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周嶺
以前看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是有兩個南方人去北方賣傘。結果兩人到了北方后,發現那里很少下雨,雨傘生意非常不好。
其中一個人賣了幾天后,見無人搭理他,于是收拾東西回家了。
另一個人思考一番后,將雨傘改成了太陽傘,當地人都覺得很新奇,很快,太陽傘被搶購一空。
有一句話說得很對: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范圍之外的錢。
而認知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最終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認知和自己的學識有關。那些聰明的人,就一定會有更多成功的機會。
不聰明,就要勤奮,勤奮到感動自己,也一定會被“老天爺”垂青。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太多的事實告訴我,有些聰明又勤奮的人,一直都過著渾渾噩噩,一眼就能望到頭的日子。
我們這一生,面臨著眾多的選擇。每一次選擇都關乎自己的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要想讓我們有一個清晰的大腦,就要不斷地提升我們的認知。
周嶺在他的《認知覺醒》中給了我們很多提升認知的方法,這些方法不僅幫助他走出了混沌,更給我們這些“醒著的睡著的人”敲響了警鐘。
《認知覺醒》是周嶺的傾心之作,書中7大底層概念和20個成長關鍵詞貫穿在眾多的案例之中,方法有理有據、真實可行。有些概念更是顛覆了我的認知,看完后真的有如“當頭棒喝”,也真正地開啟了我改變的原動力。
覺醒,從重新認識自己開始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擁有了“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因為三重大腦發育成熟的時間不同,使得高級的“理智腦”在相對低級的“本能腦”和“情緒腦”面前,力量太弱小。
就好比我們的大腦是一臺被拼裝出來的電腦,主板是老的,顯卡是舊的,中央處理器是新的,因此,它們在一起工作時就會互不兼容。
而“理智腦”和“本能腦”、“情緒腦”之間的力量懸殊太大,它對大腦的控制力太弱,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決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緒,而不是理智。
閨蜜前幾天邀請我一起去健身,說那家健身館新開了恒溫游泳池,她去體驗了,還不錯。
這大冬天的,我實在提不起興趣,就拒絕了。閨蜜才告訴我,這張健身卡是她兩年前辦的。當時,她興頭十足,覺得自己一年就可以把次數用完。
結果是,她就剛開始去練了一段時間,后來就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一直沒去了,直到健身館客服打電話告知卡要過期了,她才想起來。
下決心的時候,摩拳擦掌、信誓旦旦;實施的時候,拖拖拉拉、滿是借口,這就是大多數人的現狀。
不是我們的愿望不夠強烈,也不是我們的意志力不足,實在是因為默認的天性太強大。
既想馬上看到成果,又不想過程太艱苦,這都是我們的天性。理智和本能對抗的時候,理智腦還沒啟動,身體就已經做出了本能的選擇。
要想從混沌的思維里跳出來,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提升認知。認知提升了,會更清晰地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并知道該怎么做,這才是覺醒。
元認知,反思是自我改變的開始
我們從《認知覺醒》的開篇就知道了,一個清晰的認知能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那么這個清晰的認知從何而來?
周嶺在徹底覺醒之前,記錄了160天的“每日反思”,對他當天最觸動自己的事情或感悟進行復盤。通過反思,他越來越多地覺知到生活中的很對細節,都可以從小處完善自己。
這個反思暗含了很多底層原理,也是最高級別的認知——元認知。元認知能對自身的“思考過程”進行認知和理解。
反思能幫助我們跳出自我,從大局出發思考問題。并衍生出一個“靈魂伴侶”,時時地檢視自己的言行舉止、思維方式,進而提升我們的自控力和對事物的掌控力。
而且,元認知有被動元認知和主動元認知的區別。
被動元認知只有在遇到問題時,才會啟動;主動元認知則在我們用反思檢視自己的時候,就已經打開了自我成長的通道。
周嶺提出:反觀,是元認知的起點,也是我們主動元認知的開啟時刻。
要想獲取元認知能力,我們不妨從“過去”和自身經歷中學習。
“過去”,可以從書籍中得到。書籍是前人留下的智慧,閱讀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與之對話。學習前人的智慧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廣的全局視角和掌握更深的底層規律。
當我們認知不足的時候,看問題就會顯得膚淺,又容易困在一個狹隘的思維里面,做些慣性選擇。通過廣泛的閱讀學習,當認知達到一個新高度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打開視角,跳出固有思維,也就更能發現自身問題。
我們每個人自身的經歷都是一筆財富,每一條走過的彎路都是對自己最好的反饋。人生沒有白走的路,那些教訓就是下一次的經驗。
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凡事從我們自身開始反省,就能讓我們獲得長足發展。
改變,才是真金白銀
去年10月份,我加入了一個早起打卡群,初衷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整塊的學習時間段。
剛開始的時候,效果并不理想。可能因為我對這塊時間的期待值太高,既想讀書,又想練筆,結果都完成得不好。
后來,我重新訂了計劃,在起床后的頭兩個小時的黃金時段,我用來閱讀,余下的半小時,整理筆記。再用白天的碎片時間將筆記寫出來,并順便練筆。
重新實施后,壓力大減,經過實踐,發現這是我目前比較理想的狀態,也就一直堅持了下來。
有時候,我們的行動力不夠,多半是因為“模糊”。
我知道早起的重要,但是具體要做什么又沒有安排。因為看中這段時間,就想把我認為重要的事情都放在這個時間段完成。
一切都只知道個大概,這對提升行動力來說是致命的。只有把目標細化,具體到細節,行動力才能得到重構。想清楚再做是重點。
認知越清晰,行動越堅定!沒有行動,一切都是空談。
周嶺說:“不發生真正改變的學習,都是無效的學習;真正的成長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變了多少。”
2020年是我的“覺醒元年”,因為《認知覺醒》,我知道了自己困頓的原因,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經過實踐,已有所改變。
我相信,在以后的持續學習中,它還會給予我力量,幫助我獲得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