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系是我們每一個人所要面對的非常重要的人生課題,但是通常我們都很難處理得恰如其分。
今天講講著名的心理咨詢師胡慎之老師的新書《恰如其分的孤獨》。
什么是“恰如其分的孤獨”?
可以理解為“一切剛剛好”。我們有的時候會說,此時此地,那種感覺就是剛剛好。這有點像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小確幸,其實就是那種剛剛好的感覺。
比如說一群朋友一起吃飯,你正好進去的那一刻,大家也剛好到達,那種感覺挺好的,因為等人很難受,被人等也很難受。另外還有睡覺的例子,有些人說自己的睡眠太少,但是能夠睡到自然醒,那一刻也是剛剛好。
孤獨這件事也可以做到剛剛好?
在網上能看到很多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他們都會有這種孤獨感。為什么認識很多人,但還是感到很孤獨?
“認識很多人”或者“我們被很多人認識”,其實對于我們而言并不是特別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是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夠跟我們真正地同頻,或者說能夠去完整地傾聽我們。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是去參加一個聚會,在聚會中我們都會有人設;但是在最親近的朋友那里,我們卻不需要人設,甚至粗口也都可以被接受。
因為我們與朋友間的關系建立得更緊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更親密一些。你認識很多人,并不代表著與很多人有比較親密的連接,它更多的可能是出于社交需求。又或者是,有一些事情是你不能跟任何人說的。
所以你去參加一個聚會,雖然那里有很多熟人,但是他們聊的東西與你現在的心情等各方面是沒有關聯的,那一刻你反而會更孤獨。
這就有點像你參加完聚會后,走在馬路上,蕭瑟的風一吹,你會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剛剛還是熱鬧非凡,但是在這一刻,你就在這片夜空下的街道上是獨自一人了。
孤獨分成了哪三種類型?
分別是自我封閉性孤獨、被動孤獨和主動孤獨。這要怎么去理解呢?
1.第一種叫自我封閉性孤獨
我們可以這樣來看,自我封閉性孤獨就是這個世界上除我之外沒有任何人了,這是一種極致的自戀狀態。也就是說,我與任何人都沒有建立任何連接,我對別人都不感興趣。
這種極致的自戀并不只是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有些人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這也是一種極致的自戀;或者有些人覺得自己是命運最悲慘的人,這也是一種極致的自戀。
所以自戀不等于自大?不是。我們經常說的自戀,好像是把自己想象得特別美好。不是這樣的,有一種自戀叫否定式的自戀,就是認為我是世界上最痛苦的受害者,這也是一種極致的自戀。東方不敗當然是一個極致的自戀者。
自我封閉就是,外界任何的信息與我都是沒有交互的。比如這個時候,一個攝影師提醒你:“這件衣服這里需要調整一下。”你會整理一下這件衣服。但是當你進入到自我封閉的狀態時,他提醒你整理下這件衣服,你會說:“啥?!”
聽不見了,任何東西都聽不見了。這種自我封閉屬于比較極致的狀態。有一些人說的“眾人皆醉我獨醒”,也是這樣的狀態。包括蘇格拉底,他之所以會死掉也是如此,其實他是可以不死的。
他有獲救的機會。別人也并沒有一定要讓他死,有的人說蘇格拉底是“找死”。但是他認同了自己的信念,就是這樣。這樣的人屬于一種類似于自我封閉式的。
2.第二種叫被動孤獨
被動孤獨就是感覺到自己被邊緣化,有點類似于被所有的人排斥,覺得沒有人喜歡我。
你想要加入進去。這跟前一種人的區別就是前一種人根本不想加入,而這種人是想要加入,但是融入不進去。
對,這樣的人會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喜歡自己。就像你走進一場聚會,你會發現自己一直在整理衣服,一直在關注自己的表現。別人跟你打個招呼,你可能會覺得別人在看你的笑話。假裝看手機。
比如,晚會上看到一個女孩子,其實我很心儀她,很想去邀請她,但是我又糾結萬一被拒絕怎么辦,所以我糾結了兩個小時,那兩個小時里我感到特別孤獨。那最后舞會都散場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總是在揣測所有人對我們的看法,別人是如何看待我們的。其實那一刻我很孤獨,而且這種想法我沒辦法跟他人說。這種就叫被動孤獨。
03.第三種叫主動孤獨
主動孤獨,比如我們經常聽到,有一些男人認為只有在地下車庫抽煙或者聽音樂的那幾分鐘是屬于自己的。回到家以后不上樓。
因為這是在平衡自己的感覺,有一些人每天都會花一點時間讓自己可以獨處。
這種情況是一個主動選擇放空的過程。所以我們常說一個真正成熟的人,其實他會主動選擇獨處一會兒。那像梭羅選擇去瓦爾登湖邊住兩年,這是不是一個主動孤獨的狀態?這是主動孤獨的狀態。
這是一個很健康的狀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你與自己待在一起”。恰如其分的孤獨,便是我們真正地能夠和自己的內心待在一起的那種感覺。可能在別人看來我是一個孤獨的存在,但是對于我自己來講,這是一種封印內心的感覺。
就像一個媽媽,她每天都在照顧自己的孩子,但她還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有自己的愛好,那么她可以獨自聽五分鐘音樂,或者當孩子在身邊時,可以跟孩子說“孩子,你去做自己的作業”或者說“你玩一會兒,媽媽想一個人待會兒”。
但這里的“待會兒”不是覺得很痛苦,必須回避一下孩子,而是“我覺得這是我的權利,這是我關照自己的很重要的一種方式,哪怕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與我深度地連接,但我還是希望能跟自己待一會兒”的那種感覺。
所以,我們經常說的正念、冥想,讓一些念頭來就來、去就去,這種狀態其實就是主動孤獨的狀態。
為什么犧牲這么多,依然不被認同?
