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怎樣的班主任發展生態?
? ? ? ? ? ? ——讀《在歷史審視與現實突圍中更新班主任發展生態——基于對C市L小學的調查研究》有感
? ? ? ? ? ? ? ? ? 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南門小學? 陳娥
這篇文章是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龍虎塘實驗小學的顧校長和上海市中山北路小學的李燕老師合作寫的。
從摘要中我知道本文是他們基于對退休教師的訪談后總結出的論文。圍繞“班主任發展”這一核心問題,通過訪談、問卷等調查方式,從歷史、現在和未來三方面入手,解決“班主任發展生態有何特點”“班主任發展生態是否必要”“更新班主任發展生態何以可能”,說明建構一個以班主任為核心的發展共同體。
現將本文的脈絡梳理如下: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 ? 1.審視歷史,班主任發展生態有何特點?
? ? 2.認清現實,更新班主任發展生態是否必要?
? ? 3.展望未來,更新班主任發展生態何以可能?
二、研究方法與過程
? ? 1.班主任制的建立
? ? 2.班主任的工作職責
? ? 3.班主任的工作狀態與交往對象的關系狀態
? ? 4.行政部門如何領導、評價班主任工作
三、研究結論
? (一)五十年:“純粹”與“自覺”奠定精神底色
? ? ? 1. 從時代悲憫到 “家”情懷
? ? ? 2. 從人際感染到“德”為先
? ? ? 3. 從政策要求到 “全”關注
? (二)十年:“智慧”與“保障”成為現實之需
? ? ? 1. “很重要”VS “不愿意”
? ? ? 2. “最生長”VS “最規范”
? ? ? 3. “最豐富”VS “最簡單”
? (三)探索:“內覺”與“融合”重建發展生態
? ? ? 1.形成方式:從外部激發 走向內部生成
? ? ? 2.內容結構:從點狀成事走向整體成人
? ? ? 3.內涵發展:從“單兵作戰”走向“帶團成長”
?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 作者首先分析了當今社會的價值體系、文化等方面,以及教育生態所遭遇的困境;接著從教育部在2009年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的通知》中關于班主任的選聘條件、職責與任務、待遇與權力、培養與培訓、考核與獎懲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三點思考:
第一,分別是通常責任與權力理應成正比,那么針對不同群體的家長、復雜的社會輿論,處于學校科層制底端的班主任如何保障及維護班主任批評教育學生的權利?
第二,班主任培訓系統是否真正完善?班主任培訓是完成上級要求還是根據班主任自身需求而定?
第三,優秀班主任如何表彰,是否有明確、合理的物質與精神獎勵體系?由誰來公正地評價班主任不能履行把主任職責?班主任是否有申訴的權利?通過系列性的思考,班主任發展生態是否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呢?
個人認為,顧校長所提出的問題很有針對性,也很尖銳。當然,作為目前的班主任來說,所遭遇的問題遠遠不止顧校長所提出的這三個。筆者自己工作二十八年,對于國家頒布的這些通知似乎沒有學習過,既然顧校長提到這個通知中的有些問題,我便百度一下,看看顧校長所提到的一些觀點,通知是如何規定的:
關于班主任的選聘條件,原通知在是這樣規定的:
第二章? ? 配備與選聘
第四條? 中小學每個班級應當配備一名班主任。
? ? 第五條? 班主任由學校從班級任課教師中選聘。聘期由學校確定,擔任一個班級的班主任時間一般應連續1學年以上。
? ? 第六條? 教師初次擔任班主任應接受崗前培訓,符合選聘條件后學校方可聘用。
? ? 第七條? 選聘班主任應當在教師任職條件的基礎上突出考查以下條件:
? ? (一)作風正派,心理健康,為人師表;
(二)熱愛學生,善于與學生、學生家長及其他任課教師溝通;
(三)愛崗敬業,具有較強的教育引導和組織管理能力。
那么我的問題也來了 :
“班主任由學校從班級任課教師中選聘。”這里規定的是從“班級任課教師中選聘”,一個班級的任課教師很多,究竟選誰當班主任?似乎在我們這邊,是被語文數學老師承包了。還有,究竟是選還是聘還是自主申報?現在網絡發達,信息發達,從很多報道中或文章中看出,愿意當班主任的老師真的是很少。既然都不愿意當班主任,那又依據什么來選聘?
“教師初次擔任班主任應接受崗前培訓,符合選聘條件后學校方可聘用。”,我記得我們畢業后并未進行班主任培訓。如果說這個通知是在我們畢業之后才頒布的話,那么也就是說從通知頒布之后,或者說從通知頒布之日起,安排班主任都應該符合選聘條件方可聘用?在第七條中列舉了三個條件,問題是這些老師剛走出學校,并未走進學校,教育主管部門或學校又如何判定他“作風正派、心理健康、為人師表”?又怎樣證明她(他)“熱愛學生,善于與學生、學生家長及其他任課教師溝通?”又怎樣證明她(他)“愛崗敬業,具有較強的教育引導和組織管理能力”?
