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皇帝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談及的文物,尤其是明確記載了名稱的文物其實并不多啊,也許這些文物就是他用來換錢的東西而已,文化價值他是完全看不到的。
一、可憐的孩子
這個3歲登極,登極后2天慈禧及光緒帝死,就開始在宮里吃娘娘們百家飯的孩子,前半生一直在等待,等待隆裕太后“退位詔”、等待袁士凱、等待黎元洪、等待張勛、等待張作霖、段岐瑞、等待莊士敦、更多的等待日本人的優待條件。
這個殘酷的歷史背景,造成年幼的溥儀無法既像先帝一樣接受帝王教育,又無法像草根王一樣體驗民間疾苦,圍繞在他身邊的多是封建教條及消極等待。
有人可能會問,溥儀的親生父母不管教嗎?
溥儀入宮后,就已經過繼給同治、光緒為子,因此同治、光緒的妻子就是他的母親,實際是隆裕-光緒的皇后為大,隆裕在溥儀8歲時去世。
溥儀回憶說,我有過這么多母親,按說應該幾倍于常人的母愛,可是今天回想起來,他們表現出的母愛,就是每次送菜聽太監們匯報“進得香”。
生母幼蘭可能因溥儀小時候與端康太妃的一句義氣話,受了刺激,2天后自殺,死的時候,大概是溥儀14歲左右,可憐的溥儀,自3歲進宮,到了11歲才認得自己的祖母和母親。
父親載灃,是同治和光緒的兄弟,生育4子7女,溥儀登極后是攝政王。書中描述:
“他和外界接觸不多,除了例行公事的冠蓋交往”。
“我做皇帝,父親做攝政王3年間,我是最后一年才認識自己的父親的”。
“以后他每隔一個月來一次,每次也都不過2分鐘”“他說話很少,除了幾個好、好、好外,別的話很難聽清楚”。
二、細數文物
(一)首先出場的是和氏璧,背景袁世凱自己剛做了皇帝,太妃們燒香拜佛,求大清保佑。原文“儀仗是忙不迭地讓溥倫搬走了,玉璽因為是滿漢合璧的,并不符合袁世凱的要求,倒是一塊沒有拿去”。
按照溥儀的說法,如果此和氏玉就是彼和氏壁的話,那么和氏壁大概率就是一塊美玉,很可能是原石或者簡單加工的原石(壁是古時傳統的成品形態,一般厚度5毫米左右)。
而不是成品玉器,且具備一定的厚度及重量,至少可以被加工成為玉璽,可能有一定的紋飾加工,具備盤玩性。
度娘查《錄異記》中說和氏璧是“藏星之精,墜入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說明原石是白色的,可能在某些角度看是綠色。
可能是綠松石,孔雀石或者綠瑪瑙這類湖北地方玉。綜合看,和氏壁其實是和氏碧才對的。
(二)第二個出場的是《御制題詠董邦達淡月寒林圖》及一個乾隆款瓷瓶。
一九一九年下半年,奉天(奉系首領張作霖)匯來一筆代售皇產莊園的款子,內務府送上2件寶貝答謝。
董邦達淡月寒林圖為七絕句“翛閒澹月滿寒林,林弄清風月弄陰。應為邇來苦炎熱,撰成謀目愛秋心”。1990年,張學良和妻子趙四到舊金山定居,律師通知張學良,其前期于鳳至留下億萬家產給他。
同時,張學良還收到了父親張作霖的大量遺產(張作霖的遺產主要來自溥儀,很大一部分被日本人挖走),其中就包括這幅《御制題詠董邦達淡月寒林圖》,價值數千萬,在宋子文的操作下,張作霖剩余大部分遺產都由張學良繼承了。
臨終之時,張學良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把珍藏的字畫和文史資料,全部捐給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這幅畫是不是至今還在哥大呢?