這也是很扎心的一句話。這句話是不是在講那些想要融入對方的人?對。在我們的文化中,犧牲自己滿足他人是一種付出,是一種向別人提供價值和貢獻的方式。
但是,我們有時犧牲了那么多,發現對方并不認同。什么叫并不認同呢?比如說,有很多媽媽經常會把自己的業余時間、愛好全都犧牲了,去照顧孩子。但是有可能你所認為的犧牲,在孩子看來反而是一種壓力。
有一個來訪者告訴我,小時候吃飯對他來說是最痛苦的事情。他描述的場景是怎樣的呢?他騎著一個木馬,搖一下,他奶奶就給他塞一勺飯,搖一下,塞一勺飯。奶奶花了很多的時間喂飯,但他又不太喜歡吃飯,總是在抗拒。奶奶花了那么長時間喂飯,在她看來,這碗飯被吃掉是結果,孩子的饑飽并不是結果。
吃沒吃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的這個任務完成了,這碗飯喂完了。
所以,有時我們犧牲自己,其實就是我們所說“自我感動”的行為藝術,我們只是為了感動自己。
有時候家長花那么長時間陪孩子做作業,會跟孩子說:“你看,媽媽犧牲了工作,犧牲了所有的東西。”
但實際上,我們反思下自己的行為:我們在工作中真的享受嗎?或者說,我們在社交中是享受的嗎?其實有的時候,這三個小時即使不跟孩子待在一起,你可能也是很虛空的。
在這本書中,就是想剝開人們內心當中真正的、原始的想法。我們嘗試去看到真實的存在的狀態。
“自我犧牲的關系中沒有合作”“自我犧牲的人不承認自己獲益”“自我犧牲是自戀者的游戲”,這些話都好扎心。因為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你看我對你付出了這么多”“我對這個家庭付出了這么多,我都是為了誰啊”,但實際上,這些人并不承認自己也從中獲益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本書的評論區中,有人留言說:“這個人說的就是我媽媽。”他說:“我跟我爸在家里的時候,我媽很勤勞,每天把家里邊打掃得干干凈凈,她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打掃。但她打掃的時候有一個特點,好像我們不在家的時候她就不打掃。
我們在家的時候,我們坐在沙發上,她就打掃沙發旁邊;然后我待在客廳,她就打掃客廳;我走到餐桌那邊,她就來打掃餐桌邊。反正就是永遠要讓我們提起腳趕緊離開,好像我們在哪里,她就打掃哪里。”
他不明白媽媽為什么要這樣,我對他說:“你有沒有想過去夸一下你媽媽的這個行為,去肯定一下媽媽的辛苦?”
