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列車】筆記的整理來自李哲老師。老師更多的是解讀本書,我則是還原老師的課堂口述。
?本節看點——快速查看關鍵點——
螺旋線討論4.下螺旋線和膝關節軌跡
5.“跟足”與骶關節
6.步行時骶骨部位的螺旋線在身體中線的交叉
螺旋線比前表線、后表線、體側線都重要,因為它形成了一種交叉結構。
討論2 p160
螺旋線和頭前移姿勢
頭前移=頭前伸,脖子往前探,往往會伴隨著胸椎向后凸?駝背。
段1。前鋸肌是一塊復雜的肌肉。
前鋸肌與胸小肌是協同作用,調整一個人頭前移,要考量胸椎、胸小肌、前鋸肌。
有方形和三角形的肌肉聯合而成的寬大扁平面既能穩定也能控制肩部。
肩胛骨的穩定,是肩部所有運動的生物力學基礎。肩胛骨深層的穩定很重要,深層的肌肉包括前鋸肌、菱形肌。
段2。前鋸肌的下部纖維顯然屬于螺旋線,但是其中間纖維卻穿過胸大肌下面。
在胸骨底部越過中線,與內衣線的位置互相連接。這使螺旋線產生一條支線,形成普遍存在的頭前移姿勢。
p161段3。調整與改善
頭前移的人整個肩胛骨是突出的,而且明顯向上移動。
段4。因此很多頭前移的人都有胸帶的緊張,這是拉力傳遞的主要途徑。
這種胸帶會限制很多人的呼吸。
強化菱形肌力量,調整頭夾肌(建立彈性)、前鋸肌(拉長)、菱形肌(縮短)。
頭夾肌向前時,頭后,大部分肌肉被拉長:①頭前伸,低頭向上看,?頸后部肌肉變短,②頭前伸,低頭向下看,?頸后側肌肉被動拉長。
讓胸椎死區打開,p97圖3.24 ?后表線的調整。
討論2總結:這條支線和呼吸有相關性,包含4塊肌肉:頭夾肌、菱形肌、前鋸肌中束、胸大肌(胸小肌)。
討論3 足弓和骨盆傾斜 p161
段1。很久人們才認識到脛骨前肌和腓骨長肌共同組成了足弓的馬鐙。
脛骨前肌和腓骨肌群(腓骨肌群包括腓骨長肌&腓骨短肌)是一對拮抗肌,像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屈肘?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拮抗肱二頭肌防止過度屈肘。
①足弓的塌陷要處理脛骨前肌和腓骨長肌。
②足內翻?脛骨前肌縮短,腓骨長肌拉長。
③若脛骨前肌比較弱?導致內側足弓塌陷,腓骨長肌縮短,脛骨前肌無力。
段4。這樣由脛骨前肌和腓骨長肌形成的馬鐙,將從下肢向上延伸到骨盆,與骨盆位置相關。
調整身體有三大策略:肩策略、骨盆策略、踝策略。
肩?對應胸椎
髖?對應骨盆
踝?對應足弓
當足弓有問題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骨盆的問題。
【思考】一側足弓塌陷,則同側的骨盆低,即骨盆側傾。
討論4 下螺旋線和膝關節軌跡 p162
螺旋線能影響膝關節軌跡(步行中膝在前后方向上保持直線軌跡,或多或少與髖和踝方向相同)。
骨盆穩定和膝關節穩定。有一種穩定是橫向穩定(左右的穩定),一種是縱向的穩定(前后的穩定)。
髖、膝、踝都缺乏橫向穩定。
【方法】雙腳站立,第二腳趾互相平行,雙膝向前彎曲,同時腳不離地,控制上半身直立(像幻椅式或者自然下蹲的姿勢),會發現有一些人的膝開始出現不穩定(越往下走,越會出現不穩定),如膝關節向外、向內偏移都會出現。正常情況下,不該出現向外、向內的偏移。
p162 圖6.26。骨盆前傾,會使髂前上棘靠近足部,這樣脛骨前肌上方的張力消失,導致內側足弓有降低的趨勢(足外翻=旋前)。相反,骨盆后傾,將會向上牽拉脛骨前肌,放松腓骨長肌,這樣足弓便有上抬的趨勢(足內翻=旋后)。
p163 圖6.28。如雙膝向前屈曲移動時,一側或雙側膝關節指向內側(或對側),則該側的整個下螺旋線懸帶可能處于緊張狀態。
p163 圖629。①下螺旋線縮短?膝內旋:站立時,膝蓋骨有沒有向內側的偏移。向內側偏移?脛骨發生內轉=膝發生內旋。放松脛骨前肌、闊筋膜張肌、髂脛束、臀大肌、臀中肌。
②下螺旋線變長?膝蓋外旋,放松股二頭肌、大腿內收肌。
下螺旋線是膝關節橫向穩定非常重要的線。
脛骨前肌比較難處理:很容易觸摸,但由于好多人常年由于不正確使用而導致的一種疼痛,這種疼痛很多人都會受不了。尤其做脛骨前肌,做勾腳背運動時,會非常難受。
討論5 “跟足”與骶髂關節 p162
足被分成左右兩部分,分為內側足弓和外側足弓。
段3。腳跟的確在站立和步行時承重,但是外側兩個腳趾及其相關骨頭實際上是扮演平衡的角色,像是腳的獨木舟支架。
腓骨被置于一個就承重而言相當差的位置。
腓骨的承重能力相當于脛骨的承重能力的1/6。
內側足弓承重作用,外側足弓平衡和穩定的作用。
雖然足部有八塊肌肉將腓骨向下拉,但只有一條非常強大的股二頭肌直接將他向上拉。
足部的8塊肌肉:趾長伸肌、第3腓骨肌、拇長伸肌、腓骨長肌、比目魚肌、腓骨短肌、拇長屈肌、脛骨后肌。
在屈膝的時候,很少能首先啟動股二頭肌,而是只啟動內側的半腱肌半膜肌。
處理踝、膝關節重要的步驟:強化股二頭肌,放松其他八塊肌肉。
外側足弓經由腓骨肌、股二頭肌和骶結節韌帶連接道骶髂關節。換言之,足跟的位置和外側足弓通過下螺旋線后段影響骶髂關節的穩定。
討論6 步行時骶骨部位的螺旋線在身體中線的交叉 p164
如圖。p164 圖6.33。
點頭與反點頭。
跨步,右側骨盆呈后傾位,左側骨盆呈現前傾位,會發現骨盆上端髂骨往內轉(即骨盆內收功能)。
骨盆后傾,骶骨往前轉;骨盆前傾,骶骨往后轉。尾骨往里凹是骨盆前傾導致的。
骶髂關節的兩個功能:①讓骨盆環壓力減輕,②中軸骨骼與下肢間的負重轉移
骨盆環?兩側髖骨與骶骨構成。
討論6總結:步態和骶髂關節息息相關。步態和骶髂關節的“點頭與反點頭”運動是協調作用。
國內【生命博物館】
①大連金石灘
②江蘇周莊
③四川成都天府廣場
書籍推薦:
【脊柱功能解剖學】
有關步態的書籍:足踝的生物力學基礎、骨關節功能解剖學、格氏解剖學
3分鐘骨骼肌肉和周圍神經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