上衣服了,可不要得意忘形。面對滿眼翠色,不由就近走走看看,俯身近距離觀看一番。對那些造型別致,顏色艷麗的,及時“咖嚓”拍拍照,及時給朋友曬曬相片,做成影集與好友分享。山茶花的嫩芽,羞澀地擠出一丁點兒雛黃,山茶花已經開始在微寒的風中星星點點地綻放。姹紫嫣紅的花瓣,競相展示傲人的芳姿,瘦弱的綠葉映襯著它的肥美。踏春的人兒肆意捕捉春天的歡歌,爛漫的山茶花,露出了更美的笑容。
幸福的生活是奮斗出來的,年初二的登山讓我明白了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