她得不到肯定和認同。他說:“我媽做家務時總是罵罵咧咧。”那他有沒有去肯定一下她的罵罵咧咧?比如,媽媽會說:“你看看,一天到晚把家里弄得很亂。”過去講有個詞叫“摔碟子打碗”,稀里嘩啦,發著一股邪火。
媽媽要的肯定是什么呢?“媽媽有你真好,要是沒有你的話就麻煩了。”你說這么一句話可能就好了。她就滿足了,這是她想要的東西。
這說明對你來說她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她希望自己的貢獻能被你肯定。但我們往往不去肯定別人的貢獻,而是否定別人的貢獻。像我們小的時候,我們會被否定自己的貢獻。
很多家長認為:一個孩子,你只要學習就可以了,家里的事什么都不用管,家里哪怕再窮也跟你無關,家里的任何事情都不要染指。這個孩子被剝奪的結果是,孩子會覺得“我是個廢物”,如果學習還不好的話,就會覺得自己是廢物中的廢物、廢物中的戰斗機。
那對于父母有什么影響呢?父母會覺得在犧牲自己,成全自己的孩子,認為“你看我們多寵愛他,我們很愛這個孩子,什么都不用他做”。但是你要知道,這創造的是一個人為的環境,它與真實的社會格格不入。
所以這種自我感動有時候挺可怕的,自我感動如果變成病態的話是很嚇人的。
自我感動要犧牲別人的利益來成全自己,這是一種極度自私的行為。
但這樣說的話,那些聽到的人可能會更傷心:“我付出了這么多,你還說我極度自私。”
一個心理咨詢師,能看到人性中間有最美好的部分,也有一直藏在暗處的那個部分,我們只是把它弄出來看看,讓它見見光。也不去評判好壞,就只是讓它見見光,讓大家能對自己有一個完整的了解。
一個成熟的人,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接納。不管我身上有什么,我都不將它看作優點或缺點,這只是我的特質。
我可以犯錯,我也有糾正自己錯誤的義務,或者說我是需要糾錯的。這跟我們(在做錯事后)要向別人道歉是一樣的道理,因為如果我不小心侵犯了你的利益,道歉是最基本的、表達人與人之間尊重的行為。
不恰如其分的孤獨,可能就會讓我們自怨自艾,其實就是這樣的。
為什么這本書要先從和自己的關系談起?
如果要尋找恰如其分的這種感覺,那一定是一個度的問題。掌握這個度的人會覺得很容易,不會掌握這個度的人會覺得怎么做都不對,所以首先得從和個人的關系談起。
從個人的關系談起,這樣寫和作者自己的經歷是有關系的。他在成長的過程中也經歷了很多事,所以對待自己的方式其實挺分裂的。為什么分裂呢?因為他是家里的長子長孫,所以他的出生是家族中所有人期待的。
但是另一方面,家人對待他的方式令他覺得自己很糟糕,因為他們對他非常嚴厲和苛刻。所以一方面,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受歡迎的人,但另一方面,感覺自己是被所有人嫌棄的人。這種感覺,很分裂,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個好人還是壞人。
這就是兩極化,我們叫分裂。所以有的時候做了一件事,做得還不錯,會覺得自己很厲害。但是當做了一件事情,哪怕有一點瑕疵,就覺得自己很糟糕。從自大到自卑。
作者說:所以我對待自己,一方面有的時候我會很自戀,但另一方面就會很自責,這種跟自己關系的兩極化,會讓自己非常痛苦。所以在二十多年前,我年輕的時候得了抑郁癥,而且差點毀掉自己。很多時候,我做事情時就會發現,自己在一邊創造一邊毀滅。生和死,這是個問題。
作者學心理學有一部分原因也是為了自救。
作者說:與自己的關系,往往也會影響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我覺得自己能力很強,身上有一些資源的時候,就發現很多朋友對我很好。其實不是朋友對我很好,而是我會更愿意去跟他們建立連接。
但當我覺得我自己很糟糕的時候,我會把自己一個人封閉起來,好像切斷了所有的聯系。那種感覺就會影響我跟他人的關系。我把自己封閉起來了以后,還責怪別人都是很勢利的小人,他們只會見人下菜碟,只要你混得不好,他們不會來關心你,他們就是酒肉朋友。
這其實就是告訴大家,有時候我們認為是外部世界的問題,其實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和投射。
在關系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我們跟自己的關系。其實從小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影響著我們對自己的關系。父母如何對待我,我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同時用這樣的方式對待這個世界。所以,我和自己的關系是很重要的,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我們經常說,原生家庭會影響現在的我,現在的我會影響我的人際關系,也會影響我和自己的關系。
自我模式的四個類型
書中把自我模式分成了四個類型,橫軸是對方的地位,縱軸是我的地位。
1.疏離模式
我的地位低,對方的地位也低,這個叫作疏離模式,就是我跟誰都不交往。就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會關心我。我也不重要。別人對我來說也只是螻蟻。
2.權力模式
我的地位高,別人的地位低,這個叫作控制模式,也就是權力模式。你們都是我的兵,你們都得聽我的。這個世界應該圍著我轉。
3.順從模式
對方的地位高,自己的地位低,叫順從模式。就是我是跟班的,整天仰人鼻息地生活,生怕得罪所有人。我們也可以稱之為依賴模式。在這個過程中間更多的是,離開你我是活不了的,一切我都要聽你的話。
4.成全模式
別人很重要,自己也很重要,這個叫作成全模式,也就是合作模式。阿德勒說的命運共同體,其實就是一種成全模式。
想要成全模式,怎么做到呢?
