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教學中運用同化學習原理的具體做法
如何幫助學生固定吸收新知識
如何促進學生自己固定吸收新知識
我們要不斷去問學生,這一點非常重要。在用的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你要相信你的學生大腦中一定有能夠固定新知識的原有知識。任何一個學生走進教室的時候,大腦中都存儲了一些知識,我們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原有知識。所以要讓學生自己去固定。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去引導學生。要用好產婆術,需要注意兩點:
1. 相信學生頭腦中一定有原有知識能夠固定新知識。
2. 弱化自己,相信學生。教師要修得一顆無我之心。如果教師特別急躁、擔憂,特別想馬上看到效果,這時教師就很難做到引導和啟發,容易急于把想好的內容給學生。
因此,在與學生交流中,要轉換語言,把抽象的語言用形象互動的語言說清楚明白。
如何促進學生形成吸收新知識的思維習慣
學習完描述孫悟空后,用視頻播放哪吒,看完讓學生試著描述。
這節課你用了哪些方法幫助自己學習了?
用表格形式促進學生,學習完一篇課文后,第一列填“我知道什么”,第二列填“我不知道什么”,第三列填“我想知道什么”。
首先,我們要先帶著學生去引導、促進學生吸收新知識,學生體驗完后,再跳出來以旁觀者的身份來看自己吸收新知識的全過程。
要想促進學生形成這種思維,必須先讓學生經歷這種思維,然后再讓學生跳出來看到這種思維。這時,正念的覺察就非常重要。如果能讓學生看到自己吸收新知識時,是在找尋舊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的,這時就可以形成一個思維習慣。
如果教師沒有推動學生去思考過,即使學生跳出來也看不到,沒有意義。
回聽老師這部分內容后,對我啟發非常大。我之前總感覺自己設計的課堂教學活動似乎有些問題,但是不知道問題在哪里。看書過程中,只是讀完了這部分內容,也梳理了其中要點。但是到底怎么用在實際教學中,怎么能實現,內心不是非常清晰。劉老師邊講,我邊記錄了要點,也跟隨老師的問題,反思了自己教學過程中的盲點。
1. 想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首先要做到自我促進思維的發展,并觀察其思維過程,只有教師自己經歷了,才能引導學生經歷。那么,我在以往的備課過程中,是不是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呢?并沒有。有時問題的設置僅僅是基于教材,或者是為了考察學生是否讀懂了文章,并沒有從促進思維的角度考慮。現在想來,到底為什么提問學生,這個問題是沒有想明白的。
2. 課堂上的教學,如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關鍵是提問。如何提問?什么樣的問題才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首先是基于教學目標的達成而提問,其次是基于思維發展的提問,這兩個前提下,問題的設置一定是淺顯易懂的語言,學生能夠聽明白,而不是一堆概念的堆砌。其次,問題是為了促進學生自己大腦運作,搜尋原有知識去固定新知識,所以問題不能是那種一眼就看出答案的問題,需要聯系生活實際,聯系自己的已有知識。最后,問題一定是基于學生的水平而設置的。
3. 備課過程中,要不斷追問自己為什么,通過提問促使自己從多個角度看待同一篇文章。如果我在備課中就沒有進行多形式的形象編碼,那么,就無法給到學生豐富的體驗,也就無法提出合適的問題。一旦問題的提出不合適,我也沒有plan b去轉換角度提問。所以說,促進學生思維,形成同化思維習慣,先要從改變我的思維開始。
4. 正念練習,做一個觀察者。觀察者能幫助自己觀察做事過程中思維的運行過程,能幫助自己跳出當下情境以第三視角來審視自己。也就是說,觀察者的角色,能促進自己在做事的同時,進行自我觀察。對自我有觀察,才會發現平時不易覺察到的盲點,才能發現自己做事模式背后的思維習慣。