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一位父親留給子孫的家書
>> 真正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是自己的心念和行為。
如果我們想要財富,想要名望,那就修煉成與財富名望相匹配的心態、思想、品德和能力。
沒有什么東西能夠真正保佑我們,除了我們自己的所想所為。
所以言行舉止要正,不能做不好的事情,更不要有不好的念頭。
吉兇的預兆,一般是先萌動于內心,而后在言語行動里體現出來。
一個人如果心地淳厚,就常常會有福氣;一個人如果待人刻薄,那就常常會有禍害。
普通人受各種成見的干擾,看不到真相,就以為不能確定和預測。
然后改變自己的命運?
改變命運的第一步,就是先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
改正過失的方法:
第一,要有羞恥心。
第二,要有敬畏心。
天地在上,我們很難欺騙鬼神。
即使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做壞事,頭頂的神明,也看得清清楚楚,一一記錄;
第三,是要有勇猛心。
一般人不能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不能進而改正自己的過錯,大多是因為因循守舊,得過且過,畏難退縮。
有了羞恥心、敬畏心、勇猛心這三種心,必然一有過錯就改,如同春天的冰遇到太陽,即可融化,哪用擔心不會消失?
改過要從根本改,從心性改。
什么叫從心性層面或說是從心靈深處去改?
不管什么過錯,其實都是由心而來。如果我的心不起妄念,怎么會犯錯誤呢?
《易經》說,經常積累善行的家庭,一定有很多吉祥如意的事不斷發生。
那如何多積累善行呢?
就是多做好事,要分得清善事有哪些標準。比如要符合陰陽之道。
什么叫陰、陽呢?
凡是做好事讓別人知道,就是陽善;
做好事而別人并不知道,就是陰德。
什么叫做半、滿?
《周易》說,善沒有積累,就不可能成就你的名聲;惡沒有積累到一定程度,也不會造成殺身之禍。
什么是大、小呢?
“只要一起念,如果是不正當的念頭,就已經犯下了罪過。不一定要真正付諸行動才是過錯。
一念之差,也是過錯。”
什么叫成人之美?
一塊藏有玉的石頭,如果扔到了垃圾里,就成了斷磚爛瓦。
什么叫勸人為善?
生而為人,誰沒有良心?只是世路漫漫,很容易迷失。
什么叫救人危急?
不管什么人,都不可能一輩子順風順水,總有困頓挫折的時候。
遇到了困難中的人,應當像自己也在痛苦中一樣,趕快設法幫助他。
什么叫興建大利?
小到一鄉之內,大到一縣之內,凡是有利于大眾的,都應該去興建。
什么叫舍財作福?
佛門的修行里,以布施為先。
所謂布施,不過就是一個“舍”字而已。通達的人,向內,舍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外,舍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一切的東西,沒有舍不得的,都可以放下。
>> 什么叫護持正法?
法,是萬物生靈的眼目。
沒有正法,怎么去恭敬贊頌天地之大德呢?
怎么使天地萬物有序地化育成長呢?怎么掙脫世俗的束縛呢?
怎么能夠在入世與出世之間自在游走呢?
所以,凡是見到供奉圣賢的廟宇,以及經書典籍,都應當敬重而加以修繕保護。
>> 什么叫敬重尊長?
家庭的父兄、國家的君長,以及一切年事高、德行高、見識高的人,我們都應該恭敬對待。
在家里侍奉父母,要和顏悅色、柔聲下氣,養成習慣,以成本性。這叫和氣感通上天。
>> 什么叫愛惜物命?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惻隱之心。求仁的人要追求的就是這個惻隱之心,積德的人積累的,也是這個惻隱之心。
>> 《周易》說,天道的規律是,盈滿了,就會虧損;
謙虛了,就會增益。
地道的規律是改變盈滿使之流向謙下。
故《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所以一個家庭要更好的發展和傳承,就要多積善行,多做善事。
故《尚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所以,一個人想要有所成就,必須做到謙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