經常說這個模式,在我們小的時候,幼兒園老師都已經教過我們了,我們的父母也一直在教我們。只是很多時候我們的父母自己都做不到,道理他們都明白,只是做不到。
首先我們要分清楚這是誰的事。我們經常有一種糨糊模式,就是你的事、我的事分不清楚,我的情緒、你的情緒也無法分得很清楚。所以,有的家長會覺得“你是我的孩子,我把一切都犧牲給你了,我生氣是因為你”。“你惹我生氣了”,這句話其實是不成立的。
因為你的這個行為激發了我內在情緒反應的模式,所以我生氣了。生氣是保護我自己的一種方式,這是一種防御方式,生氣讓我們感覺到有力量。
然后生氣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我們似乎多了一個攻擊對方的理由。這有點像我們年輕的時候跟別人打架,我們不會主動去跟別人打架,但是如果別人先動手,我一下子就把自己動手的理由合理化了,我就可以跟他打架了,就是這個意思。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在把自己的情緒合理化。“你惹我生氣了”,這是最簡單的嬰兒的模式。“我的一切痛苦都是來自媽媽”,這是嬰兒的反應。
很多人一輩子到最后都是在這個模式里。到80歲可能都是這個樣子。我們在某一個點因為緣分遇到了,正好去重新厘清自己。我們剛剛說的成全模式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如何合作,或者說如何建立命運共同體。
那么第二點就是,我們要能夠真正地看到別人對我們的貢獻,還要去肯定這種貢獻,這是很重要的。
最后一點,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我接納的概念:我就是這樣一個人,我可以按照我自己的愿望目標去成為這樣的人,但同時我不能去否定自己。就像我一樣,要么覺得自己很糟,要么覺得自己很好,不能這樣,要接納我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人。
這三點其實在你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家長就教過你了,比如說,如果別人幫你,你要說“謝謝你”。這是肯定別人的貢獻。
如果說你覺得你在一些方面侵犯了別人,要說對不起;損害了別人的利益,也要說對不起。一個會說對不起的人,是一個自我接納感比較強的人。你會發現有一些人在生活中永遠不說對不起,特別是在親密關系中。
舉個例子,咱們現在整天刷短視頻,經常看到高鐵上發生很多矛盾。這個人坐了別人的座,按理說“我來了,你讓開”,就這么簡單,你說一句對不起,就可以走了。但很多人不是這樣處理的,一旦有人說他坐錯座了,他會說:“我就坐這兒不走,怎么著,你叫警察啊。”然后跟警察對著干。這就是典型的對不起說不出口。
這是典型的我們所說偏執型自戀的一種狀態,叫全能自戀感。
“我是世界的中心,我坐在這里,你怎么可以說我弄錯了呢?我是不會錯的。”這就是全能自戀的人。這是因為他特別自卑。他特別自卑,所以他絕對不能夠允許自己在公眾面前有一點點丟臉。
因為羞恥對他來說是世界上最痛苦的感覺。自戀損傷引起的羞恥感是很多人無法承受的。
他的自我很弱,他的自戀像一個肥皂泡,他被包裹得五彩斑斕,如果你打破這個肥皂泡,里邊什么都沒有了,他是要跟你拼命的,因為你決定了他的生死。如果是生死的話,那肯定要跟你拼命的,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經常說,在親密關系中說對不起,并不是說明我錯了。我們在意關系,所以我才說對不起,而不是說我錯了。
一個成熟的人,一個能自我接納的人,有著比較高的自尊水平的人,才能夠坦然地說出對不起。
所以我們說自己尊重自己,就是自尊的概念。很多人理解的自尊心很強,其實不是真正的自尊。
我們經常說的自尊心很強,是一說他什么他就馬上暴怒,那不叫自尊心很強,那是極度自卑的狀態。
那是自尊水平低,但是被我們俗話說成自尊心強,其實不是。
自尊心或者自尊的含義,就是我能夠完整地接納自己。
但是關于自我接納,經常會觀察到出現一些偏差。一說自我接納,有人就說“我就這樣”,他就不動了,他堅定地不改,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但這其實并不是自我接納?這里面好復雜。
這不是自我接納。“我就是一個普通人”和“我就是這樣”,是兩個概念。因為你要知道,人是會成長的,這樣的態度等于剝奪了自己的機會,否認了自己有成長的可能。