(三)草圣王羲之父子墨跡《曹娥碑》
《曹娥碑》是王羲之最后一幅小楷書法作品,為紀念孝女曹娥而作,查度娘原文已不存在現存碑刻是仿寫的,仿寫手本收藏于遼寧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
(四)草圣王羲之父子墨跡《二謝帖》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二謝帖》目前收藏于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是王羲之草書法代表作品。
(五)司馬光《資治通鑒》原稿
度娘查目前收藏于國家圖書館。29行465字,是國家一級文物,王敦作亂之事,是草稿有批改痕跡。與其說是原稿,不如說是殘稿,因為僅剩下一卷了,巧的是此稿還留下來范純仁(范仲淹兒子)的唯一墨跡。
此殘稿是不是溥儀所說的原稿,就不得而知了。
(六)宋馬遠、夏圭、馬麟畫的《長江萬里圖》
現在臺北歷史博物管收藏的《長江萬里圖》是張大千先生1968年的作品,前段時間剛好讀完《我心歸處是敦煌》,發現張大千與弟子留駐莫高窟的時間是1941年-1943年,這幅作品是張大千后期的作品了。
馬遠、夏圭、馬麟畫的《長江萬里圖》是宋代作品,網查,夏圭《長江萬里圖》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但愿這幅作品就是溥儀運出去的作品本真啊。
馬遠一家五代都是畫師,其作品沒有找到其他信息了。有人說馬麟實際為李迪,也沒有找到更多信息了。
(六)張擇瑞《清明上河圖》
收藏于故宮博物院,是該院的鎮館之寶。描繪來北宋開封的繁華景象。
(七)溥儀保留在身邊的最后一塊文物
先說答案,乾隆的田黃石印。田黃產于福州市壽山鄉水稻田2米深的沙層里,呈黃色而得名。由于性軟而自古以來,多被文人墨客雕刻成各類印章。
溥儀被趕出宮,貼身攜帶26年,溥儀隨身只攜帶這枚印章,并不僅僅只是天黃的稀有價值,更是其復辟夢想,及對列祖列宗的思念啊!
1950年溥儀將印章獻給國家,現收藏于故宮博物管。
三、其他文物的去向
(一)瞎賣了
書中記載“內務府拿出的金銀制品如果當做藝術品來賣,都是有很高價值的,可是聽說每次都是按重量賣”,金子多得像破爛一樣賣啊。
(二)被兄弟兩個存起來了
把宮里最值錢的字畫和古董,以賞賜溥杰為名,運出宮外,存到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面去。有歐陽詢、趙構、董其昌真跡、送徽宗等人作品。
古版書籍,是把乾清宮西昭仁殿全部宋版明版書的珍本全部拿走了,總共一千多手卷字畫、兩百多種掛軸和冊頁、二百種上下宋版書。
這筆文物大部分最終不知下文,顯示運往天津,賣了幾十件,偽滿成立后,日本軍運到了東北,日本投降后,不知所蹤。不止是心疼,還有悲憤啊!!!
(三)被太監、宮女偷了
遣散太監一段記載:
“乾隆去世后,嘉慶把他的所有珍寶全部封存起來,裝滿了建福宮一帶許多殿堂庫房,我所發現的不過是其中的一庫”。
我還發現很多百寶匣,一個百寶匣中,舉凡字畫、金石、玉器、等等無一不備,一個小型匣子即有幾百種,大型的更有上千種。
接下來一段是關于偷盜的混亂描述了:
“火警還是紫金城外先發現的,東交民巷的意大利消防隊的救火車開到紫荊城叫門,里面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這場大火撲了一夜,結果還是把建福宮一帶燒成焦土,這是清宮里儲藏珍寶最多的地方,究竟在這一把火燒掉多少東西,至今還是一個謎”。
“據說當時只是熔化的金片就撿出一萬七千多兩”。
乾隆、嘉慶在天有靈的話,會不會哭死,想起霖則徐家教,“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
(四)被胡亂抵押了
整頓內務府有一段描述“另一個例子是經過我岳父榮源的抵押,合同規定四十萬元由十六個金鐘(共重十一萬一千四百三十九萬兩)......
只這最后一筆四十萬元抵押來說,就等于是把金寶金冊等十成金的物件當做荒金折賣,其余的則完全白送”。
三、同時期其他文物浩劫
(一)敦煌文物浩劫
敦煌文物從王道士1900年發現藏金洞開始,因為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搶奪各類文物。藏金洞的文物未能得到妥善保管,流散于世界各地,分藏于英、法、日、俄、印、土等十多個國家三十多個博物館、圖書館,僅有少部分保存于國內,這是文化史上一次空前浩劫。
對于這次浩劫,溥儀并未在書中提及,不過羅振玉(清政府學部,也算是溥儀的老師之一)做出了一些貢獻,在他的努力下,甘肅布政史查封了藏金洞,將敦煌遺書悉數送往京師和北京圖書館。
(二)孫殿英盜墓東陵事件
孫殿英流氓軍人出生,1927年受蔣介石改編任四十一軍軍長,1928年,孫殿英用了三個夜晚的時間,把乾隆、慈禧的殉葬財寶,搜羅一空。乾隆、慈禧是清代帝王后中生活最奢靡的。這筆賬該算在國民黨的頭上了。
文章最后用一句話結尾:“沒有一個中國人,能夠笑著走出大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