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是老年人內分泌代謝疾病中最常見的病種,其中老年人糖尿病絕大多數是2型,占90%~95%,與非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腦并發癥多,常有低血糖發生。特別是夜間低血糖不及時發現,持久嚴重的低血糖不能及時糾正,將會導致患者神經系統損害,甚至危及生命。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均在夜間發生低血糖,男2例,女4例;年齡65~76歲,病程0.5~12a;初診糖尿病2例,慢性腎功能不全3例,急性胃腸炎1例。
1.2臨床特點
2例表現為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心慌、煩躁、震顫等交感神經興奮癥狀;3例表現為表情淡漠、反應遲鈍、語言含糊、四肢無力、精神行為失常等神經功能異常癥狀,查血糖2.8~3.9mmol/L;1例無癥狀,于3:00血糖監測中發現。以上患者均發現及時,立即給患者進食糖果、點心,口服50%葡萄糖液等處理后,血糖恢復正常。
2、夜間低血糖的預防及護理
2.1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提高識別能力觀察患者神志和活動情況,有無臉色蒼白、渾身無力、饑餓、發抖出虛汗、視力模糊、頭暈嗜睡等,老年人因反應性低,可能體會不到低血糖的發生,特別在夜間可能會出現無警惕性低血糖,直接進入昏迷狀態。如果睡前血糖低于6mmol/L,夜間低血糖發生率將高達80%,而且大部分無低血糖癥狀,因此夜班護士一定要有慎獨精神、主動及時巡視病房、重視患者主訴。特別是對年齡大,病程長,合并糖尿病腎病、神經病變及初診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穩定者要細心觀察,同時還應監測3:00血糖,以便及時發現無癥狀性低血糖,預防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發生,為搶救患者爭取時間。
2.2飲食護理指導患者合理平衡的飲食,飲食量和用藥量要保持平衡,飲食治療在糖尿病治療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應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制訂嚴格的、科學的飲食方案。在患者藥物治療期間,要注意按時進食,針對根據患者并發癥的不同,制訂不同種類的飲食;夜間發生低血糖的患者,睡前需加餐;在用降糖藥期間忌煙酒。掌握運動的方法和強度,出現低血糖的應急處理等.
2.3健康教育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對低血糖的認識及監測血糖的重要性。告訴患者低血糖發生的原因、癥狀和防治措施。護理人員應加強老年糖尿病患者對低血糖的認識,告知患者低血糖的發生原因及處理對策。加強對老年患者自我監測和防護的培訓,教育患者一定要嚴格遵醫囑,不得擅自增減藥量,身上隨時準備糖果,以備低血糖發生時的應急。囑患者應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明白睡前血糖監測以及增加夜間血糖監測的重要性。
2.4注重心理護理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因病程長、纏綿不愈而背上思想包袱,或病情經常反復而產生悲觀情緒。認為長期服藥和反復住院治療,給家里增添了不小的經濟負擔,覺得愧對家人,所以當出現早期低血糖癥狀時怕麻煩家人,不愿告訴護士,希望自己能挺過去,忽略了低血糖的危害。針對這種情況,醫務人員要多和患者家屬溝通,糾正他們不健康的心。護士應主動關心體貼患者,重視患者的心理護理,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多與患者交流,幫助患者和家人正確對待疾病,了解低血糖反應的危害,積極預防,配合治療,保持樂觀情緒。
2.5藥物治療的護理護士應向患者及家屬講解降血糖藥物的原理、劑量、用法及用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告誡患者用藥過量可誘發低血糖。應用胰島素時應注意選擇劑型,抽吸劑量要精確,注射時要抽取回血,避免注入皮下血管內。檢查患者的進食情況,是否定時、定量,避免低血糖反應的發生。對合并使用其他藥物者,要密切監測血糖的變化,囑患者不要隨意增減藥物。
