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圖畫書與幼兒的世界
進入圖畫書的世界之前
人類的語言
要增加幼兒的詞匯量,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聽到豐富的語匯。事實上,建立幼兒閱讀能力的基礎,是從耳朵不斷累積詞匯開始,而不是讓幼兒提早識字、看書。
母親撫育嬰兒時,不論喂奶、洗澡、換尿布、逗弄、哄睡,都一定會對嬰兒說話,而不是默默地照顧。
母親所說的往往是一些沒太大意義,甚至支離破碎的詞句,但是這些話充滿了深摯的母愛,溫暖了孩子的心。當母親不斷和嬰兒溝通時,嬰兒一定能感受到母親的心情,親子之間就產生了交流。這正是人類的語言,是最能代表人性的語言。
我們在襁褓中的時候,一定也是沉浸在母親溫暖的話語中逐漸成長的。我們長大以后,也用同樣的話語來養育自己的子女。因為每天生活在洋溢著感情的語言中,嬰兒才能成為“人”。相反,如果嬰兒由狼養育,他就會有狼性;如果由猿猴養育,他就會長成一副不通人語的猴兒模樣。這種例子確實存在,這證明了入要以人類的感情來養育,才能成為真正的人。
那么,由電視等機械養大的人,會變成什么樣呢?或許有人認為這個問題很愚蠢,但事實上,許多家庭都讓電視從早到晚地陪伴著孩子。
我遇見年輕的父母,一定會告訴他們,有嬰兒在場時絕對不要吸煙,也不要一直開著電視,因為香煙會傷害嬰兒的呼吸器官,電視則可能妨礙嬰兒腦部的正常發育。
巖佐京子在其著作《別把電視當保姆》中提到,根據她的調查,有一個家庭一天開機的時間長達十七個小時,每天開機十個小時左右的家庭更是不在少數。
假設嬰兒誕生在這樣的家庭里,不論他睡覺或醒來,也不論他想聽或不想聽,電視的聲音都會傳入他的耳朵,就像在用機械的聲音拷問他一般。等到嬰兒長大之后,這種拷問的聲音很可能會對他的精神造成某種傷害,因為這種聲音和語言是機械的聲音、機械的語言。
請讀者不要誤會,我不是全面否定電視。我只是覺得,最好別讓嬰兒接觸電視,尤其不要整天開著,看完要看的節目應該立刻關掉。但不知道為什么,很多父母做不到這一點。
母親存在的意義
平常在家,您最常對孩子說的話是什么?
我們姑且稱它為口頭撣吧。我曾經仔細聆聽這些口頭禪,發現這些話在無意間暴露了說話者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我想,大家實在有必要確認一下自己的口頭禪,以了解自己。
“快去做功課!”孩子上小學以后,這句話突然變成許多母親的口頭禪。母親們說這句話并不是故意的,但正因為如此,所以這口頭禪更代表了她們心里真正的想法。孩子一天到晚都聽到這句話,但是知道自己應該用功讀書,所以也沒有辦法反駁,了不起沒好氣地回一句:“我知道啦!”或許孩子真正想說的是:“煩死人了!這么啰嗦!”可是一說出這些話,少不了又要和爸媽吵上一架,所以孩子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忍了下來。
個性乖巧柔順又認真的孩子,從早到晚聽這句話,很容易被洗腦,順從父母的要求,認為只要用功念書,所有的問題就都會迎刃而解。父母看到孩子這么聽話,也很放心。可是,這樣真的就可以放心了嗎?
用功讀書是為了什么?
那還用說?當然是為了獲得好成績!
獲得好成績又為了什么?
為了進好學校呀!
進好學校以后呢?
畢業以后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呀!
找到好工作,又能怎么樣呢?
當然就能擁有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社會地位啰。
為什么要有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社會地位呢?
這個嘛,因為這樣才能幸福呀!只要在經濟上不虞匱乏,在社會上受到肯定,又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就會很幸福的。
這樣真的就會幸福嗎?訐多表面上看起來幸福美滿的家庭,家里的每個成員卻不知道自己活著有什么意義,也沒有嘗過幸福的滋味,成天生活在不安和不滿的痛苦深淵中。還有不少家庭,全家人感情疏離,各自為政,過著孤獨而寂寞的日子。
幸福到底是什么?