而且人都是可以犯錯的,我們確實有犯錯的權利,但也有糾正錯誤的義務。我們常說,在人際關系中,你只有變成什么樣的人,才能夠建立什么樣的人際關系。你不可能就像一個嬰兒一樣,一動不動,就等著別人來滿足你,這不叫自我接納,這是逼別人來接納你。
“我就這樣,愛咋咋地”,看上去像個悲壯的英雄,但其實就是一個嬰兒的狀態。因為他已經切斷了跟所有人的關系,而且這種關系不是對等的,不再是我們所說的互惠的關系了。
所以,如果想要實現相互成全的自我模式,就需要三步。首先分清楚這是自己的事,那是別人的事,要有界限感。第二步是要能夠自我接納。自我接納不意味著自己不變,而是允許自己犯錯,但是承擔改變的義務。然后第三個呢?就是尊重,懂得尊重他人,然后承認他人的貢獻。
但是為什么現在很多人不愿意說謝謝呢?因為我們在很小的時候,經常被父母逼著去說謝謝,被逼煩了,就偏不這樣。比如,爸爸媽媽給你一個東西,然后就說:“你為什么不謝謝爸爸媽媽?”似乎你不說謝謝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我們小時候的成長邏輯是,爸爸媽媽說我是個寶寶,我就是個寶寶;爸爸媽媽說我是個垃圾,我就是個垃圾;爸爸媽媽一直覺得我是個負擔,我就是個負擔。他們不是直接說“你就是個負擔”,而是說“你看,我們犧牲了很多,然后滿足了你”,這會讓孩子覺得“我就是個負擔”。
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怎樣怎樣。這就是累贅感,我們自己會感受到自己是一個負擔。還有些父母會說:“你看我們家里所有的資源全都傾向于你。”我們還經常對一個小孩子說:“你什么都不用管。”
這就是個負擔。所以經常勸大家對孩子要有禮貌。大家覺得在家里說這個詞很奇怪,為什么要對孩子有禮貌?就是要對孩子有禮貌,我們很多家長在家里邊跟孩子說話的時候,毫無社交負擔。愛怎么說就怎么說。他沒有邊界感,不會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來尊重。
孩子需要的是被當作一個人來對待,而不是被當作一個東西,寶貝也不行。不是寶貝,不是垃圾,也不是負擔。
你要知道一個孩子,如果都二十多歲了,還被爸爸媽媽稱為寶寶,那對孩子來說是很羞恥的事情。但是很多父母,還是把這個二十歲的孩子當成三歲、五歲的孩子來對待。這個孩子在爸媽的心目中,永遠是個還沒長大的孩子。因為在那一刻,也許媽媽感覺到跟孩子的這種接觸、互動是讓她最滿意的。
她能找回那種感覺。媽媽舍不得告別,舍不得跟過去告別。
所以這個孩子有沒有變化,她沒辦法區分開。我們所說的物化和工具化,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受到的一種對待方式。
以上講了“你要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關系”,然后還要“處理好自己跟別人的關系”,比如說和他人關系當中的忽視問題。有很多人之所以感到孤獨,或者遭受被動孤獨,就是因為總是被忽視。
什么樣的人容易被忽視呢?
為什么獨生子女跟外界的關系反而很冷漠呢?照理說他們應該是被寵愛長大的。比如,以前的多子女家庭中,有一些孩子是會被忽視的,老大有老大的性格,老二有老二的性格,家里還有個“壞老三”。
那現在家庭的忽視又是什么呢?以前還會有遺棄的事情發生,比如說家里孩子多就“送人”了。但現在的孩子還是會有一種被遺棄和忽視的感覺。這種忽視就是我們的感受不被承認,或者說沒被真正地看見。
就像我在考試的時候,有一些擔心和害怕,但是我表現出來的不是這些,我表現出來的是對考試的抗拒。父母看到的是你對考試的抗拒,他們無法看到你面對考試時的無助和害怕。
就像有的孩子學鋼琴,因為他媽媽在小的時候也被爸媽逼著學鋼琴,鋼琴彈得還不錯,所以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鋼琴。而且孩子確實在那個時候有一點點興趣,因為孩子對很多新奇的東西都有興趣。
孩子彈了幾下鋼琴,感覺還可以,然后媽媽就開始讓他學。后來孩子花了幾年時間學鋼琴,學到什么程度呢?讓他彈鋼琴,就像是要他上刑場,他每彈一次就要看一下表,因為說好了要練琴半個小時。
他每一次到老師那兒去上課,都是頭疼腦熱,反正狀況百出。這個時候,他的媽媽肯定很生氣。在這個孩子內心中,已經被彈鋼琴這件事情折磨得太痛苦了。而且媽媽還擔心,如果現在放棄一個東西,長大以后什么東西他都會放棄,我們經常會這樣想。