而這個通知中,并沒有對崗前培訓的時間、內容及考核提出具體要求。可見這份通知的操作性不強。
通知中對“職責與任務”是這樣表述的:
第八條? 全面了解班級內每一個學生,深入分析學生思想、心理、學習、生活狀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人格。采取多種方式與學生溝通,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第九條? 認真做好班級的日常管理工作,維護班級良好秩序,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責任意識和集體榮譽感,營造民主和諧、團結互助、健康向上的集體氛圍。指導班委會和團隊工作。
第十條? 組織、指導開展班會、團隊會(日)、文體娛樂、社會實踐、春(秋)游等形式多樣的班級活動,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做好安全防護工作。
第十一條? 組織做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指導學生認真記載成長記錄,實事求是地評定學生操行,向學校提出獎懲建議。
第十二條? 經常與任課教師和其他教職員工溝通,主動與學生家長、學生所在社區聯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表面上看,班主任的職責與任務只有六條,但真正實行起來,遠遠不止。這個表格那個表格,一天到晚不知道從哪里來的這么多事?說實話,一個班主任當之后,剩下的時間只夠批改幾本作業,真正的鉆研教材就被擠的沒有時間了。畢竟來說,班主任只是兼職,并非專業。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當班主任的真實原因。
關于“待遇與權力”,通知上是這么說的:
第十三條? 學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應充分發揮班主任的骨干作用,注重聽取班主任意見。
第十四條? 班主任工作量按當地教師標準課時工作量的一半計入教師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課時工作量,確保班主任做好班級管理工作。
第十五條? 班主任津貼納入績效工資管理。在績效工資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傾斜。對于班主任承擔超課時工作量的,以超課時補貼發放班主任津貼。
第十六條? 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
說實話,我們班主任從來都沒有話語權,學校的所有工作都是從上到下安排,我們班主任就是一個執行者。這里特別提到一點“班主任工作量按當地教師標準課時工作量的一半計入教師基本工作量。”但有多少學校是落實到位呢?就我們這來說,縣里也是這么要求的,我們也反復向學校提出過,說這是國家規定。領導們總是說,如果真的這樣,學校工作安排不過來。一直到去年,我們好幾個班主任再次強烈要求,總算答應為我們算5個課時,結果這句話剛落音,新上任的教導主任說,中層算6個課時。當時,非領導層的職工代表只能拿著頭擺。說實話,我們從來就沒有看到哪份文件說中層算6個課時。那么這樣算來,我們班主任都是承擔著超課時量的,那就應該以超課時補貼。第十五條還規定“在績效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傾斜”,而我們這幾乎都是向中層傾斜的。因為中層每個月的津貼是200元,一周一般只有七八節課,而我們班主任每個月的津貼只有130元,但課時卻有十三四節。
第十六條說“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那么“適當”的界限或標準是什么?近年來,出現了太多的因為學生和家長,導致老師不敢管教的新聞,著實讓班主任感覺在教育孩子方面非常棘手。
如果老師擔任班主任,學校一不算課時,而不發放超課時津貼;不擔任班主任,自己的績效拿不回來。
關于“培養與培訓”:
第十七條? 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制訂班主任培養培訓規劃,有組織地開展班主任崗位培訓。
第十八條? 教師教育機構應承擔班主任培訓任務,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中應設立中小學班主任工作培養方向。
我參加工作28年來 ,好像從沒有參加過班主任專項培訓。只是去年,我為全縣新入職的教師做過班主任培訓。但也僅僅只是一個晚上的時間。我知道,我那一節課的培訓,對于新入職的老師們來說,要想做一個好班主任,是遠遠不夠的。
關于“考核與獎懲”:
第十九條? 教育行政部門建立科學的班主任工作評價體系和獎懲制度。對長期從事班主任工作或在班主任崗位上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定期予以表彰獎勵。選拔學校管理干部應優先考慮長期從事班主任工作的優秀班主任。
第二十條? 學校建立班主任工作檔案,定期組織對班主任的考核工作。考核結果作為教師聘任、獎勵和職務晉升的重要依據。對不能履行班主任職責的,應調離班主任崗位。