有一些話,是父母必須對孩子說的,為了使他們健康地成長,將來能夠靠自己的力量過活。例如: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該追求什么?“活著’’的真諦何在?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父母就應該向他們灌輸這些道理,讓它們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里。
念書給孩子聽,也就是為了傳達這些觀念。
還有一些父母的口頭禪是:“看書去!”這句話和“快去做功課”比較起來,意義非常含糊,充其量不過是在強調讀書是一件好事,一定會對功課有幫助。
很抱歉,我要拿我自己做例子。我從孩子們很小的時候開始,到他們十歲左右,一直念書給他們聽,從沒有間斷過。我念的書范圍很廣,其中包括圖畫書和為數眾多的兒童文學作品。我可以保證,到目前為止,我沒對孩子們說過一句“看書去”,但孩子們卻各自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孩子們經常聽我念書,他們似乎逐漸親身體驗到,書是多么有趣的東西。在真正開始“讀書”之前,他們已經徹底地愛上“書”了。
我數不清我到底念過幾百本書給他們聽,但其中有不少是我自己非常喜歡、希望全心全意和孩子們分享的故事,也有我小時候百聽不厭的故事。有時候,說著說著,我自己比孩子們還陶醉。我常在事后才察覺到,我期望某個故事能讓孩子們了解某些事情,或產生一些特定的想法或感受。
念書給孩子們聽,就好像和孩子們手牽手到故事國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段充滿溫暖語言的快樂時光。即使經過幾十年,我們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和美好的回憶珍藏在內心深處。
孩于們長大以后,我才真正了解到,當時我用自己的聲音、自己的語言講了這么多故事的意義在哪里。我也發現,通過念這些書,我已經在他們小時候,把一個做父親的想對孩子們說的話說完了。
對一個人來說,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活著的意義到底在哪里?人應該靠什么活下去?這一本又一本的故事書,已經用不同的方式把答案說得一清二楚了。
這就是書。
書里清楚地記載了什么是幸福。重要的是,父母要用自己的嘴、自己的聲音,告訴孩子書里所寫的事情。這比起讓孩子自己看更有意義。
幸福,就是使人幸福,帶給別人快樂。只有父母,才能帶給孩子快樂,使孩子幸福,而這樣的父母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年人。
盼望您能用自己的聲音和話語擁抱孩子,讓他在溫暖生動的話語中成長。
因為,親子之間豐富的語言交流,是一個家庭最大的財富。
“我的后面留下了路”……
——我與松居直先生的神交
王林(兒童文學作者)
“我的前面沒有路,我的后面留下了路。”這是”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先生在推動日本的圖畫書發展時說過的一句話。這句話常讓我浮想聯翩,神思飛揚。
這句話的前半句表明了先生對形勢的判斷。1956年,先生在創辦圖畫書月刊《兒童之友》時,日本的現代圖畫書尚未真正發展,可以利用的資源還很少很少,也沒有可供參考的出版思路,但是先生并沒有被作家資源、畫家資源、市場通路這些現實問題嚇倒,而是“決心試試看”,并按自己的想法出版圖畫書。空白,會成為一些人退縮的理由,也會成為一些人揮灑自如的舞臺。
這句話的后半句表明了先生堅定的信心。幾十年后,他的身后留下了圖畫書在日本發展的“光榮的荊棘路”。戰后,日本的圖畫書飛速發展,在世界圖畫書的發展格局中也占據了重要位置,這與先生幾十年的努力耕耘密不可分。先生當年發掘的圖畫書作家,如赤羽末吉、長新太、堀內誠一、安野光雅、加古里子、中川李枝子,已是世界級的圖畫書作家;先生當年出版的圖畫書,如《第一次上街買東西》、 《大蘿卜》、 《河馬》、 《古里和古拉》等均長銷了幾十年,印次達到一百多次。
“我的后面留下了路。”每個人都可以據此來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每位圖畫書推廣人也可以據此來掂量自己的責任。當年我在讀先生的《我的圖畫書論》(季穎譯)時,令我感動的除了先生對圖畫書的愛之外,還有先生的堅韌與堅持。他在創辦《兒童之友》雜志之初,經營慘淡,壓力大得讓人覺得“像患了神經衰弱”,可是先生“始終堅持自己的編輯方針,毫不妥協”,最后才有了日本圖畫書的輝煌之路。當年先生遇到的困難,全部會在今日之中國上演,所以我們在中國的圖畫書推廣中要抱有“三不主義”——不等待、不著急、不抱怨,要拿出先生當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勇氣。事實上,這些年我也習慣從先生的人生之路中獲得精神動力,當沮喪和無力蔓延全身時,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讀先生的文字。