兒時偷針,然后長大會如何之類的,這叫災難化的想象,很多焦慮的父母經常會這樣想。
看到這個過程,然后對孩子說:“我感受到了你的痛苦,你就像被逼著、摁著頭喝水的牛一樣。”他說:“是的,其實我更喜歡踢足球。”然后我們就開了個家庭會議商量,決定與其讓他年紀輕輕被人為地逼迫去做痛苦的事情,還是算了。
所以,我們討論他放棄這件事情后應該做些什么,他怎么看待其他事情。跟他討論以后,我們決定讓他把鋼琴當成他的一個愛好,想彈就彈,不想彈就不彈了。這件事情過后,他能感覺到被我們尊重,我們是理解他的。所以被忽視是什么?被忽視是別人只關注到你的表現,而無法真正地理解你的感受,這是被忽視的感覺。
忽視有三類:一個叫需求忽視,一個叫情感忽視,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叫價值忽視。
“你為這個家做了什么貢獻?”我們小時候經常會被父母罵這一句話。一個小孩子想幫爸爸媽媽收拾一下屋子,就去整理垃圾,然后拎著垃圾袋往外跑。這個時候垃圾袋散了,垃圾掉了一地。
爸媽就會說:“叫你不要弄嘛,弄這個東西干嗎,你不是給我們添麻煩嗎?”然后這個小孩子一下子就會很委屈,但是他不會說出來。他其實就是想為家里做點貢獻,因為對別人有貢獻是我們活著的一個很重要的價值感。
價值感和需求感,這是很重要的。需求忽視的話就更好理解了,有一些人的需求忽視是小時候想買一雙鞋,父母說:“怎么又要買鞋了?”這叫需求忽視。
現在孩子的一種需求忽視是什么呢?有個小女孩想吃冰激凌,然后媽媽說給她買草莓味的。小女孩說自己想吃香草味的,媽媽說:“你一直喜歡吃草莓味的,不喜歡香草味的。”“我想吃香草味的。”“你買香草味的一定浪費,因為你喜歡吃草莓味的。”
孩子的真實需求被忽視了,雖然得到了冰激凌,但那個孩子已經很郁悶了。因為自己的主張是要被修改和加工的,是沒辦法得到真正積極的回應的。
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是不是孩子要什么都得給?其實不是,孩子要的只是對他這個需求的確認。“我知道你現在需要一雙鞋,我能夠理解你想要一雙鞋,咱們家現在錢不夠,所以等咱們攢夠了錢,媽媽幫你買。”這樣說就太棒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討好型的狀態?
討好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迎合,就是我們把自己當成工具,聽話的孩子就是個工具。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聽話,其實這是在培養一個稱手的工具。還有一種討好是什么呢?我要你對我好,這也叫討好。一種是把自己當工具,一種是把對方當工具。
這都叫討好。所以有時候的討好,我們稱之為順從還更好理解一些。但這種討好是我要你對我好,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們覺得自己特別厲害。厲害到什么樣子呢?厲害到我可以去管理別人對待我的方式。很在意別人的評價,其實就是討好。操控,用這種方式在操控著一個在上位的人。
你看上去好像在操控上位的人,以為自己是在做上帝的事情。一個在意別人評價、在意別人感受的人,可能也是一個極度自戀的人。
有一句話叫“討好的關系中沒有絕對的獲益者”。雙方如果享受這個狀態就都不獲益。
因為我們經常覺得討好別人,就是要犧牲掉自己的利益,包括自己的感受,然后仰視別人。但是你要知道,你這樣討好別人是你的生存策略,并不意味著別人得到好處了。
相反地,這對別人可能是一種壓力,會給別人一種“你要對我好”的壓力。這樣的話,對方自己的意愿就沒有了。這種關系的話,我們認為其實沒有我和你的區分了。甚至于它里邊沒有分化的關系。我們所說的討好,就是要求別人對我好。
我們前面講了孤獨很難恰如其分,不夠恰如其分的孤獨會帶來很多痛苦,而要想獲得恰如其分的孤獨,首先要厘清和自己的關系。厘清了和自己的關系,才能夠處理和他人的關系。我們現在講到處理和他人關系當中的討好的問題。還有一種和他人關系中常見的情況,叫作討厭。有這樣的人,他天天討厭別人。
討厭別人意味著我們變成了這個世界的規則的制定者,我們擁有了評點江山的權力。而且另一方面,討厭這種行為的背后是我在切斷與所有人的連接,因為我會覺得所有人與我的連接,對我來說是一種壓力和負擔。
為什么會有很多人莫名其妙地討厭一個陌生人?
