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發脾氣,是善待自己,也是善待他人
毀掉一段關系的往往不是因為某一件事情,而是長久以來內心積壓的情緒。
發脾氣,是為了讓情緒向外紓解而不是向內積壓
認識一個脾氣極好的人,是閨蜜田田的男朋友小何,兩人在一起三年,我們從沒有見過他發脾氣。
他對田田也特別有耐心,只要田田不高興,他立刻道歉,常放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我們家田田說什么都對。”
我們時常調侃田田眼光好,找了個好對象,直到后來,兩人大吵一架,小何歇斯底里地把自己積攢了三年的不滿通通發泄了出來,兩人的感情再也無法和好如初。
那些不滿的情緒沒有得到釋放,在心里越攢越多,終究會在未來的某一時刻爆發出來。
而那時候,殺傷力也多了千倍萬倍,一旦爆發,便很難收場。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人與人相處也不會一點矛盾也沒有,但出現矛盾,最好的辦法不是忍著,而恰恰應該學會發脾氣,把自己心里的情緒表達出來。
只有讓那些情緒在當時就得到了妥善的解決,才不會積壓在心里變得更加難以解決,才不會成了燃料促使怒火的爆發。
發脾氣,是為了建立并維護自己的底線
俗話說:“愛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沒人疼。”
我們從小接受到的教育是孔融讓梨,要懂得謙讓,懂得分享。于是,當父母要你把好吃的零食讓給弟弟妹妹,你讓了;當親戚家孩子看上你的玩具,盡管你很舍不得,但還是選擇忍痛割愛。時間長了,大家都夸你懂事,可沒人知道你心里的委屈。
你恨自己不爭氣,后悔為什么自己沒有勇氣去守護自己在乎的東西。
終于有一天,你鼓起勇氣,維護自己心愛的東西不想拱手讓人,大家都覺得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以前不是這樣的啊!
你看,你只不過是想留住自己的東西,就成了自私不懂事。
所以啊,適當地發脾氣是必要的,一味的忍讓只會讓別人一次次踐踏你的底線。
不發脾氣,會讓別人覺得你沒有脾氣,做事也容易沒有原則;會發脾氣,才能讓別人清楚你的底線在哪里。
賈玲是娛樂圈出了名的好脾氣,唯一一次發火是在一次采訪上,記者為了博流量、搶眼球,居然直接問了她這樣一個問題:“你媽媽去世的時候,你難受嗎?”
賈玲聽到這個問題后,情緒立刻激動起來,生氣的質問:“你媽死了你不難受嗎?”
盡管這是賈玲第一次在公眾面前發脾氣,但不少網友知道原因后都紛紛為她點贊。
你可以善良好脾氣,但沒必要處處忍讓委屈自己,適當地發脾氣才能建立并維護好自己的底線,讓別人清楚和你相處的底線在哪里。
互不越界,相處才會更舒服更長久。
發脾氣,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情商高的人是怎么發脾氣的?
有一個高贊回答說:“脾氣是要發的,但要知道該怎么發。”
發脾氣不等于亂發脾氣,怎么發很重要。
如果你發脾氣是爆粗口、動手打人,是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造成了不好的后果和影響,那是情商低的表現。
如果你發脾氣不但沒有造成不好的影響,反倒解決了問題,那這種發脾氣是情商高的表現。
發脾氣不一定就要面目可怖,惡語相向,更不是不分時間、場合、方式得發泄自己的情緒,發脾氣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制造問題。
要學會發脾氣,也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美國著名心理醫生派克說過這樣一句話:“在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里,要想人生順遂,我們不但要有生氣的能力,還要具備克制脾氣的能力。
我們要善于以不同的方式,恰當地表達生氣的情緒:有時需要委婉,有時需要直接;
有時需要心平氣和,有時不妨火冒三丈。
表達生氣,還需要注意時機和場合。
我們必須建立一整套靈活的情緒系統,提高自己的‘情商’。”
為了善待自己,也為了善待他人,學會做一個會控制自己的脾氣,也會發脾氣的人,既不傷害別人,也不委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