通過閱讀先生的書,我和先生已經神交良久。2000年,北師大的張美妮先生帶著我編寫《幼兒文學》教材時,把《圖畫書》這一章留給我。當時,《我的圖畫書論》和臺灣版的《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幾乎是我唯一的參考資料。先生不是“做”圖畫書學問的人,他的文字都來自他作為孩子、讀者、編輯、作家、父親的感受和思考,所以其著作不那么系統化,不那么條分縷析,不那么引經據典。可是,那些娓娓道來的話語,反而會讓人覺得更靠譜,也更能讓人從中探到圖畫書的本質。在先生的文字中,除了他的被廣泛采用的對于圖畫書的定義外,能燭照我們模糊認識的清晰觀點俯拾皆是:
兒童的讀書生活從幼兒期開始,要使兒童了解書的世界的魅力,最好首先從圖畫書入手;
讀書不是讀字,而是理解書的內容;
圖畫書對幼兒沒有任何“用途”,不是拿來學習東西的,而是用來感受快樂的;
對于所有孩子來說,圖畫書不是用來讀的書,它是請別人讀、而他們用耳朵接受語言的書;
專家一致公認;日本戰后教育的成功完全歸功于圖畫書。
類似的“格言”幾乎在先生的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它可以非常實用地被引用來解釋那些對圖畫書充滿疑惑的大人們聽。
我和先生只有一面之緣。2006年,我參加了在中國澳門舉辦的“國家兒童讀物聯盟
(IBBY)第30屆世界大會”。起初,我并不知道先生會參會并發表演講。當看到先生在臺上發表演講時,我回憶起了很多曾熟讀過的先生的文字,我也有生以來第一次像“追星族”似的請先生簽名,并和先生合影。
我感佩于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對中國人民的友誼,希望能更廣泛地傳播先生關于圖畫書的觀點,希望至少能把《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團畫書》的簡體字版介紹到大陸。這本書雖然有部分篇章和《我的圖畫書論》重復,但編排得更有針對性。感謝唐亞明先生的支持和幫助,讓不懂日語的我能實現這個“天方夜譚”。記得唐亞明先生曾對我說,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兒童閱讀要走圖畫書閱讀這條路,中國當然也不例外。這句話給了我無限的勇氣和等待的信心。也感謝臺灣英文雜志社轉讓譯稿,張咸良先生的真誠幫助讓我心中充滿暖意。
更重要的是,先生還答應2007年11月來中國做關于圖畫書的巡回演講。當知道先生答應了我的請求時,我高興得跳了起來,我的夢想又實現了。先生可能還不知道,他在中國已有大批的擁躉,他關于圖畫書的觀點正被廣泛引用,他的理念正被實踐在家庭和學校中。雖然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先生曾多次來華訪問,但這一次和十幾年前已經完全不同,中國的圖畫書閱讀人口正在激增,中國的圖畫書出版正在蓬勃興起,中國的圖畫書發展之路也正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廣闊。
我們期待著……
跟身體營養一樣,孩子在年齡不同的階段,他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如果他沒有得到心理營養的滿足會怎么辦呢?那么他這一生,大概會要尋尋覓覓,直到他能夠尋滿那個缺失的心理營養為止。
【0-3個月 我只會哭,但要你無條件接納我】
0-3個月,孩子出生,他需要的第一個營養叫做:無條件地接納
剛剛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尋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媽媽喂他,需要他的父母親幫助他,安慰他,照顧他。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過他不會講話,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會用哭來表達。需要他的父母親能夠無條件地接納他。你不知道以后我會不會孝順,你也看不出來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沒有條件地來愛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個營養:不是永遠,但至少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NO.1 in life。