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饋是重要的學習工具。通過激活糾錯和獎勵機制,負面反饋和正面反饋可以幫助大腦逐漸調整其神經連接以更好地適應環境。如果沒有反饋機制(無論是來自他人還是來自我們自己的觀察)進行信息反饋,大腦將是一個封閉系統,難以發展。
2.
3.提供解釋的反饋比告知答案是否正確或簡單地提供正確答案的反饋方式更有效。此外,在給出答案之后立即進行反饋通常比晚些時候提供反饋更有效。
4.雖然即時反饋一般比延時反饋效果更好,尤其在大概率會出現錯誤的時候更是如此,但在某些情況下,比如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復雜任務中,延時反饋可能更有效。
5.正負兩種反饋類型,分別具有明顯的優勢,且相互補充。正面反饋可以強化現有的連接并產生愉悅感、動力和興趣,但它不能改變大腦連接從而對其進行優化。同樣地,負面反饋可以觸發糾錯機制并改善大腦連接,但它也會降低學習的動力和興趣,甚至會使一些學習者徹底氣餒。
6.對于成年人來說,在正負平衡中可能需要更多地傾向于負面反饋,同時不能完全忽視正面反饋,因為后者也很重要。
對于兒童來說,我們可以更傾向于對他們進行正面反饋,同時不能忽略負面反饋,因為負面反饋對學習仍然具有重要作用。
7.童年時期,大腦對正面反饋更加敏感。到了青春期,大腦對正面反饋的敏感度達到峰值,對負面反饋的敏感度發展迅速,因此青少年的大腦對負面反饋和正面反饋同樣敏感。成年以后,大腦對正面反饋的敏感度恢復到童年時期觀察到的水平,對負面反饋的敏感度則逐漸穩定。因此,成年后負面反饋的影響比正面反饋的影響更大。
8.我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的思維傾向會對動力產生重大影響: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他們可以學習并提高自己的能力。
具有固定型思維的人則認為他們在任務中取得成功的能力取決于他們的固有特征,這些特征是與生俱來的,無法改變。
9.一個人越是具有成長型思維,他在出錯后大腦被激活的程度就越高(相關系數為0.52),而且激活程度越高,糾錯率和錯誤后的表現水平也越高(相關系數為0.62)。
一個擁有固定型思維、不相信自己可以提高的人,則往往會把出錯看作他們無法完成任務的一種證明。這樣,錯誤不僅不會刺激大腦激活,反而會抑制大腦活動。
10.成長型思維可以更大程度地激活大腦糾錯機制,從而對學習產生影響。這種積極影響會帶來更多的成功,進而影響紋狀體和獎勵機制,并最終影響長期的動力和毅力。
11.鼓勵的類型至少有兩種,分別是針對過程的鼓勵(“你工作很努力”)和針對人本身的鼓勵(“你很聰明”)。與成長型思維相符的第一種鼓勵方式更有可能對學習者的思維傾向產生積極影響。
12.要培養成長型思維,首先要避免稱某人為傻瓜或者斷定他不擅長做某事。同時,我們也要避免帶有安慰性質的反饋,比如告訴他可能在某一方面不太擅長,但在另一方面是非常有才華的。這種類型的反饋顯然會對動力和思維傾向產生負面影響,甚至鼓勵學生將他們的失敗視為缺乏天賦或智力不足的證明。
一種既可以安慰遇到困難的學習者又符合成長型思維的方法是,不要將錯誤和失敗視為缺乏才能或智力不足的證明,而是把它們看作一種說明需要更多努力才能取得進步的指示。
13.將成功歸因于天賦或我們無法控制的任何其他因素,可能會無意中促成一種固定的思維傾向。事實上,如果認為成功是由我們無法控制的東西(如天賦)帶來的,那么失敗也將與我們無法控制的因素相聯系。從這個角度來看,成功或失敗不取決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決定或策略,而是取決于我們無法控制的固定事物。如果努力沒有用,那為什么還要努力呢?
14.遭遇失敗的時候,首先要歸咎于不夠努力或使用的策略不當,這兩點都是可以控制的。在某人獲得成功的時候,應著重強調他(她)走向成功的過程。因此,不僅要強調努力,還要強調整個過程涵蓋的各個階段及所采用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