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恰如其分的孤獨?
一切剛剛好。
2.為什么認識那么多人還是那么孤獨?
世界上那么多人,各種社交渠道爆發,我們認識的和認識我們的也是不計其數,但是這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有多少人和我們的意識層次是相同或比我們高的,也就是說當下是懂我們的,與我們同頻的。
3.
自我封閉性孤獨:極致自戀,不想融入群體
被動孤獨:想融入,無法融入
主動孤獨:主動選擇獨處,和自己待一會兒,恰如其分的孤獨就是我們真正地能夠和自己內心呆在一起的那種感覺。并不感到痛苦,反而是關照自己的很重要的一種方式。
4.為什么犧牲這么多,依然不被認同?
媽媽是個家庭主婦,自從我出生后,就沒有上過班,在她的表述中感受到了“為什么她付出與犧牲那么多,我卻不領情”的味道,甚至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覺得女性不應該做家庭主婦,將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這種聚焦讓人感受到壓力與窒息。書中指出“自我犧牲的關系中沒有合作”“自我犧牲的人不承認自己獲益”“自我犧牲是自戀者的游戲”,原來這所有的負面表達只是為了說:請你看看我這個人,我也需要肯定與認同。這點在現在的工作中也能找到共鳴。我們總喜歡挑錯,找他人的毛病以減輕自己身上的責任負擔,常常去否定他人的貢獻,而我漸漸認識到,工作中的關系也是關系,畢竟大部分人這一生,和同事相處的時間占多數,關系是用來滋養的,而不是消耗的。換句話說,我們可不可以看到自己在做某些事時的意義與價值,看到他人對自己的幫助與貢獻,時常肯定他們,這些人往往是我們的父母們,我們的另一半,我們的孩子們,我們的朋友們,我們的同事們等等。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你很好,我也很好,你很重要,我也很重要。所以,不是犧牲,而是服務,是貢獻,是愛。扔掉受害者心態,不站在犧牲者的角度,只是給。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5.“人性中有最美好的部分,也有一直藏在暗處的部分,我們只是把它弄出來看看,讓它見見光,不去評判好壞,一個成熟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接納,不管我身上有什么,我都不將它看作優點或缺點,這只是我的特質。我可以犯錯,也有糾正自己錯誤的義務。”
我們經常向外人展示自己完滿的一面,比如公眾場合,和同事之間的關系需要克制。但往往我們與親近的人是沒有社交負擔的,比如我們的家人、我們的孩子們等。但是不是可以在平時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在與人事物的碰撞中,先暫停批判的眼光,停下來,反求諸己一下,是不是能接受這個稍微有失偏頗的自己,還沒有達到某種標準的自己,雖然這些都還只是頭腦的游戲,沒有什么重要性。所以就看著那些被我們關進小黑屋的“我們”,讓他們出來,見見陽光,活出完整來。
6.我們認為外部世界的問題,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和投射。
分裂的人格是一邊創造一邊毀滅,一邊愛一邊恨,一邊是個受歡迎的人另一邊被人嫌棄。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父母怎么對我們,我們便怎么對待自己及一切,因為他們是我們的第一個老師。但并不意味著我們時時活在他們的掌控中無法動彈,我們是有選擇權的,只要拿回自己的力量,承擔起責任,誰有了責任,誰就有了權力,環環相扣。
7.自我模式四象限
疏離模式:不交往,你不重要,我也不重要。
控制模式:我重要,你不重要。
順從模式:你重要,我不重要。
成全模式:你重要,我也很重要。
課題分離,分清楚這是誰的事,這是誰的情緒。莫將自己的情緒怪罪于他人,看清是他人的行為激發了我內在情緒反應的模式,所以才起了情緒。中道地認識情緒,例如生氣只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讓我們感覺有力量,可以防御而不受傷害。很多時候,我們都將這樣的情緒合理化,即讓他人背鍋,而當我們把責任給了對方,對方便擁有了傷害我們的權力,而這權力恰恰是自己給出的,所以一切皆源自自己的造作。當我們不肯承擔責任的時候,我們便習得了一種叫“嬰兒模式”,因為這對我們來說是最簡單的,最不耗能的,是下墜的。
成全模式中很關鍵的三點:合作、看到并肯定他人的貢獻、接納自己(是個普通人,和他們一樣)。
一個會說對不起的人是一個自我接納感比較強的人,也是自尊水平較高的人。但接納并不代表完全躺平,我們每個人都有成長的機會與可能,同時我們要積極主動,不是等著他人來滿足我們。
8.不恰如其分的孤獨:忽視、討好、討厭與嫉妒
真正看到生命而非物化及工具化,例如表現出來的是對考試的抗拒,其實是這個生命在面對考試時的無助與害怕。而我們常常忽視眼前這個生命真正的需求。忽視的三大類:需求忽視、情感忽視、價值忽視。我們要做的就是對他們的積極正面的回應,肯定他們的貢獻,畢竟多數人活著都渴望得到某種意義的確認和肯定。
討好分為兩種,一種是迎合,即把自己當工具;一種是我要你對我好,是要求,是把對方當工具。我很在意別人的評價也是討好的表現之一,可能也是極度自戀的人。
討厭也是種連接,有一種討厭源于我們欲罷不能的喜歡。
嫉妒:欣賞不能。如果我們經常習慣性評判自己其實就是把自己當成工具來看待,因為工具是有好壞對錯之分的,而生命是復雜系統,無法非黑即白的被劃分。若我們看到自己的貪嗔癡慢疑,可以在一個讓我們感覺到安全的環境中表達一下,即見見光。當我們這些心理狀態慢慢被看見的時候,自己就會慢慢悅納自己、喜歡自己、欣賞自己,對自己尚能如此,對他人會更容易。
9.痛苦在于完美情結
很多人覺得只有完美才有價值,所以不敢、害怕向他人展示真實的自己,久而久之,自己也慢慢丟失了自己,帶上了面具,以為這才是我,只有做別人才是安全的,才是對的。符合社會評判標準的才是好的,才會被人接受和喜歡。我們時常活在這樣的顛倒中。
10.接納自己,與自己和解
看到自己感受背后的渴望,勇敢跨出成為自己的第一步。問問自己是不是可以放過那個虛妄的自己,不再苛刻地對待自己。過去以為的錯誤如今看來只是經歷,那站在現在的時間點,以現在的認知評判里看現在的行為,若是罪惡或錯誤,拉長整個時間維度來看,是否是一份照見自己的禮物呢,何不欣然接受呢?
11.社交中遵循的五個原則:
做一個愿意為他人鼓掌的人,看見并肯定他人的價值。隨喜他人的同時,也在喜愛著自己;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接受自己是完整的人,接受別人是完整的人,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我們都只是普通人;
要有循序漸進的分寸感,不侵入他人的情緒與邊界是種善良與溫柔;
向對方表達善意,善意的發出首先滋養的是人自己。同樣,惡語第一個聽到的也是自己;
遵循價值交換原則,服務他人,對別人有貢獻。
我們每個人都正走開啟一次只屬于自己的英雄之旅,路途中有伙伴,也有所謂的“敵人”,但終究是一條只屬于自己的路。面對完整的自己需要勇氣,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舊熱愛生活。”愿我們都能擁有享受獨處的能力,但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也很自在,很心安。總之,去沉浸地過自己的生活,去慢慢喜歡自己,去享受美好的東西,去鏈接,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