孩子要意識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體很不好,可是我很餓,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來滿足我。那么我會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對于母親而言,來作這些,不難。因為媽媽在生完孩子以后,會分泌一種叫本體胺的東西。有了本體胺的分泌,母親會為愿意為孩子提供一切。從身理上,提供乳汁,從心理上,無條件地愛孩子。在媽媽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并且不管孩子有什么需要,都會滿足。媽媽心里最大的滿足也是這個孩子。沒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3個月內,這個媽媽由于某種原因情緒受到轉變,沒有正常分泌本體胺。那么父親就要承擔起來。看護孩子,照顧孩子,保護妻子。如果孩子在3個月內,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的父母經常吵架打架,兩個人的精力都消耗在爭吵里了,沒辦法照顧孩子。那孩子會去在成長過程中,另外找一個人替代。也就是另外一個重要他人。
從這個人身上希望得到沒有條件的接納,希望成為這個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那么這個孩子一生中都會這樣去做,直到他找到那個重要他人為止。到了小學,他會去找小學的老師,到中學,他會去找愛人,會很早談戀愛。他會希望有人能那樣對他,能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就會帶著這個期待長大,帶著這個期待結婚。
等到結婚,他也會一天到晚一直詢問,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幾?講了又講,問了又問。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壞很糟糕,你還會那樣愛我那樣對我嗎?他會一直不斷地去尋找一個答案,這會導致他在人際交往中碰到很多問題。成為他的缺失。不能夠做一些很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有那么多困擾。他不能夠好好讀書,好好工作,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自然地他的身體就會去尋找,去找那個重要的他人。
【我要安全感,要爸爸媽媽關系是穩定的】
從4個月開始,孩子進入另外一個階段。就是孩子想要分離,想辦法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他本來跟媽媽是相連在一起的,剛出生,經歷的是身理上的分離,從母體的分離。從四個月起,他開始走他那條在心理上與母親或者父親剪斷臍帶的另一個過程。
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做好的話,這個孩子永遠不知道如何獨立。那這個時候,他需要的心理營養是:安全感。這是從4個月一直到3歲一直會做的事情。什么是安全感,就是他的爸爸和媽媽的關系是穩定的。這里面,如果母親是穩定的話,那么這個孩子根本不用擔心,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會走過這個分離期,很有安全感。
從媽媽這里得到安全感的話,孩子就會分離一點,更有安全感的話,再分離一點。3歲以下的孩子是不知道什么是“我”的,也不知道“我”是誰。也就沒有我的經歷。這也就是絕大多數孩子,是不會有3歲前的記憶的原因。
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會分離,這是孩子心理上的一個自然的過程,只要我們提供了他心理營養,心理健康,他會一直不斷地試驗,然后他會一直不斷地離開,回來,離開,回來……從整個的4個月一直到3歲,一直會做這樣一件事情。如果沒有這個經過的話,這個孩子與他的媽媽會一直處于共生期。他以為他和媽媽是一個人,以為他和媽媽和爸爸是一體的。
【可怕的兩歲怎么辦?】
而這個時候就進入到我們養孩子的一個頭痛的時期:可怕的兩歲。為什么可怕呢,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正是又想要獨立,他又與母親是一體的。這個時候,他們對母親的要求是非常大的,看到媽媽什么時候圍繞你你都要反應,然后你真要去幫助他,他又不同意。這個時候,他最常講的,就是兩個字:不要。如果你一定要幫他,他會反對你。這些,都是因為這個孩子正在掙扎著想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那么,很多小孩子在這個時候有很多缺失的,怎么知道會有這個缺失呢。一個你會看到很多小孩子,到了4歲,5歲,6歲,7歲或者10幾歲的時候,孩子還會拉住你的衣角,自然而然,到了要上學的時候,他會抱著家里的柱子不肯出門。因為他不能分離。這些都是因為他在這個階段,心里營養不夠,也就是他的安全感不夠,安全感不夠他就沒有辦法分離。
