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晚,我們迎來了中國教師報“課改中國行”2021年寒假小學語文教師公益研修的首直播——《聚焦文言文教學,問道語文要素》。
這場直播是由南門“攀?燈”特級教師工作室聯盟進行的沙龍研討。參與研討的有袁浩、裴海安、潘文彬、李響、劉荃、楊樹亞、金立義6位大伽。本次研討的主題是“文言文教學”,由楊樹亞校長主詩。
劉荃老師針對文言文的編排體系特點,談了四點:1、小學文言文的篇數大幅度提高,由原來的4篇增加到現在的14篇。為什么要增加這么多文言文呢?劉老師認為這不僅僅是要小學生從小繼承中華傳統文化,也是與初中語文教材進行的銜接。2、文言文的難易程度適宜。3、14篇文言文中有12篇敘事,貼合兒童生活,富有趣味性。4、所選文言文的人文價值清晰,主題鮮明。
金立義老師提出了文言文的四個價值所在:增強愛國之情、提升思維品質、塑造人格魅力、培養語文素養。
小學文言文怎么教?有哪些教學策略呢?潘文彬老師和金立義老師指出首先要重視誦讀,讓學生通過朗讀、背誦去理解、感受、親近文言文。第二是想象畫面,使語言文字變得豐富靈動。第三是針對小學文言文敘事性強,可以讓學生演一演。另外要注意文言文教學老師要少講少問,學生要多講多問,老師要特別關注課后習題,根據習題準確把握語文要素。
作為大詩人的李響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場朗讀的盛宴。現場即興進行了誦讀和朗讀,真是余音繞梁。小學生學習課文第一項要求就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何謂“正確”,李老師說針對文言文就是“實詞讀精確,虛詞讀實在”。何謂“流利”,就是要采用各種形式進行朗讀,讀熟、背誦。所謂“有感情”,要求學生讀出情趣,讀出理趣,讀出意趣。
作為語文報社主編的裴海安主編分別從 “課程、課本、課堂”三個角度談了教材的特點。一個主線就是核心素養,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文字、文章發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文化內涵。
最后作為教科書主審的袁浩老師從教材編寫的意圖“立德樹人”“落實核心素養”等方面,高屋建瓴闡述了自己的想法。
本次沙龍研討為小學文言文教學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策略。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要統觀三至六年級所有文言文,把握每冊語文要素,運用恰當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熱愛文言文,熱愛中華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在小學生心中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