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張老師這張PPT上的這句話“用攝像機的視角去觀察孩子”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引起了我的思考。是啊,攝像機拍下的是真實的、不帶任何評判的畫面,這就是非暴力溝通四要素中的第一要素觀察,“我們此刻觀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歡,只是說出人們所作的事情。要點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在學習非暴力溝通的時候,認真理解,并在生活和工作中嘗試著去做,但是沒有人督促和推動,慢慢地又有回到道德評判、進行對比、回避責任和強人所難的固有思維模式中。這堂課讓我重新鞏固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遇到煩心的事該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的辦法。
1.我們首先要停下來連接自己的需要。
今天張老師給出了一個幾乎每對父母都會碰到的一個案例‘孩子寫作業磨磨唧唧’家長的反應,多數家長是催促、指責,甚至有的家長謾罵或是放棄。張老師先讓大家分組討論和分享了自己或是組內老師的感受和需要,告訴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首先訓練自己停下來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與自己連接。在覺察自己的種種感受和需要時,承認和接納自己的不足,不對自己評判。
2.如何停下評判去觀察的具體方法。
張老師給我們列舉了一些方式如:停下;深呼吸;喝杯水;休息;離開一會兒等,通過這些方式連接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只有當我們體會到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時,我們才能推己及人,才能與孩子共情,真正地做到自我成長,做自己。心理學上說情緒是一種能量,它不會自然消失,我們需要通過覺察、連接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學會提升自己的能量,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張老師給我們歸納出了在現實中實操的句式:
1).連接自己的需要,提升自己的能量,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2)傾聽共情:先關注人,再關注事兒。
“我觀察到你遇到了......困難,怎么辦呢?
3)設定邊界:這是誰的事情?誰對這件事負責?
? ? ? ? ? ? 你有幾種選擇?
4)推動行動:你的目標是什么?你能做些什么?
? ? ? ? ? ? 你打算怎么做?
? ? ? ? ? ? 你需要我為你做些什么?
5)總結復盤:你做到了什么?
? ? ? ? ? ? 哪些后面要提升的?
? ? ? ? ? ? 下次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