他也就不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以情相系的人。以情相系就是用感情與別人聯系。如果他沒有,他整個人就會充滿恐懼和害怕在里面。而這時我們能為孩子做的就是要很注意夫妻之間的關系。你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不是物質,孩子那么小,他不需要那么多物質,而是父母親相互間良好的關系。父母關系好,他自然很開心,因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常吵架,常相互指責,孩子就會害怕,而他不會表達他的害怕時他就會用很多古怪的行為來處理。
所以當看到我們的孩子行為古怪時,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處理他自己的情緒。夫妻關系在孩子成長的頭幾年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母親不能太過焦慮。太焦慮的媽媽,對孩子很難放手。
我們常喜歡為孩子做我們認為最好的事情,我們常常會讓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而實際上,這個時候最好的就是,我們坐在一邊,讓孩子能根據自己的需要然后來試驗他的成長。等到他跑回來,要媽媽抱抱的時候,抱起來,抱了一下,你會發現,他有安全感了,他又要下來,那你就放他下來。最不好的就是,今天我們心情很好時,就把孩子抱起來,玩,等到很忙的時候,孩子一來就跟他說,不成不成,你去找XXX。這樣很不好,孩子會亂。
最好的情形是,不辛苦的。爸爸媽媽不用那么辛苦,孩子也不用辛苦。所以,父母親,只要坐在那邊,能讓孩子看到你的臉,就成了。等到他跑過來,讓你抱你再抱,他不要抱,就讓他去玩,你也別打擾他。他邀請你玩就陪他一起玩。只要這樣順其自然地做,孩子就能很好地走過這個時期,真正從身理上心理上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媽媽最大的功能是給孩子安全感
所以我們認為,媽媽最好的功能,就是給孩子安全感。
你怎么樣給孩子安全感呢?你的情緒的穩定,你的孩子自然就會有安全感。甚至在安全感的建立上,媽媽的功能要大于爸爸的。因為孩子的分離主要是跟媽媽的分離。但是沒有安全感的媽媽會常處于焦慮,害怕孩子長大,害怕這害怕那,還會情緒失控,不能讓孩子心安。
媽媽沒有安全感,那么孩子就沒有安全感。所以媽媽要保持心平氣和。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媽媽是愿意學習,讓自己情緒穩定,孩子就會有安全感。跟隨孩子的成長而成長。最重要的,就是坐在一邊,但是你知道他什么時候需要的是什么,當他跑過來有需要,就要滿足他,滿足了,他自然就會走開。媽媽還要去自我反省,如果媽媽自己有情緒的話,一定要想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面對孩子。不能把你的情緒給到孩子。
孩子為什么老是會來煩你呢,那是因為他需要的時候,沒有得到滿足,所以他才會一直想要!其實他不需要很多的,不能說,我喜歡的時候就給她吃這個吃那個亂吃一團,我不高興的時候,就把他推開到一邊去。他要的其實不多,只是想在要你抱的時候,你能抱一抱他!這樣的話,孩子逐漸與媽媽進行分離,與父親分離,一直到完全分離,成為獨立的個體而這個時候他就有了一個“我”。
【4-5歲 孩子最需要的是“肯定”】
當他有這個“我”時,那么到了4歲-5歲的時候,他所需要的心理營養是:肯定,贊美,認同。
這個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過母親。父親對孩子的贊美,肯定,認同,不管是對兒子還是女兒,它的份量是特別重的,如果父親愿意這么認真孩子說:孩子我很喜歡你,我非常高興你是我的孩子。那這句話,孩子會記得一生,并且開心一輩子。
如果爸爸在這個部分愿意去欣賞孩子并且用語言和行動表達表現出來,孩子就會充滿自信,真正的自信來源于他自己內心的。他知道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因為他會認為,我爸爸媽媽認為我很好,我爸爸媽媽認為我很可愛。那么他長大以后,一定是充滿了自信。這個孩子會有這樣一種自我的信心后,他就會有一個新的我,并且會明白,我是誰,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然后能夠有信心去面對他的人生。去面對他人生中的各種問題,難題。要請爸爸這樣來做。愿意去肯定孩子,去向孩子表達:我很喜歡你,你很棒!在信任級上,父親的肯定,要比媽媽的肯定比重更大。
