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逆向設計的三個階段:1.確定預期結果。2.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3.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
思:1.確定預期結果——關鍵的設計問題:什么是有價值的,恰當的結果?學生應該理解,知道什么及能做什么?“以終為始”,這一說法和我們的教學目的,教學目標既有相通之處,都有目標的確定。但以終為始的逆向思維,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終極目標。教師做好取舍和重點,這和我們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又是一致的。但是這個逆向思維訓練我對我們教師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我們要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接受這種逆向思維模式——以結果為導向的教學。
2.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預期結果的證據是什么?尤其是什么是預期理解的恰當證據?這個不同于我們的課堂反饋,我們的課堂反饋和測驗,是其中的一種。目前我們學習結束也大多通過期末測評來了解學情。實際工作中評估比評價難度系數大得多。
3.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什么樣的學習活動和教學能促進理解,增進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習興趣并發揮長處?這和我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又是有聯系的。設計“有趣”更“有效”的教學活動。我想到了八上第一單元的新聞教學。單元任務一是閱讀不同體裁的新聞作品,了解新聞內容,把握各自特點,學習讀新聞的方法;養成閱讀新聞的習慣,關注社會生活和新聞本身的發展。假如我這樣設計:
情境任務一:請你用央視播音員的口吻報道這一消息,讓學生談談閱讀的感悟,了解新聞內容。這比單純的朗讀激趣,目的性更強,我要知道這則新聞寫了什么?
情境任務二:請模仿毛主席的口吻報道這一消息。讓學生體會作者的主觀態度, 學生邊讀課文邊揣摩作者的態度和傾向了解作者的立場和觀點。
境任務三:作為戰地記者的你如何報道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讓學生嘗試擬寫新聞。因為會寫新聞是學生能力的評估。這是不是書中作者說的“有趣”和“有效”?
想到此,我又我又翻閱了八上課本有關新聞閱讀:養成瀏覽新聞報刊的閱讀習慣,搜集多個媒體的“獨家新聞”,與同學討論該怎樣捕捉新聞線索,發現新聞事件。再如對比閱讀不同媒體對同一事件的報道,想一想他們選取的角度,所持的立場各有什么不同。新聞日趨多元,更新自己對的認識。
今天再次翻閱課本,發現自己教學中的漏洞和偏差,等我把這本難讀但促使自己思考的書讀完,再認真研讀我們的教材,將理論和教學設計相結合,讓自己成長為了不起的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