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閱讀的中譯本是2009年出版的,但其實根據作者的描述,他從1994年就開始出版了相關的文章——《布魯姆的分類學:40年的回顧》,1999年就以會議形式討論了原手冊的修改稿,2001年正式進行了發布。
第一點,如果大家對教育目標的歷史發展感興趣,可以直接跳到最后一部分,去閱讀“不同的框架”這一章,作者梳理出了20世紀最值得被關注的分類框架。這些框架主要被分為兩類:一類是一維的分類方式,比如布魯姆原來的分類方式(知識、領會、分析、綜合、評價),加涅的分類方式(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息、態度(情感)、動作技能 );一類的二維的分類方式,比如本分類法,將學習的結果分為認知維度和知識維度,認知維度是動詞,知識維度是名詞,形成動賓結構。
當然,隨著時間的發展,有人將情緒情感納入到二維系統中,也有人發展出三維的分類方法,這些有機會再去學習和分享。不可否認的是,本分類法仍然是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應用最廣的分類法。
第二點,不管你是普通學校的老師還是企業內部的培訓師,利用本分類法,將教育目標、教學/學習設計、學習測評這三者形成在一個水平層次上,教學或者學習的活動是基于教育目標的,學習測評能夠反映教育目標的達成情況,教學/學習活動能夠幫助學員在測評中表現良好,實現最初的教育/學習目標等等。這也就是作者在第三個大板塊中討論的一致性問題,作者修訂這套分類學的初衷,也是解決這個問題。
對與分類學的具體內容,就不做具體闡述,書中的描述會更準確。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