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就在頭腦中想好結果和目標,這就意味著你對自己的目的地有清晰的了解,這意味著你知道要去哪里,從而能夠更好地知道你現在的位置以及如何走才能保證你一直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 ? ? ? ? ? ? ? ? ? ? ? ? ? ? ? ? ——史蒂芬.柯維
“我們習慣上總是考慮教什么和如何教,但現在必須要挑戰自我,首先關注預期學習結果,這樣才有可能產生適合的教學行為。”這是書中提出的“以終為始”,從學習結果開始的逆向思考。
“如果目的地未定,那怎么走都行。”這句話應用在課堂上也是非常貼切的。日常教學,我們是從輸入端開始思考教學,關注自己的教,花大量時間思考的是:自己要做什么,使用哪些材料、要求學生做什么,能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等,
良好的設計,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獲得一些新的技術技能,而是為了以目標及其潛在含義為導向,產生更安全、更具體的學習。
“以終為始”其實不只是教學的原則,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里也介紹了此原則。一些老師喜歡在設計課程的時候用一些看起來很優質的教學法,比如小組討論,翻轉課堂,課堂游戲等等。但是看似優質的教學法不一定適合每一節課,如果不關注希望學生達到的目標,很容易使用華而不實、不恰當的教學法,就像課堂游戲,雖然看起來熱鬧,熱鬧過后可能會發現,學生并沒有吸收多少。
逆向設計首先改變的是以活動導向的設計和灌輸式學習兩個教學誤區。
活動導向的設計:“活動導向的設計”的不當之處在于只動手不動腦,就算學生真的有所領悟和收獲,也是伴隨著有趣的體驗偶然發生的。活動縱然有趣,但未必能讓學生獲得智力上的成長。以活動為中心的課程缺乏對存在于學習者頭腦中的重要概念和恰當的學習證據的明確關注。學生們認為自己的任務只是參與,認為學習只是活動,而不是對活動意義的深刻思考。
灌輸式學習:即學生根據教材或教師講解逐頁進行學習,盡最大努力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所有的學習任務。因此,“灌輸式學習”就像 是走馬觀花式的歐洲之旅,沒有總括性目標來引導。
本書的三大特色:理解、逆向、實踐智慧。
1.“理解”框架:
橫切面(解釋、闡明、應用、洞察、自知、神入)
縱切面(需要熟悉的知識、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內容和核心任務)
2.關于理解的三個小案例
案例一:一位資深的高中語文老師在學習日志中記錄了其高中時代的親身經歷,他說我那時感覺自己對所學的知識處于左耳朵進、(考試之后)右耳朵出的狀態。我的記憶力很好,因此能成為畢業生代表。但我仍然感到很尷尬,因為我對課程的理解遠遠低于其他一些平時成績不太好的學生。
案例二:有一道針對八年級學生的考題:“每輛公共汽車能裝36名士兵,運送1128名士兵需要多少輛公共汽車?”要求以書面形式回答。幾乎三分之一學生的答案是“31余12”。
案例三:每個秋季有兩個禮拜,所有三年級的學生都參加以“蘋果”為主題的單元。他們參加與主題相關的各種活動。在語言藝術課上,他們閱讀有關蘋果佬約翰尼的故事,并觀看這個故事的插圖幻燈片。他們每個人都編寫了一個充滿創意的有關蘋果的故事,然后通過蛋彩畫的方式來講述他們的故事。在藝術課上,學生從附近的蘋果樹上收集樹葉,然后用樹葉做成了很大的拼貼畫,掛在三年級教室走廊附近的布告欄上。音樂老師教孩子們唱關于蘋果的兒歌。在科學課上,他們用自己的感官仔細觀察和描述不同類型蘋果的特征。在數學課上,老師向學生演示了如何按比例制作蘋果醬,并為三年級的全體學生做了足夠多的蘋果醬。
該單元的一大亮點是去當地的蘋果園進行實地考察,學生可以看到蘋果汁的制作過程以及坐著當地的大車到處參觀。單元最后的活動是三年級學生的蘋果節,家長穿著蘋果服飾來慶祝,孩子們則輪流開展各種活動:制作蘋果醬、搜索有關蘋果詞語的比賽、咬蘋果比賽,及包含蘋果問題的數學技能題比賽。蘋果節的最后環節是讓被選出來的學生朗讀他們的蘋果故事,同時所有的學生享用由餐廳工作人員準備的糖果蘋果。
案例一解析說明:那位高中語文教師的反思揭示了一個普遍現象,一即使所謂“好學生”也并不總能深刻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盡管他們在傳統評價方式(課程分數和累計平均成績積點)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這位語文教師的案例中,測試主要集中在對課本和課堂中所呈現信息的回顧。她還說,很少有評估手段能測試出她是否真正深入理解了課程內容。
案例二解析說明:關于“蘋果”的虛構單元展現了一個熟悉的場景—一以活動為導向的課程。在這類課程中,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動手操作活動,這些活動單元往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活動可能圍繞一個主題,提供了各學科之間的關聯。但關于學習的價值卻值得我們思考。教學想要達到的效果是什么?在單元活動過程中,大概念和要培養的主要技能是什么?學生知道學習的目標是什么嗎?該單元活動(例如,創造葉子拼貼畫,寫作創意故事,完成單詞搜索)的學習證據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有價值的內容標準?通過這些過程和結果,學生將獲得怎樣的理解?
案例三解析說明:這個案例揭示了理解的另一個方面,即缺乏真正的理解。雖然學生準確地計算出了結果,但是他們沒有抓住題意,他們顯然不懂得如何用他們所知道的知識來得出32輛公共汽車這樣的正確答案。是不是這些學生已經掌握了數學書或作業中的脫離現實情境的練習題,但很少有機會在實際生活中應用這些數學知識?我們能說回答“余數12”的學生是真正理解了除法和它的應用嗎?
3.如何發展和深化理解
我們如何通過教學設計,使更多的學生真正理解他們所要學習的知識,而不只是參與和回憶?那么我們首先要思考:如何為了理解進行設計?如何在學生的表現中找到理解的證據?從而認識到理解有不同的方面。理解有不同種類,我們要清楚自己追求的是哪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