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72堂寫作課的第60講有感。
第60講,抒情詩其實這一講我前幾天就看了,但是當時一個是注意力就是不集中,看不進去。還有就是光看標題一聽抒情詩這幾個字,我立馬想到的是浪漫的,唯美的,柔和的那一種狀態。最近又比較暴躁總覺得和我不相關。
但第一遍看我捕捉到幾個關鍵字,就是說情感太旺盛了不足發泄是痛苦的,說十幾遍痛苦極了沒有抒初什么情來。當時就意識到,我被自己刻板印象騙了~抒情,除了浪漫的愛情,痛苦也是情,悲傷也是~我怎么自己就把“抒情”這兩個字狹隘化了呢。就覺得這一講我一定得好好看,說不準能順著作者思路寫出詩來,當然看第3遍了,還沒有寫出來。
可思想有所不同了啊,也不錯。
前兩遍都略讀,只是看到某些點有些思考而已,看完書也不知道抒情詩是什么。這一遍的時候終于里面有一句話:只不過是把詩中的范圍劃出一部分來,把那些純粹流淌著一股情感的詩,特稱為抒情詩。不過表示那一類詩比一般的詩尤為抒情而已。
就是怎么說呢,讀到這句的時候我就想啊,文學發展到今天這么龐大。其實是因為就是大家。寫了很多,開始詩可能也并不叫詩,只是有人低吟幾句,大家都覺得好聽,隨著時間流淌,吟唱的人越來越多,它逐漸有了格式有了韻律有了要求,才逐漸把某一些相似的內容拿出來定義為“詩”
發展到現代化的今天。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單純的去看一篇文章,怎么也要分分類才好。比如,我說我今天看了一篇小說,大家立馬就知道。總不能說我今天看了“它”吧,太多了,人們的創造力太強了。如果不定義大概會亂套吧。
就像抒情詩,它產生的時候并不是說我要寫一首抒情詩,所以有了這首詩,而是我要表達一下我自己的情緒,這個情緒用“詩”的格律表達出來,所以有了抒情詩。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就除了因為投入了時間,我從開始看就一直在做筆記嘛,還有就是就是他讓我覺得,我可以!就是不再把文學看得那么的高高在上了。
看這本書以前,我把“寫作”這件事情看的過于神圣了,就“我不會”,或者“”我得寫的特別好才能讓別人看”的心態。,
但初看我就被作者一定有非寫不可的理由這句話驚艷到了。就“表達”才是人們寫作的“初心”,表達情緒,表達自己,表達見聞…從來不是“華麗”才能被寫。今天看到這里更覺得這樣了。
這本書是要教人寫作,但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告訴你,你要怎么怎么做。甚至我有種看科普讀物的感覺,就像與世無爭的高手淡然的告訴你文學里或者寫作里這個東西是什么。別人一般怎么寫它,給你列個很簡單易懂的例子,誰誰誰是怎么寫的。每一講吧,就循循善誘的,看它你只會覺得,哦原來抒情詩是這樣,敘述是那個意思。
一直都有一種,鄰家老爺爺教你識數的感覺。這個是這樣,那個是那樣,并沒有說哦這個是這樣,他好高大上呀。那個是那樣它好低俗啊。或者我怎么不知道這個我好無知啊,我不了解那個好焦慮啊。
就這本書總能帶給我一種平和的感覺。就像抒情詩只是詩歌的某個分類而已。就像。男人女人,人,動物,只是因為有很多,所以把他們歸類了而已,并不會有你是個人就有優越感,它是動物就看不起它。
就是這本文學類書籍書甚至給我一種小學數學書的感覺,這道題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有做它的步驟。閱讀它的內容,理解它的定義和例題做題的步驟。
很多東西好像“僅此而已”,但很通透。
抒情詩確實還沒想出來,但看完以后我就是覺得總有某天我會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