父親與媽媽不同的是,爸爸如果肯定的話,對一個女孩子,她會覺得她是一個很好的女孩子,做為一個女性她是很好的。對一個男孩子,他會覺得作為一個兒子的男性的部分自己是個很好的男孩兒。在性別的認同上,父親的作用更大。社會上之所以出現很多男同性戀,很多都是與父親的關系出現了問題導致的結果。讓父親肯定他,贊美他,孩子就會順利走過這段時期。
【6-7歲 孩子需要學習的模范】
6-7歲的孩子,需要的心理營養是:學習、認知、模范。
這個時期,要有一個人能做孩子的模范。這個模范可以幫助他解決:當我碰到問題時,我怎么辦?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辦?我與別人的意見不同,我怎么辦?告訴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緒,如何處理他的生活中的問題,他需要學習,而這份學習來源于一個模范。
如果孩子能夠有這些的話:第一他需要人沒有條件地接納他,讓他認為他是最重要的。接下來他需要安全感,使到他能夠獨立,然后需要肯定贊美認同,到了七歲前是學習認知模范。這個,是心理營養最重要的。當然他再長大,他能夠選擇,需要更加多的生活上的一些能力。但是在心理上,他最重要的時期,就是到七歲之前。
如果這個孩子給足了他七歲之前的心理營養,他自然就會有生命力去學習,學習新的東西。如果沒有,有缺失,他就不能夠有成人目標。他就會一直處于尋找的狀態。讓人家去肯定他,讓人家去稱贊他。他不能在他那個年齡發揮一個人的很好的生命力。
這個心理營養,能早開始最好。如果沒有,也不存在晚不晚的問題,什么時候你意識到你發現了,什么時候開始都可以。發現苗頭,就從現在開始做。如果存在缺失的話,先要處理的,一定是爸爸媽媽之間的關系,或者是媽媽爸爸與孩子的關系。然后給他肯定,告訴他,他很重要。愿意聽他說話,出現需求的時候,要滿足他。
孩子一開始的心理營養必須由那個重要他人給的。這個重要他人,第一是父母,或者,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或者阿姨。但是,后面兩種,可不可以做到,也要看孩子的性格來決定。至于為什么一個孩子會選爸爸媽媽為第一位的重要他人,沒有理由,就象人們找對象談戀愛一樣。而如果父母不當這個重要他人。而孩子又不選其他的話,這個孩子就一定會有心理缺失。
傳遞親情的橋梁
嬰兒時代
不久以前,人們幾乎沒有想過要給一兩歲的幼兒看圖畫書,孩子接觸圖畫書,最早也要到五六歲。大多數孩子都是進入小學以后,才開始走進書本的世界,而且也不會一口氣囫圇吞下一大堆書,而是一本一本地慢慢讀下去,碰到喜歡的書,甚至會百看不厭。
閱讀的方式因人而異,有的人的閱讀速度快,有的人的閱讀速度慢,我就是屬于后者,所以很羨慕會速讀的人。不過,只要有耐性讀下去,有一天會發現自己也讀了相當多的書籍,龜兔賽跑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說明。當然,我不是說速讀不好,因為這也是一種才能。
如今出版物的品種不斷增加,人們又提早教孩子認字,孩子開始看圖畫書的年齡已經慢慢降低。在這種趨勢下,從嬰兒時代就開始接觸圖畫書也就不足為奇了。不久前,我在一家書店聽到業者表示:“最近有不少家長來為嬰兒選購圖畫書,還常問我怎樣的圖畫書適合嬰兒。”這讓我感觸頗多。
父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退一步來想,又覺得有些不對勁。我擔心大家如此爭先恐后,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步入物質主義的迷途,用物質去填塞孩子的生活空間。
在嬰兒的成長發育過程中,重要的不是給他“圖畫書”,而是讓他聽到豐富的語匯,讓他充分地活動身體。現代人有一種共通的心態,認為物質多少能發揮一點效用,所以常給孩子買東西就覺得心安,否則就覺得自己對孩子付出太少而感到愧疚。的確,物質是富裕的象征,但物質真能滿足幼兒心靈成長的需要嗎?
幼兒最大的財產是健康,親情與語言。如果有人經常緊緊地擁抱他,用溫柔的聲音對他說話,孩子就能通過肌膚的接觸和語言的交流,感受到親情。幼兒充分體驗到這種感情,心靈會一點兒一點兒地充實起來,成為一個內心豐盈的人。這其中又以語言的影響最為重要。
我認為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盡量在孩子的耳邊訴說有感情的、溫暖的、人性化的話語,因為這是現代幼兒生活中最欠缺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