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盧姆在認知領域把教育目標分成了六個層次:知道、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這六個層級互相聯系、循序漸進。教育目標分類法為我們的教學、學習和評估提供了一個框架。我們團隊的小伙伴們在王緒溢博士的帶領下,一起做基于教育目標分類學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上實踐、分析(分析教學中的現象和問題)、綜合(反思、調整、設計新的教學方案),我們教師本身以及我們的學生都在追求高階目標中去努力完成低階的基礎教育目標,去促進我們認知的發展。
接下來我以《乘法分配律》這課為例,結合布魯姆的認知教育目標分類法進行分析。
兩年前我因為參加青師賽抽到的課題正巧是《乘法分配律》,當時進行了一個簡單的設計,所以這節課我上過兩次,對比較為明顯。
兩年前我的教學設計是:我先由主題圖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學生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后請學生觀察算式特點,發現左右兩邊算式包含的數字相同、運算順序不同但得數相同;接著請學生舉例,由幾個不同的算式歸納、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最后明確乘法分配律的應用,有時運用乘法分配律能讓計算變的簡便。舊有設計中我想達到的教育分類法目標有:知道、理解、應用和分析(觀察、舉例歸納出乘法),但因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考很有限,在我和學生看似互動(學生替我說出我想說的話)實則不是互動的過程中,學生們只是知道了乘法分配律這個運算定律并機械的根據字母表達式進行應用,低階層次的“理解”乘法分配律也并沒有做到位,更別談其他高階層次目標了。
今年我的教學設計:參考了北師大版本教材,由貼瓷磚場景入手,之所以選擇這個場景導入是因為這里除了人教版的生活含義還有數形結合含義,并且能為后續學生探究乘法分配律背后的道理(乘法意義—幾個幾)提供腳手架,也就是為后續的畫一畫進行驗證的方法提供直觀的腳手架。
首先學生同樣列綜合算式、同樣觀察算式特點:
今年設計的不同在于學生獨立思考(在算式中做標記)同桌討論,師隨機挑人說,原來的設計中沒有獨立思考就直接請舉手的學生回答了。
接著就是今年設計中比較不同的地方,我請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特點自主寫出算式,并用喜歡的方式(算一算、畫一畫、寫一寫)來驗證左右兩邊的算式相等。可改進的部分,這里應該印出學習單給學生。
這里的投票(記錄幾種方法就按幾)是想了解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是否掌握到不同的方法,接著挑學生匯報,學生作品如下:
不管是算一算,畫一畫(線段圖、兩個長方形面積),說理都是求有這樣的幾個幾,這也是乘法分配律背后的道理,學生自主歸納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達式。
這里的目標層級主要是第四層級—分析(比較、對比、檢驗、探索等)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活動,思維上得到了鍛煉,通過自主和合作去歸納、概括、探索,同時也實現了低階層次:知道、理解和應用。
最后將乘法分配律與我們學過的兩位數×兩位數豎式相結合,與長方形的周長公式、組合面積等建立聯系,并分析在簡便運算中如何應用(根據數據合起來或者拆開)形成知識結構間聯系與整合,這里體現了綜合(整合和構建)以及應用。
因為時間不夠,最后的思考題學生回家思考:想一想乘法分配律適用于減法嗎?這里是乘法分配律內涵的擴展,當明確a×c+b×c=(a+b)×c,a個c加b個c=(a+b)個c,其實減法是一樣的道理,這用的是推理說理的方法;另外也可以借助組合長方形(大長方形-小長方形)的圖式說明;這兩種方法對學生的思維水平要求高,只有小部分學生能達到,大部分學生通過舉個例來說明。因為反饋時已經進入新課的學習且我認為是擴展延伸的部分,我沒有花時間讓這部分的深度思考和深度學習延伸。現在我根據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來反思,這里有些遺憾,我們看到這屬于綜合層次,它要求學生知道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更好的應用以及分析其背后的內涵,幫助學生建立數學學習的邏輯思考鏈,如果學生不能達到這個層次,反過去又能加深對知道、理解、應用、分析等的促進,幫助學生構建知識和方法體系,真正促進學生高階思維和綜合能力的發展。
綜上,根據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制作圖表幫助我反思兩個教學設計:
雖然現有設計還是有很多不足,但和原有設計相比,高階目標占比越來越多,我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有了一些進步。是的,在團隊的學習中,我的教學能力和反思能力得到了提升,這是團隊送給我的禮物。
最后以王緒溢博士在我信息化教學實踐中遇到困難時送給我的一段話結尾,與大家共勉:"讀做思寫這四件事不應被視為四個階段,而是一個螺旋。當妳覺得自己對信息化教學不夠了解,那么就讀信息化教學的經典著作,接著到課堂上實作,對信息化的產出進行分析思考,并把它們記錄下來;當妳覺得對教學設計不夠掌握,就把布魯姆找來讀讀,做基于教育目標分類學的教學設計,到課堂上實踐,再分析并寫下所觀察到的現象;如此一個一個問題解決,一個螺旋一個螺旋的轉起來,逐漸深入,逐漸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