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薛兆豐經濟學講義》前,要明確經濟學的概念,它是一門以研究陌生人的互動規律為己任的學問,一門研究比較和選擇的學問,研究的是“事與愿違”的規律。
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繞過經濟學花招;幫助我們理解現代社會的運行機制、內在經濟邏輯;幫助我們構筑經濟學思維;幫助我們培養經濟學品味;幫助我們變得理性(把愿望和結果分開)、悅納(探究現象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抱怨指責)和進取。
這里有個很有趣的觀點,即是“經濟學品味”。那么,什么是“經濟學品味”呢?
經濟學品味:權衡一種觀點,尤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觀點,其標準往往不是對或錯,而是高或低、輕或重;看高手過招,辨思想源流,不論你覺得他們的層次如何,你都可以增長見識,增強自信,提高對理論的鑒賞水平。
人類面臨三大基本約束:東西不夠,生命有限,互相依賴,需要協調。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和制度安排,無一不是為了適應這四種基本約束而衍生出來的。
以下是通過閱讀第一章總結出來的精華干貨。
一、真實世界:經濟學的視角
(一)戰俘營里的經濟組織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有交易就有價格,有價格就有價格波動。
有了交易就會產生對貨幣的需求。
只要有貨幣,就會有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現象。
(二)馬糞爭奪戰
鼓勵人們創造財富,社會才會越來越好。
公平背后是效率考量。
公平背后往往是效率的考量,不是單個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體社會長遠發展的效率的考量。公平和效率,往往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三)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
受過好的經濟學訓練的重要標志:能看見那些看不見的東西。
破窗理論:有破壞才有進步,多難興邦,破壞本身就是好的。
看見看不見的東西要考想象力。每當我們做決策的時候,還要充分考慮那些暫時還看不見的,甚至是永遠也看不見的因素。
(四)區分愿望與結果
經濟學研究的是“事與愿違”的規律。
美好的愿望不一定帶來美好的結果。
好人好心不一定干好事。
壞人干壞事的影響其實有限。
政府立法不是解決問題的終點。
人是有能動性的,每個人都有其對策,最后事態的走向會跟我們的想法有很大出入,而正是這些出入(即“事與愿違”),才最有研究價值。
二、人性觀:人是理性和自私的嗎
(一)不確定性、進化與經濟理論
萬物活著看條件,和理性與否無關。
世界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從統計學的觀點看,只要存在不確定性,人們就沒辦法算出所謂的最優解,頂多只有一個最優的規律區間。
經濟學關心的是存活的條件,即在什么情況下,人能夠存活下來,而如果條件發生了改變,人們存活的情況又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適者生存。
(二)亞當·斯密的人性觀
1、亞當·斯密的觀點
第一個觀點:人是自私的。
第二個觀點:人性自私,但兼具同情心和愛心。
第三個觀點:人的同情心是隨著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拉遠而急速減弱的。
2、僅靠愛心不夠,陌生人互助需要市場協調
亞當·斯密的警世恒言:我們的晚餐,并非來自屠戶、釀酒商或面包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
3、人際互動二分法:小圈子靠愛心、講同情,大世界靠市場、講規則
應對人性兩面性的方法;市場經濟的堅實基礎。
(三)鉛筆的故事
市場力量造就鉛筆神話。
市場是讓成千上萬陌生人互相協作的平臺。
有力地闡明了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在沒有強制的情況下合作的可能性——的含義。
(四)商業是最大的慈善
1、行善與商業這兩種模式之間存在本質的區別。
2、四大原因讓行善扶貧難見成效。
(1)缺乏反饋機制
市場:要么買,要么不買,顧客不買,商人就要想對策;
行善:只有你白送,對方肯定有需求,但你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
誰是善于行善的人?沒有標準判斷。
怎樣行善才是有效率的?
(2)委托代理問題
(3)所托非人問題
(4)養懶漢效應
3、商業行為,由于市場機制協調和鼓勵人們分工合作,大幅、持續而高效地改進了人們的福利。
商業從根本上大幅度地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商業是最大的慈善。
三、區別對待:選擇的標準
(一)稀缺
1、經濟學建立在稀缺的基礎上。
稀缺是人類始終面臨的基本約束。
信任也是稀缺的,不是可以隨便建立起來的。
2、造成稀缺的原因:
(1)我們想要的東西別人也想要。
(2)人的需求在不斷變化、不斷升級。
(二)選擇和歧視
1、歧視不可避免
稀缺、選擇、區別對待和歧視這四個概念,其實是一體的,只要有一個就意味著同時有其它三個。
2、歧視與逆向歧視
逆向歧視:為了消除歧視,卻產生了新的歧視。
3、歧視不是問題,如何歧視才是問題
稀缺必然導致歧視,我們不應該問要不要歧視,而是要問應該如何歧視。
(三)凡歧視必得付代價
1、歧視的起源
第一是偏好。
第二是信息不對稱。人們經常以偏概全做判斷,是不得已,因信息費用高。
2、對別人歧視越多,自己代價越大
以偏概全(歧視)能讓我們以最低的成本獲取一些初步的印象。
當我們不需要付出多少代價時,就會縱容自己歧視的習慣;當我們要付出很高代價時,就會節制自己歧視的習慣。
3、市場競爭讓人心胸寬廣
(四)歧視的作用和限制歧視的惡果
1、歧視行為的效率含義
歧視有時候也是非常有建設性的。
現實中的歧視往往都是有原因的。
eg.東南亞華人的歧視故事
2、政府威逼利誘反歧視,可能釀成惡果
eg.美國平權運動,一場反歧視運動。銀行家審慎,不輕易放貸,大多數美國人買不了房。政府威逼利誘雙管齊下,房地產業短期內一片繁榮,最后的結果就是次貸危機。
四、思考總結
我們可以通過銘記一些金句,從而記住這一章的核心內容。
公平和效率,往往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受過好的經濟學訓練的重要標志:能看見那些看不見的東西。
經濟學研究的是“事與愿違”的規律。
經濟學關心的是存活的條件。
人際互動二分法:小圈子靠愛心、講同情,大世界靠市場、講規則。
市場是讓成千上萬陌生人互相協作的平臺。
商業從根本上大幅度地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商業是最大的慈善。
經濟學建立在稀缺的基礎上。
稀缺必然導致歧視,我們不應該問要不要歧視,而是要問應該如何歧視。
對別人歧視越多,自己代價越大。
感慨于市場和商業的力量,市場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它有辦法作用于人們的生活,強制干涉有可能會起反作用。學經濟學的同時,我們還可以思考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們是商品,你如何保證自己具備稀缺性,從而讓雇主對你青睞有加?在你漫長一生中,你如何看見那些看不見的東西,通過超前預判力幫助自己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你還要不要繼續以偏概全、保持刻板印象?在這個誰都無法獨善其身的市場體制內,包容接納或許更有益發展。
本章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