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教育研究院(Buck Institute for Education,BIE)定義: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項目式學習)是一種教學方法,即學生通過一段時間內對真實的、 復雜的問題進行探究,并從中獲得知識和技能。
符合“黃金標準”的項目式學習,在項目設計時不僅需要 關注學生的學習目標,同時也需要考慮滿足以下各項核心要素:
重點知識的學習和“成功素養”的培養
項目不僅關注教育大綱下各科知識的學習,同時也關注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的培養。
有挑戰性的問題
項目式學習的核心是解決一個有意義的問題。這個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同時,又不能難到 讓學生望而卻步。
持續性的探究
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針對提出的問題,查找、整合和使用信息。
真實性
項目的真實性一方面體現在,以解決真實世界的實際問題為目標,應用真實的工具和評估標準,成果 或產品會產生真實的影響;另一方面,若項目能真實地表達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或生活中關心的問題, 也會為項目的真實性加分。
學生的發言權及選擇權
學生需要對項目有自己的發言權,包括做什么和怎么做。
反思
學生和老師在項目過程中需要針對各個環節進行反思,包括:學習的內容、探究和項目執行的有效性、 項目成果的質量,項目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評論與修正
學生們需要提出及接受意見和建議,并知道如何基于反饋來改進他們的執行方案、完善他們的產品。
項目成果的公開展示
學生們需要向同學、老師以外的公眾闡釋、展示或者呈現他們的項目成果。
以上內容來自:巴克教育研究院(Buck Institute for Education)網站
翻譯:三有 PBL 開源實驗室丨譯·享·天·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