我們常說,嫌貨才是買貨人。你是一個陌生人,他莫名其妙地討厭你,其實這是一種連接。
所以之前連討厭都不討厭,是完全不認識,現在認識了,有點討厭了。這說明他跟你有情感連接了,你能夠激發起別人的情感反應。有時候,一些人內心無法真正地享受美好的東西,他需要達成一種平衡。有一種討厭源于我們欲罷不能的喜歡,就是這種情況。
第四種和他人的關系叫嫉妒。我們老講羨慕嫉妒恨,好像把這幾種情況連在一塊兒了。嫉妒我們稱之為欣賞不能。
我們欣賞一個人的感覺是什么樣的呢?我要變得跟他一樣,他挺好,我想跟他一樣,這叫欣賞。
那嫉妒是什么呢?我很糟,我要讓他變得比我更糟,這叫嫉妒。所以,嫉妒會有恨意。嫉妒會促使人去做一些事情,讓別人從那個位置上面掉下來,或者說把別人摁到泥里邊。我很糟,我要讓你變得比我更糟。
在某些人眼里,世界上沒有一個好人;在某些人眼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比我厲害。如果有,那個人一定是道德上有問題。這就是所謂的欣賞不能。
在極度自戀的人看來,不可能有一個人是讓自己欣賞的。或者,哪怕欣賞,那也只是把對方當作一件稱手的工具。
我最近欣賞你,是因為你對我有用,過一段時間這個工具不稱手了,我就開始打壓你。
很簡單。一個孩子考了100分,媽媽說:“寶貝你好聰明,媽媽很開心。”他考了90分,媽媽說:“你怎么回事?”你覺得這個孩子是被欣賞的嗎?這個媽媽真的欣賞自己的孩子嗎?考100分的孩子才被欣賞,才被夸獎。
他是個工具。那些所謂欣賞不能的人,再往前倒,就是因為小時候也是被這樣養大的,他沒有被當作一個人來對待。這是很重要的原因。
所以我們說,如果我不斷地評價自己、批判自己,其實就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工具來看待。這個世界上只有我是對的,其他的人都是錯的,這叫偏執狂。
對方是偏執狂的話,如果你說他是錯的,他可是要跟你拼命的,他最怕的就是你讓他看到他身上不能的地方,那是很糟糕的。
佛教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就是你要能夠跟別人共同歡喜,別人做得好的地方,你能夠隨喜贊嘆。隨喜贊嘆其實就是一種能欣賞的狀態。
以前談嫉妒,就說你要承認你有嫉妒心。我們說人會有貪嗔癡慢疑,還有嫉妒心。只有在信任的狀態里,我們才能夠去表達,在一種安全的環境里才能去表達自己的這種感覺。
那為什么不能把嫉妒換成欣賞呢,說“我欣賞你文章寫得好”或者“我欣賞你會說話”?
當我們的這些心理狀態能夠被看見、被自己接納的時候,才有可能變成欣賞。我對自己是自我接納的,我對他人也才會接納。正如我是一個可以犯錯的人,我是一個普通人,我才能夠去真正地接受別人。
先承認自己的嫉妒,才能夠走向欣賞。你要去完整地接納自己的這些方面。有可能這些話說出來了以后,才慢慢地變成欣賞,在之前心中就是有一些嫉妒的。
我們的痛苦在于,我永遠要去做一個完美的人,如果不完美的話,我就是個壞人。有很多人的焦慮就是這樣,有很多人覺得自己只有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完美的人才有價值。有一些人認為自己只有表現出別人期待的完美的樣子,才會被別人接受和喜歡。
當他用這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時候,他也會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外部世界,所以他會要求你們都不能出錯,你們出錯他就“吃瓜”,然后就會開始罵。把這個稱為惡意。
所以,我們經常說保持善意。善意,或者至善,其實更多的是自我接納,接受自己就是一個平常的人。
這一段應該叫作鍵盤俠心理大揭秘。鍵盤俠的這種心理是怎么來的?原來是過度苛刻地要求自己。無法做到自我接納。如果我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那我絕對見不得別人是好的。
怎樣去尋找真正恰如其分的孤獨呢?
有些人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來問我:“你覺得怎么辦?”只要遇到一些問題就來問怎么辦,馬上要想怎么辦。但是我說,有時候我更希望我們自己問自己:我怎么了?從心理學的冰山理論來看,
我們要看到自己的情緒背后是感受,感受的背后是渴望。
如果我們可以看到渴望這一層的話,那么有一些東西就好理解多了。
有些人在人際關系中能感覺到被懂得,一下子就說:“你怎么這么懂我!”其實對方不是懂你,只是從你的情緒出發,看到了感受背后的渴望而已。
舉個例子,如何解決人際關系沖突?我經常說的兩個詞,第一個是體驗,第二個是事實。當我們成年了以后,我們有選擇自己命運的權利,決定自己往哪里走。在當下這一刻,你要做一個決定,決定自己是否要成為一個這樣的人,還是說你要一直追求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就是“我要走向哪里”的選擇。
作者說: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嫉妒心最強,而我之所以成為現在這樣,是因為我對自己不苛刻了,我開始可以去接受自己了。比如說我做了一件事情,在別人來看是個錯誤,在我以前的認知判斷里它也是個錯誤,但是在這一刻我不再把它當成一個錯誤。
我二十多年以前的錯誤,現在看來只是我的一個經歷而已。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們就接納了自己的那個部分,而且接受自己只是個普通人。我經常說我能夠活到今天也是個奇跡,這也是我對自己的一種接納,而不是去批判我自己之前的那些錯誤。
我經常會聽到別人說:“這種感覺我也有。”你會發現在人群中間,懂你和彼此懂得的人越來越多了,能夠互相理解的人越來越多了。當我們去了解了自己,我們才能理解,也因為理解而和解。我們現在經常說到與自己和解。
但是了解和理解很重要,最需要理解的是我們自己。
你是否總是沉迷于社交媒體?
