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走向理解?!?/p>
第十章 為理解而教
摘
1.教學的正確步驟應根據學習需要來開展。
2.成功的教學是揭示而不是灌輸。
3.理解需要合適的體驗,討論和反饋。
4.教材是資源,不是大綱。其挑戰在于如何更好的理解書本所隱藏的知識,而不是其所展現的內容。
5.教師的主要作用是設計正確的體驗。
6.三大教學類型:講授教學法,建構助學法,個別指導法。
7.好的教學構想必須考慮目標,學習者特征和具體情境。
8.學習應設計成讓學習者知道做什么。
9.開展案例教學。
10.把握好時機,什么時候該表現的像一個安靜的旁觀者?什么時候我該像一個合作參與者?
11.做中學。任務是由挑戰建模,實踐反饋,再實踐表現和反饋組成的結構化序列。
思
思考越多,理解越深入!
有時上完一節課,感覺學生和自己的思維沒有在同一頻道上。特別痛苦。今天再來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我想讓學生達到什么樣的目標,我就得設計什么樣的活動(任務)我的問題學生能否全體參與?我的問題學生會有什么樣的體驗?短短的45分鐘里,我應該怎樣和學生度過?我是否把握有利的時機?對學生的問題是灌輸還是揭示?是我講的多,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夠?這節課我為什么沒有完成預期目標?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反思是:講《愛蓮說》這一課時,兩個班上了兩個課型。第一個班我設計了精致的導語,激情導入,以激發學習興趣。對課文文體、作者課文譯文注釋,逐一講起,一節課很快結束,最后反饋學生連讀課文都磕磕巴巴,讀錯字音和節奏的大有人在。第二個班我及時止損。一上課就板書一會讀課文 。二會翻譯課文。三會背誦課文。三個目標一下達。學生拿起課本就激情四射的讀起來。我小組抽查朗讀情況。糾正錯誤集中的字音。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自由讀——小組代表讀——齊讀。學生概括內容。然后再讀課文,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逐字逐句的翻譯。不會的集中提問和解答。特別重要的強調記筆記。在此基礎上,逐句逐段背誦。小組比賽。沒想到臨下課有一半的學生能熟練的背誦。以前聽過一位老師評課,說語文課堂上一定要有朗朗的讀書聲。這節課我上得很輕松。因為我把大部分時間留給了學生。只在一兩個關鍵處進行了講解。所以課堂上老師的角色很重要!是“講師”?還是“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