2.6重點交接班護士在交接班時,一定要詳細了解患者的一般情況,如飲食、運動、降糖藥使用情況及患者的心理狀態,如患者有食欲不佳,熱量攝入不足,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急性胃腸炎都有可能發生低血糖,應重點觀察,監測睡前血糖,以防夜間低血糖的發生。
3、討論低血糖指血糖<2.5mmol/L,老年人<3.0mmol/L時出現的交感神經興奮中樞神經損害的臨床綜合征。
老年糖尿病并發夜間低血糖與老年糖尿病的以下特點有關。
(1)藥物作用:在老年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以磺脲類所致低血糖發生最多,因其種類多,服用患者較多,而其降糖作用強而持久,半衰期長,代謝產物有活性,極易發生低血糖。(2)在治療老年糖尿病其他合并癥時,某些藥物可能增強磺脲類藥物的降糖作用,如有高血壓患者可能與長期使用復方降壓片以及普萘洛爾等有關。(3)老年人多伴有糖尿病神經病變,交感神經系統活性不能很好的降低血糖興奮。(4)老年人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分泌不足,不能進行有效的血糖調節,另外熱量攝入不足,也可引起嚴重低血糖反應。例如急性胃腸炎、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食欲較差,都可引起熱量攝入不足。(5)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胰島素清除障礙,肝糖原異生功能下降,特別是合并肝腎功能不全時,影響胰島素和磺脲類藥物的代謝和清除,更易發生低血糖。(6)慢性胰島素過勞綜合征,夜間低血糖者多見于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特別是在強化治療中,不適當地增加了中長效胰島素注射劑量后回經常發生。(7)葡萄糖利用過多與喪失過多:如腎性糖尿病、劇烈運動或長時間重體力勞動后,均可引起低血糖,但常見于自主神經不穩定者和糖原儲備不足者。少數重度腹瀉、高熱或重癥甲狀腺功能亢進者也可出現低血糖癥狀。(8)食物攝入不足:年老體弱、重癥慢性疾病、消化道腫瘤所致食欲下降,或吞咽困難、精神病和精神性厭食等,均可發生低血糖癥狀。(9)老年人各器官功能退化,低血糖癥狀知覺減少,胰高血糖素和生長激素對低血糖反應減弱,糖異生功能降低,胰島素清楚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夜間患者處于睡眠狀態,低血糖表現不典型。患者可能體會不到低血糖的發生。再者夜間值班人員相對減少,生理方面易困倦,容易導致夜間低血糖不易發現。患者在夜間發生低血糖,很容易誘發急性心腦疾病,如果不及時發現,可因搶救處理不及時導致患者死亡。因此護士要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重點交接班,了解有可能發生低血糖的誘因,收集患者的最新資料,動態觀察病情,重視患者的飲食情況及運動情況的變化,以及其他疾病和藥物對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以防止低血糖的發生,有研究顯示73.3%低血糖發生在夜間。影響夜間低血糖的因素很多,如飲食、運動、降糖藥物B細胞殘存功能、伴隨疾病等。為了盡可能避免夜間低血糖發生,應監測睡前血糖,如睡前血糖低于6.7mmol/L,需調整降糖藥物或適當進餐,睡前血糖監測不僅使糖尿病治療更加個體化,還有利于低血糖的早期發現,對預防低血糖昏迷具有重要意義。
4、小結
隨著人口老齡化,糖尿病患者發病率不斷增加,老年人對降糖藥物特別是磺脲類降糖藥物耐受性差,當合并感染、發熱、進食不足情況下更易引起低血糖。低血糖反應對老年人危害極大,可加重其內科病癥的情況,治療中嚴格把握降糖藥物的劑量,降糖不宜過快、過低,飲食不宜過分控制;經常監測血糖,及時發現無癥狀性低血糖,要注意夜間血糖的測定。
總之,對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人員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動態觀察病情,重視患者的飲食情況及運動情況的變化,及其他疾病和藥物對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況,如患者有食欲不佳,熱量攝入不足,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急性胃腸炎等都有可能發生低血糖,應重點觀察,監測睡前血糖,以防止夜間低血糖的發生。治療過程中常有低血糖的發生,一旦發生了低血糖反應,應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