你是否難以接受別人對你的贊美?
你是否總喜歡戴著“面具”,不敢向他人展示自己真實的一面?
你是否很在意他人的否定或批評?
你是否總喜歡把自己和別人進行比較?
你是否不敢進入一段深度的親密關系中?
你是否經常自我憐憫或者自我同情?
你是否害怕擁有遠大的夢想?
你是否總喜歡自我責備?
你是否總對周圍的環境充滿抱怨?
這幾乎是套自測題,你做完了以后就會知道自己的自我接納程度。
社交的五個原則
如果我們想要獲得恰如其分的孤獨,首先得有恰如其分的自尊,然后你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跟他人的關系。那么,你在社交中可以遵循以下五個原則。
第一個叫作“做一個愿意為他人鼓掌的人”。這很重要,其實就是我們說的欣賞別人,隨喜贊嘆。
當你學會隨喜贊嘆了以后,你的內心也會變得干凈,變得健康了,或者你能夠看到很多美好的東西。變得更善良了,與人為善,與己為善。只有善意地對待這個世界,我們才會隨喜。
第二個叫作“尊重自己,同時尊重他人”。
有三件事情屬于底線。
第一條底線就是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就是接受別人是完整的人,也接受你自己是個完整的人。
第二個底線就是我們所說的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這是給你自己的情緒、事情劃定一個邊界。有的時候他的書包沒整理好,有些人就會不斷地去幫他整理書包,因此他永遠都不會有整理書包的能力,這叫侵入。很多人說“這是我對孩子的愛”,還有些人說這叫溺愛,但不管怎么樣,其實這叫侵入。你否定了他自己的能力,默認他就是個廢物,連書包都整理不好。所以誰的事情誰負責,要讓他知道人與人之間是有邊界的。
第三個底線,不要撒謊,其實這是一個真誠的問題。因為我們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自我欺騙。有時候我們所有的自我感動,都是自己在欺騙自己。
恰如其分的孤獨,更多的是你需要有一些勇氣。這是你的英雄之旅,當你去體驗這種恰如其分的孤獨,你首先是個英雄。英雄是什么?英雄可以直面慘淡的人生,直面自己很多的東西,這是需要勇氣的。
羅曼·羅蘭說的就是一種英雄主義。“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所以,這本書講的我們不能說是真相吧,更多的是換個角度看看,有可能確實是這樣的。
第三個原則叫“要有循序漸進的分寸感”。
人跟人之間是需要有邊界的,你知道有些事你管不了,你也不應該管。
第四個叫作“向對方表達善意”。
表達善意意味著我愿意接納你,我想跟你有更多的交流、交往和合作。但是我們不是跟所有人都能有進一步的交往、交流和合作,那想要拒絕怎么辦?拒絕也沒關系。表達善意的同時,也可以拒絕。當然,拒絕有的時候也是一種善意。
第五個叫作“遵循價值交換原則”
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不管是親密關系,還是其他的人際關系,我們說合作中要承認他人的貢獻,這個很重要。這能夠體現人的價值,所謂的自我價值,就是對別人有貢獻。
并不是功利主義。這句話會讓人產生誤解,把遵循價值交換原則理解成你給我做什么,我給你做什么。其實不是這樣的。比如說你照顧孩子時,孩子說:“媽媽,謝謝你。”你應該告訴他:“照顧你我也很開心。”這就是價值交換原則。
這五條建議濃縮到最后,讀完這本書之后,大家可以試一下。當然,你想一下子都做到沒那么容易,要做到的可能是先從與自我、與他人的關系開始改變。恰如其分的孤獨就是不會一個人離群索居,但是也不會害怕自己被別人拋棄,可以享受獨處的空間,但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也很自在,這就是恰如其分的孤獨。這是你的自由選擇。
隨筆/恒之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