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家長怒吼著“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揭開了“家長群”之后存在的扭曲現象——本該是助力家長與學校溝通的家長群,正在變成萬千家長的“壓力群”,就如一顆不知何時會炸開的驚雷,讓家長時刻保持著要“上戰場”的緊張狀態。無論是讓家長改作業,還是讓家長寫打掃衛生,歸根到底其實質都是模糊了家校職責邊界。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已經不是家長們第一次對家校職責界限模糊發出的反抗,隨著通訊技術的不斷發展,此類新聞層出不窮,學校對家長提出的要求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刷新著公眾的認知。但能被公眾所看到的僅僅只是冰山一角,更多家長面對此類過分的要求,都是“敢怒不敢言”,一面厭惡著學校將一切責任推給家長,一面又擔心因自己沒有完成任務而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給予孩子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而知識教育應該給予專業的教育者——教師來完成。因為每個孩子的家庭情況都不相同,家長能給予孩子的教育內容、教育水平都無法達到統一標準,這才促使統一、專業、完整教育體系的形成,但如今學校這一肩負教育職責的最大主體,卻不斷將自己應承擔的責任分散,讓知識教育的責任又重返家庭,使家長苦不堪言。更有甚者,不僅讓家長來打掃學校衛生,還要家長就為什么無法按時到達寫檢討、寫匯報,簡直令人發指。
這種做法,無論對學校、教師,還是對家長、學生都有眾多弊端。
首先,這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在通訊設備還未如此普及的時代,無論是作業還是瑣事通知,教師往往都是布置在黑板上,學生通過自行記錄之后完成。但在“家長群”出現后,教師都通過“家長群”來布置任務,學生逐漸不再自己記憶任務,而是完全依賴于家長群,通過詢問家長來了解自己應該做什么,久而久之,極大影響了孩子的獨立性、責任心的培養。“家長群”的初衷是促進家校溝通,相互監督,讓學生更好的發展,但結果卻是適得其反。
其次,將本該由教師完成的任務都分給家長去做,很大程度上讓教師沒辦法更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就是教師教學的反饋,當這一反饋沒法直達教師時,教師就無法清晰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這樣又怎么能夠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又怎么能夠做到因材施教呢?
最后,除去家長各自素質不同,家長們還有著繁忙的工作,沒法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的教育之上,在輔助孩子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之時,家長們也都是壓力倍增,其結果就是造成親子矛盾,不利于家庭和諧。
因此,“家長群”變成“壓力群”,就是家校界限模糊、家校關系錯位所致。要盡快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盡快歸位,避免學校將“包袱”甩給家長,加快推行深化教育改革的政策,分清教育界限,完善教育評價機制。別因為短時的利益,而破壞了長久的教育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