那么問題又來了,都干著同樣的工作,又依據什么標準來評價誰的貢獻大?誰的貢獻小?有的領導每次在開會時也會拿“那些不能履行班主任職責的,調離班主任工作崗位”這句話來“嚇唬”班主任,其實,很多班主任在做總結時,都表示“無法勝任班主任工作,希望領導考慮調離班主任工作崗位”,無奈學校也不能真正去把某個老師調離班主任崗位。
這次算是全文學習了《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的通知》,對顧校長文中提出的三個問題,除了第一個問題我無法回答之外,后面的兩個問題“認清現實,更新班主任發展生態是否必要”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再不更新,我們很難有熱愛班主任工作的老師了;對于“展望未來,更新班主任發展生態何以可能”,對這個問題似乎是很難回答,或者是“難以可能”。
顧校長通過調查問卷、組織沙龍等多種形式,從“班主任工作愿景”“當前班主任發展的困惑”“班主任制度的變革”等進行了深入了解,最后顧校長以時間為經,以現實為維,對班主任發展生態提出了自己的可行性路徑。我將結合對本文的了解,以及自己的成長經歷,也來談談自己對班主任生態改變的淺顯看法。
一、自覺學習,成就自己與學生
就班主任的素養而言,外部支持系統尚未形成,要想建立良好的班主任生態,只有靠自覺學習,在學習中成就自己,成就學生。
自覺學習的途徑有很多,首先向書本學習。向書本學習,沉潛自己,積淀智慧。如果你在百度上搜“閱讀對教師的重要性”,會出現無數的文章。我們所認識的一線優秀班主任,首先都是一個閱讀者。優秀班主任都能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所以他們都能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學習如何做一個班主任。在閱讀中改變自己的心態,在閱讀中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動,進而改變學生,成就學生與自己。?
說真的,工作前24年,幾乎沒有獲得過任何榮譽,內心甚為煩悶。于是想自我救贖,向內尋求發展。開始了瘋狂的閱讀。在閱讀中,我的心態平和了,對待學生的態度也柔和了。班級生態向更美好的方向發展。
學習,除了閱讀之外,在不能被委派外出學習時,自費外出學習,聽專家講座,也能讓自己的素養得以提升,進而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和工作生態。工作28年,被派出學習僅僅只有6次。所幸的是現在是信息時代,從去年發現,只要你想學習,一個暑假都可以泡在外面取經。所以去年參加了愛心與教育研究會第八屆年會;還參加了《班主任之友》雜志社舉辦的公益論壇。今年暑假參加了新教育實驗的第19屆年會。雖然都是自費參加,但我覺得外出學習就是為自己的成長投資,為學生的成長投資。
二、人際感染,帶動學生和家長
顧校長說,在外部系統尚未形成,班主任除了自覺學習,人際感染無疑是其提升的重要路徑。
如果說我這幾年在班主任方面有所發展,或者說我的班級生態有著良好的氛圍,都基于同行的感染。比如李家成教授團隊中的藍美琴老師,劉茜老師,程露老師,王懷玉老師、顧校長等。我記得李教授去年在江蘇《班主任之友》論壇上提到藍美琴老師,比他還大兩歲,那么也就是說和我同齡。和我同齡的人,對身邊的環境沒有抱怨,有的是行動。用行動來改變她自己,同時也感染著遠在湖北的,電腦屏幕那一邊的我。我無時不刻不被他們感染著,激勵著,于是我也告訴自己,雖然已近奔五,但不想渾渾噩噩過日子,那是對這份工作的褻瀆。于是我不斷關注藍老師,不斷向藍老師努力靠近。
我自費外出學習的消息不脛而走,雖然未能感染身邊同事,但我不曾放棄學習的勁頭,影響著學生和家長。我在要求他們愛學習的時候,就要求自己做他們的榜樣。于是學生愛看書了,離開學校多年的家長也拿起了書本,開始閱讀家庭教育的書籍。在閱讀中,改變著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行為,也無形中為孩子樹立了另一個榜樣。
三、跟團成長,高位引領,走向優秀
現在不管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有很多成長共同體。特別是民間的成長共同體,其發展態勢遠遠超過官方的工作室。很多民間成長共同體,看似民間組織,但管理更為人性化,更具吸引力。這些民間團隊成立最早的大概要算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實驗了。其次據我所知道的,還有王立華老師的“梨花院落”,秦望老師的“8+1”團隊,鄭立平老師的“自主教育”,人稱“刀哥”的“三人行”班主任團隊,王維審老師的“敘事者”團隊,李家成教授的班主任研究團隊,鄉村班主任團隊。這些團隊都有一個優秀的“領袖”,都能對團隊的發展擬出成長規劃,讓原本牢騷滿腹的老師,收起牢騷,傳播 正能量,讓原本并不“優秀”的老師走向優秀。
當我們能追求朝向內心的生長,我們便能自覺學習,改變自己身邊的生態環境。或許這個改變的幅度很小,范圍很窄,但至少能改變自己教室里的生態。然后借助自己的成長環境,去影響身邊更大的環境,進而改變更多老師,更多教室里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