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后反思
目標是先導,目標是方向。看一堂課好不好,成功不成功首先要看教學目標。對低段的語文教學之前的認知基本上就是過關生字詞,有感請朗讀課文,明白道理。讀了《布魯姆目標分類法》我把一年級下冊課文中的童話故事《小猴子下山》的教學目標進行了這樣的細化。
? ? 1、認識“猴、結”等12個生字,會寫“快 、非”等7個生字。積累又(? )又(? )的詞語。? ? ? ? ? ? ? ? ? ? ? ? ? ? (知識)
2、充分利用形聲字的特點積累“扛、扔、摘、捧、蹦、追”等表示動作的詞。理解會意字“掰”的意思 。? ? ? ? ? ? ? (理解)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用“扛、扔、摘、捧”等表示動作的詞及又(? )又(? )的詞組說話。? ? ? ? ? ? ? ? ? ? ? ? ? (應用)
4、能借助插圖讀懂故事內容,引導學生按照走到哪里,看見什么,心情怎樣,怎么做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據課文信息對“小猴子最后為什么只好空著手回家去”的原因作出推斷。? ?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習慣引導學生從小猴子的行為中得到啟示:明白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明確目標,始終如一才會有收獲。(綜合)
6、讓學有余力的學生編一編《小猴子第二次再下山》的圖畫書。主要依據畫冊內容、小猴子做法等進行優秀作品評選。? ? (評價)?
? ? ? 這篇課文我用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過關生字詞,通讀課文并理清了課文的脈絡,孩子們明白了小猴子下山都經過了哪些地方?也就是完成了課文的前三個目標。第二課時的任務是逐步實現高階目標,讓本單元組的能力訓練點“根據課文內容進行簡單推斷”得到落實。這節課我是這樣落實分類目標的。
? ? ? 一是檢測孩子上一節的學習效果時,我直接讓學生用反饋器做出選擇,對的選1,錯的選2。(1、“扛、滿、扔、捧”這幾個字都是后鼻音的;2、“扛 、摘、捧 、抱、掰”這幾個字的意思都跟手的動作有關。)結果第一道題有94%的孩子選對了,但第二道題還有17%的同學是錯的,我從17%的孩子中說出你認為這句話是錯的原因,再由其他同學幫助他訂正。這樣不僅節省了時間,而且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檢查全班同學的生字詞掌握情況。但在提問課文的小猴子下山時來到了哪些地方?請你用表示先后順序的詞來說說的時侯我是指名學生回答的,如果能用抽人的方式,應該會更客觀。
? ? ? 二是在落實本堂課的能力訓練點時我分以下三步走:首先是教師的引導下圖文對照完成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教給學生借助表格提取文本信息的方法。接著我發給孩子們學習任務單,同桌之間從后面的三個自然段中任選一段合作學習并完成表格。然后利用魔法教師拍照上傳進行講評。
當時間到了我準備找到相信段落的代表性表格時發現寫小猴子見到可愛的兔子那一段沒有人選,這是我沒想到的。接著我就讓舉手的孩子完成第四自然段的信息提取。后來王博士評課時說應該指定內容給相應的同學,對于低段的同學應該讓所有的孩子都去完成任務單,要不同桌之間學習有差異的的時侯往往較差的那個同學會被忽略。反思自己的教學,對有效地合作學習還欠考慮。還有在講評時我讓學生舉手發言,這樣就疏忽了那些做錯的或是膽子小的同學,如果在這里再利用課堂的生成用反饋器做個,按照你所選的相應的段落做個選擇,教師再通過隨機挑人來對展示的結果進行補充,這樣不僅可以關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學生,還培養了學生的提取信息能力。
? ? 三是學習課文最后一段時我先借助課件圖文結合復述前面四幅 圖的內容,問最終的結果是什么呢?? ? ?
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說這時的猴子是怎么想的,心情怎么樣,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學到這里已經水到渠成了,對于談收獲、談感想沒有問題了,于是我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運用感悟體驗的方法,不用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自己的思維。設計了如果猴媽媽給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機會,小猴子會怎么做呢?學生躍躍欲試,而我僅隨便叫了舉手的同學說,有的說帶了一籮筐把想要都帶回家,有的是直奔想要的東西,有的是帶上猴弟弟把上一次的經歷告訴它,然后兩人合作滿載而歸.如果能用搶權的方式對所有的同學來講更公平。我布置了開放性作業:一是把故事講給家長聽;二是有興趣的同學把 《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編成圖冊,下一節課進行評選。
? ? 這堂課,我注重了學生提取信息能力及根據課文內容進行簡單推斷能力的訓練,但我留給學生朗讀及書寫指導的時間還不夠充分。我想在經后的教學中要不斷地摸索,讓麻吉星教學系統能最大發揮每一教學環節的效益,調動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提高,綜合素質得到了發展。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